奥斯曼改革始祖,开明专制君主!马哈茂德二世——奥斯曼简史151

公元1808年,马哈茂德苏丹在劫难中继位,这位矢志改革的苏丹,虽然深处动荡不安的19世纪,但他却凭借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他无愧为“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和“立法者”苏莱曼大帝的后人,尽管在他死后,整个奥斯曼帝国不可避免的开启了崩溃解体的序幕......

马哈茂德苏丹
继位
咱们上期刚刚讲过马哈茂德苏丹的危机继位,这位马哈茂德二世(Mahmud II)是奥斯曼帝国第三十任苏丹,是阿卜杜勒-哈米德一世的儿子,生于1785年7月20日,最终于1808年继位,死于1839年7月1日。

马哈茂德二世
公元1807年,锐意改革的苏丹塞利姆三世被手下保守派的近卫军叛军废黜,随后叛军立了塞利姆三世的堂弟——穆斯塔法四世为新苏丹。结果1808年改革派将领巴伊拉克达尔/阿莱姆达尔(alemdar)却率军攻入皇宫,准备救塞利姆复位。

巴伊拉克达尔/阿莱姆达尔
穆斯塔法赶紧命人杀死塞利姆三世和弟弟马哈茂德,结果马哈茂德在母亲娜克希迪尔和士兵的保护下逃过一劫,于是阿莱姆达尔便立了马哈茂德为新苏丹,即马哈茂德二世。随后马哈茂德又下令将穆斯塔法处死。
而关于当初马哈茂德二世这场劫难的传闻有很多:十九世纪奥斯曼史学家塞弗德特帕夏(Cevdet Pasha)认为,当时是一个格鲁吉亚籍宫女听闻皇宫里杀害塞利姆三世的骚动后收集一些灰尘,而当行刺者来到马哈茂德二世所在的宫殿时,宫女把灰尘投向行刺者的脸上,让马哈茂德二世得以跳窗逃亡,并爬到宫殿顶部,跑到第三庭院的屋顶。

塞弗德特帕夏
在那里的侍卫发现了马哈茂德,合力用衣服打结成梯让他下来。而阿莱姆达尔与他的士兵们看到塞利姆三世的尸体后,才奉马哈茂德二世为君主。而那名叫丝芙莉·卡尔法的宫女则在事后被任命为后宫的财务大臣,以表彰她的英勇和忠诚。在后宫黄金大道上的一条石阶梯称为丝芙莉·卡尔法之阶,传闻当时的事发地点就在阶梯附近。

无论如何,在1808年的这场动乱之后,马哈茂德二世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位仍健在的男性后嗣,他也就再无需担心王位被颠覆。而上台后的马哈茂德将在他统治期间致力于大规模的法制及军事改革......
开启改革
马哈茂德上台后,首先任命改革派将领阿莱姆达尔为大维齐尔,然后两人重启了塞利姆三世的改革。而作为一位推动改革的君主,马哈茂德喜欢把自己视作奥斯曼帝国的彼得大帝。

阿莱姆达尔
虽然马哈茂德不懂任何欧洲语言,接受的也是传统的伊斯兰教育,没有直接接触过西方思想,但他在年轻时深受他的堂兄和密友塞利姆三世的影响。特别是在塞利姆下台和自己的兄长穆斯塔法下台之间的这段短暂的时间,马哈茂德和塞利姆曾经共同身处“牢笼”之中。

塞利姆三世
所以马哈茂德实际上是继承了塞利姆三世的衣钵,但塞利姆三世的下场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因为当下军队保守派和宗教势力团结一致反对变革,自己还无力撼动他们。
尽管马哈茂德认为帝国要想存续非要改革不可,但他却一直等待了将近20年,才终于取得了足够推行改革政策的君上权威。而在积蓄力量期间,他的精力都花在了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的争斗上。

马哈茂德
虽然在马哈茂德的统治前十年,帝国都是由太后娜克希迪尔执掌,直到1817年后马哈茂德才开始自己统治。但当时正值第七次俄土战争,奥斯曼人屡受北方强邻俄罗斯帝国的军事威胁。
在此背景之下,马哈茂德在掌权后迅速推行社会改革,以加强帝国力量。而马哈茂德二世苏丹最先颁布的一条法令,就是废除征收法庭,并移除帕夏许多权力。而那些被判流放及死刑的犯人,他们的财产会被充公。

马哈茂德画像
他的第二条法令则废除了土耳其统治者以他们的意愿决定他人生死的权力,“他们假定没有判罚的权力,没有判处他人死刑的权力,除非得到法官判决的授权和法官的允许”。马哈茂德二世又创立了上诉机制,如果犯人坚持上诉,苏丹会作出终审。
而就在马哈茂德二世改革的同时,他本人也开始出席帝国迪万会议,不再隐退后宫不问国事。自苏莱曼一世建立迪万会议以来,苏丹不参与迪万会议的行为被视为帝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如今马哈茂德是真的锐意改革。

