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年借阅551次!揭秘中传“借书状元”的读书密码

2020-10-14 15:15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  | 我要投稿

中传大阅城有数百万册图书

一本一册都记录着中传学子的努力和勤勉

2000多个座位

一桌一椅都陪伴着大家经历寒来暑往

今天,传传采访到

2019年借阅次数最多的小白杨们

和大家一起分享读书心得

希望每一位小白杨都能在大阅城找到自己的书山通达之路


何一可:“大学的友谊是思想的交锋”


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何一可用“热爱”来形容自己对图书馆的感情。2019年,她共在图书馆借过257次书。《庄子集注》一书何一可反复借过四次。“庄子行文汪洋恣肆,逻辑严密。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何一可认为,读自己喜欢的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作者的行文细节上感受到他们富有魅力的人格,抑或是读到新的观点和过去的知识有呼应,这些都会使何一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过于期待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成效。如果看一本书会感到厌倦与枯燥,可以尝试同时阅读多本书,转换一下心情,也许就能柳暗花明。”

“大学的友谊是思想的交锋”,没有一个爱读书的人是甘愿闭门造车的,一定是在和人、和物、和世界的交流中打开内心和变得敏锐,一定是在交流与思考中逐渐明辨和飞跃。何一可在课余时间常常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朱桐:读书使人保持内心的纯净

人文学院文艺学(文艺批评方向)专业的硕士生朱桐在2019年一共借过370次书。她借阅次数最多的书是《中国历代文论选》,这本书不仅让她在自己专业知识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于她其他横向的学习大有裨益。

朱桐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对硕士生来说,围绕论文选题来读书会更有效率”,朱桐说。她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对书上内容的摘抄,更是个人理解的展现,虽然形式简单,但却清晰地体现了朱桐读书时的思想结晶。这样的读书方式也为朱桐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读书让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勇敢、坚定。”这就是读书对于朱桐的意义。

邓文:用有限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书


“研究生的时间很短,我要用最有限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书。”2019年,人文学院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艺思潮方向)专业的博士生邓文在大阅城的借阅次数达551次

在本科、研究生和考博阶段中,邓文的老师们都给她列了高质量的书单,她在读博前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来到中传,老师和师哥师姐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精神和行动也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她,激励她去珍惜能够静心读书的美好时光。博士的研究工作需要借阅大量的工具书和史料,并在文章中精准地标注,这也是邓文的借阅次数如此之多的原因。

“中传的藏书很丰富,不可能每本都逐字逐句研究,所以就需要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遇到书中有启发性的论点和写论文时可以引用的语句,邓文都会及时标注;读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地方时,她也会认认真真地记下原句,并补充上自己的想法。

“学无止境,学习知识就像给自己建造一座又一座金字塔”,邓文说。在学生阶段,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自己建造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知识塔。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必须有的放矢。

虽然在现今社会,电子书的阅读已很便捷,但邓文还是更喜欢纸墨印刷的质感和纸页的清香。“当我捧起一本书时,我能感受到知识的分量”,邓文说。


图书馆馆长潘力教授也为爱读书的小白杨们

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寄语

一起来看看吧~


馆长寄语


读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希望莘莘学子不仅能够在图书馆看书、做笔记,还能够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打开一本书来阅读。读书学习是一个不需要仪式感的仪式。读书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思考的过程与收获。

中传倡导“文史哲”通识教育,读文练修养、读史以明智、读哲浚通达。期望同学们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中外数据库、外文书刊;在学好专业课程基础上,博览群书,拓展新知识领域。希望同学们好好做个读书人,在未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传媒人的责任与使命!


聆听过大阅城馆长的殷切期待

小白杨们是否对“多读书,读好书”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传传衷心祝愿大家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也能于阅读缱绻间日积跬步

在徜徉游学中汲取新知


来  源 丨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记  者 | 萧沐清 林仲旭

摄  影 | 申皓文 林仲旭

编  辑 | 林仲旭 萧沐清 申皓文 万梓轩

责  编 | 尚新英

编  审 | 王维家


一年借阅551次!揭秘中传“借书状元”的读书密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