马哈茂德二世
此外马哈茂德二世苏丹还要应付有关瓦克夫(Waqf,即宗教财产)的滥用问题,规管这些收入,但马哈茂德二世还不敢冒险触动宗教势力集团的利益,不敢动用这些资源在行政上,仅仅是加强监管。
即便如此,帝国的财政还是陷入了危机。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马哈茂德二世于1834年2月22日又发布一条法令,宣布禁止官员向穿州过省的民众收取费用,除了法定的征税,其他的收款都属于滥收。
马哈茂德二世对此说道:“没有人会不知道,我有责任去杜绝这些令人愤怒的行为以回馈臣民的支持,竭力去减轻他们的负担,以确保和平稳定。这些压迫的行为违抗了神的旨意,也违抗了帝国的旨意。”

马哈茂德二世
虽然帝国人头税可通过服军役减免,但政府官员却长期以此压迫敛财。所以1834年的法令实际上是废除了这种征税模式,此后帝国税项只能够由卡迪(法官)、穆斯林政府官员及地区首长组成的委员会收集。
除此之外,马哈茂德的政府也被简化及强化,一些闲置的部门被废,并重新组织皇室,禠夺这些没有工作的贵族称号及没有功能的政府官员。衰朽的奥斯曼帝国似乎又一次重现了生机......
军事改革
除了行政改革外,马哈茂德最重要的改革还体现在军事上:公元1826年,奥斯曼近卫军再度发动叛乱,苏丹马哈茂德粉碎近卫军叛乱后,最终废除了耶尼切里制度,解散了近卫军,史称“吉祥事变”(Auspicious Incident)。

吉祥事变
解散近卫军一直都是马哈茂德二世的夙愿,他的堂兄塞利姆三世苏丹就是因为改革而引发了近卫军兵变,最后被迫退位。而在塞利姆三世被幽禁在皇宫中时,马哈茂德就常常听塞利姆三世谈起改革之事。
塞利姆三世认为世袭化的近卫军缺乏动力,毫无进取心和纪律性,导致奥斯曼帝国屡屡败给俄罗斯等欧洲国家。而且近卫军为了自身利益,历史上多次发动兵变,严重威胁苏丹的统治,马哈茂德二世对此非常认同。

近卫军
于是1808年马哈茂德登基之后就立志要割掉近卫军这颗帝国毒瘤,但当时的他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他只能拉拢一切可拉拢的政治势力,不断强化自己的权力,为最终割除近卫军做准备......
当时帝国的宗教人物是马哈茂德二世全力拉拢的对象。在奥斯曼帝国那样一个伊斯兰国家,如果苏丹不能得到宗教力量的支持,那么很多事情就不能办得名正言顺,甚至历代苏丹中不乏被宗教和军人势力废黜的案例。
为此马哈茂德二世严格遵守教法,斥重金在各地修建清真寺,让人人都看见他虔诚的一面。他还许诺大穆夫提(最高宗教领袖),如果改组军队成功,新军中的每个连队都会配备伊玛目(宗教人员),负责监督礼拜仪式。

马哈茂德二世
公元1826年4月,马哈茂德二世借助埃及军队的力量,在迈索隆吉大败希腊人,暂时镇压了希腊起义。这场大胜让马哈茂德二世声望大增,他也树立了个人权威,终于他意识到改革军队的时机成熟了......
1826年5月,马哈茂德二世下令组建新军,从51个近卫军团中各抽调150人,参加新军的训练。而从6月12日开始,新军连续两天进行训练,一切都还是风平浪静。但就在第二天的晚上,兵变突然爆发!

当时参加训练的近卫军军人,冲进伊斯坦布尔城纵火抢劫,宣称不再尊奉苏丹的号令。不管是否被抽调进入新军,越来越多的近卫军士兵加入叛军,并准备包围皇宫。马哈茂德苏丹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军队平叛。
一时之间,超过一万名忠于苏丹的士兵闻讯赶来,向叛军发动了攻击。原来马哈茂德苏丹早就提放着近卫军,一直都让忠于自己的军队待命警戒,所谓新军训练,不过是苏丹“引蛇出洞”的计谋罢了。

所以马哈茂德二世的军队很快就打得近卫军措手不及,慌忙之中放弃了围攻皇宫,并退回了军营。而平叛的军队则把军营团团围住,集中全部大炮轰击,军营顿时变成一片火海,侥幸逃出来的人也被守候在外面的士兵杀死。
但马哈茂德苏丹并没有就此收手,他知道近卫军一贯反对改革,所以仅仅是清除部分叛乱军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要斩草除根!所以在剿灭叛军之后,马哈茂德二世下令解散近卫军,并逮捕了数千人,大约有两万人被逐出伊斯坦布尔!

而在解决掉近卫军之后,马哈茂德二世迅速宣布成立新军,并命名为“穆罕默德常胜军”。随后马哈茂德二世又推行了三项措施,以彻底铲除近卫军在奥斯曼帝国的政治影响力:
第一,改变士兵来源:曾经的近卫军大多是招收基督教家庭男孩,让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从小进行军事训练,成为苏丹的奴隶。到后来很多基督徒为了参军拿军饷而伪装成穆斯林,造成军队人员混战,战斗力下降。新军则是效仿西方实行征兵制,从真正的穆斯林中征兵。
第二,镇压拜克塔什教团:近卫军士兵普遍是伊斯兰教拜克塔什教团的信徒,因为该教团不能结婚,有利于保持军队的纪律性。但马哈茂德二世认为,既然近卫军不存在了,那么也就必须取缔拜克塔什教团,以防他们煽动民间的对抗情绪。
第三,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并聘请欧洲军事顾问:新军必须要用新军官,因此在改革后第二年,马哈茂德二世派出了大批陆军、海军的年轻军官到欧洲学习,还聘请欧洲军官到奥斯曼指导训练。
通过以上手段,马哈茂德二世终于解决了一直困扰奥斯曼帝国数百年的近卫军问题!从此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近卫军彻底退出舞台,奥斯曼人终于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军队,并命名为新秩序(Nizam-ı Cedid)。

公元1827年,奥斯曼帝国在纳瓦里诺海战中败给了英法俄联合舰队,并失去了希腊。为此马哈茂德二世下令要优先重建奥斯曼海军。奥斯曼帝国海军于是在1828年建成了第一艘蒸汽船。
公元1829年,世界上最大一艘风帆战舰——马赫姆迪叶号(Mahmudiye)于伊斯坦布尔金角湾落成,这艘奥斯曼帝国巨舰,尺寸为62x17x7米,在三个甲板上配备了128门大炮!一度成为了奥斯曼军队现代化的象征。

马赫姆迪叶号
公元1831年,马哈茂德又废除了分封给骑兵的采邑,并建立新军队。他有效地整顿了军事采邑,这些军事采邑最初是为了供养旧制下的军事力量,但到马哈茂德二世时,这些军事采邑已失去作用。为此苏丹将军事采邑与公众捐献连在一起,强化了国家资源,消除了腐败。
他还坚决地压制一些地区的世袭领袖(他们有指定继承者的权力),这些世袭领袖也是奥斯曼封建制度里的一大弊病。随后他顺利地削减地方封臣,最终仅在塞浦路斯一地仍保有世袭领袖。
除了军事领域的革新外,马哈茂德还十分重视传统,致力振兴奥斯曼土耳其人传统的箭术运动。他还让箭术学徒穆斯塔法·简尼,记载土耳其弓的历史、构造及用法,土耳其制弓匠也因此而来。

土耳其弓
在内政方面,马哈茂德采用内阁制度、实行人口普查和土地测量;教育方面则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制、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总而言之,马哈茂德二世的种种成就使他被称为奥斯曼改革的始祖,有开明专制君主之称!

但遗憾的是,由于俄国人的干涉,导致马哈茂德未能击败希腊人的暴乱,并于1829年被迫承认希腊独立。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导致奥斯曼帝国在与埃及军队的交锋中也屡战屡败,最后马哈茂德郁郁而终......
遗憾落幕
在马哈茂德苏丹统治的末期,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终于开始走向分裂和解体:早在马哈茂德二世统治早期,北非地区的埃及总督就在第一沙特王国(First Saudi State)手上重新征服奥斯曼帝国属下的阿拉伯半岛地区——圣城麦地那及麦加。

穆罕默德·阿里
巴尔干半岛上的希腊则在1821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827年,英国、法国及俄国的联合海军于纳瓦里诺海战(Battle of Navarino)击败奥斯曼帝国和埃及、乃至突尼斯的海军。

纳瓦里诺海战
在此后的1832年7月,奥斯曼帝国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承认希腊的独立地位。这一事件与1830年法国占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但是业已独立的的阿尔及利亚一起被视为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的开端。
而奥斯曼帝国境内的非土耳其裔人聚居的地区,尤其是欧洲巴尔干半岛,都各自展开独立运动。1831年,由于没有兑现当初要埃及派兵镇压希腊起义时的承诺,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派他的儿子易卜拉欣帕夏出兵叙利亚。

易卜拉欣帕夏
马哈茂德两度出兵镇压,但陆军司令战死,海军司令投敌,到他去世为止的那个月,帝国处于完全无防务阶段。要不是英国外长帕麦斯顿强硬逼迫埃及退兵,奥斯曼帝国完全可能立即崩溃!

最终1839年7月1日,马哈茂德二世死于肺结核,另有传闻指他在1839年在阿斯马苏丹那宫被谋杀。随后大量群众参加马哈茂德二世的葬礼,向他致意。虽说马哈茂德的二世的改革最终并没有拯救奥斯曼帝国,但其表现却无愧于曾经披荆斩棘的历代先祖......

参考资料:《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喜欢本DK作品和世界历史的朋友,也可以关注本DK其他平台账号,观看更多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