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郭崇韬 字安时

郭崇韬 字安时

郭崇韬(-926年),字安时,代州(今山西代县)人。最初为唐朝昭义节度使李克修亲信,为河东教练使,李克修死,改随克修从兄李克用,以廉洁干练著称。
龙德三年(922年)四月,李存勖称帝,是为后唐庄宗,以崇韬任兵部尚书、枢密使。次年,后梁将领康延孝来降,献计奇袭汴州(今开封),郭崇韬赞同,果然击灭后梁,史称“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用八日而灭梁”,以功授侍中、成德节度使,封赵郡公。其人自认为唐名将郭子仪之后,有门第之见与不容他人之雅量。当时他的功绩和声望皆在李存审之下,因而李存审每有奏章要求面圣都被驳回,终是病死。
同光三年(925年),后唐伐前蜀,以魏王李继岌为元帅,崇韬为副元帅,为郭崇韬筹画,一路势如破竹。前蜀大将王宗弼挟持前蜀后主王衍投降,求为西川节度使,郭崇韬答应,却不予办理。于是王宗弼让前蜀降官连表请求魏王李继岌,许郭崇韬为蜀地长官,造成了李继岌和郭崇韬的矛盾。郭崇韬为了自明,禀告李继岌后以「为臣不忠之罪」族诛王宗弼等。李从袭这时派宦官向延嗣带诏书到达蜀地,命郭崇韬班师回朝,郭崇韬向来厌恶皇帝身边的宦官、伶人,向延嗣到达成都时,崇韬没有出来接待。向延嗣非常愤怒,与李从袭等人陷害之,向庄宗说崇韬异志。皇帝并未下决心杀郭崇韬,但刘皇后却打算杀他。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刘皇后下教令要李继岌杀郭崇韬。继岌以召见议事为名,杀崇韬於蜀,子郭廷诲、郭廷信也遇害。庄宗闻讯后,决定附和刘皇后所为,公开声言郭崇韬之罪,并杀郭崇韬其余三子郭廷说于洛阳、郭廷让于魏州、郭廷议于太原,没收家产。
郭崇韬有女嫁李存勖弟睦王李存乂。李存乂后也因为郭崇韬叫屈而被李存勖逮捕处死。河中节度使李继麟因被诬为与郭崇韬谋反被族诛。这些事都影响了后唐军队的士气,兵变迭起。与郭崇韬一同参与灭蜀之战立有大功的李绍琛(即康延孝)在班师回朝途中也因郭崇韬、李继麟的下场而自危,起兵作乱。
魏博军戍守瓦桥关的士兵皇甫晖因为赌博输钱,无力付款,煽动不能返乡的同袍们叛变,杀主帅杨仁晸,立偏将赵在礼为留后,攻陷邺都,是为邺都之变。庄宗命义兄李嗣源前往讨伐,嗣源却被乱兵立为君主。此时,认郭崇韬为叔父、认李存乂为义父的伶官郭从谦趁机在洛邑发动兴教门之变,杀了庄宗。嗣源称帝,是为唐明宗。以礼改葬郭崇韬于太原,在太原赐宅邸给郭崇韬的遗孀周夫人。郭廷诲、郭廷让各有一个年幼的儿子被姻亲藏匿免于被杀,也被交给祖母周夫人抚养。
统帅 B
(郭崇韬罕据战阵,然久从庄宗征伐,通晓军务。及为招讨使入蜀,军政大事,皆出于己。)
武力 C
(郭崇韬尝身先督众。)
军谋 A-
(郭崇韬素有大略。初,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之来,非救文礼,为王都以利诱之耳,且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庄宗然之,果败契丹。后梁将王彦章击破德胜,围杨刘。庄宗计无所出,崇韬曰:“彦章志在取郓州也。臣愿得兵数千,据河下流,筑垒于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然板筑之功难卒就,陛下日以精兵挑战,使彦章兵不得东,十日垒成矣。”庄宗然之,遂大败彦章。是时,梁欲四道齐举,以困晋军。晋诸将皆忧惑,不知所从,庄宗患之,以问崇韬。崇韬献捣取大梁之策,庄宗大喜,即下令行之。是岁,擒王彦章,诛梁氏,降段凝,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皆崇韬赞成其谋也。)
智略 A
(郭崇韬临事机警,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及为中门使,专典机务,艰难战伐,靡所不从。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位兼将相,遂以天下为己任,遇事无所回避。然议者以崇韬功烈虽多,事权太重,不能处身量力,而听小人误计,欲取泰山之安,如急行避迹,其祸愈速。及其入蜀,招怀制置,官吏补置,师行筹画,军书告谕,皆出于己,魏王承命而已。宦官诬其有异志,由是两相猜察。刘皇后矫旨与魏王,遂杀之。)
内政 A
(郭崇韬累典事务,以廉干称。及行中书事,权倾内外,谋猷献纳,必尽忠规,士族朝伦,颇亦收奖人物,内外翕然称之。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崇韬多所规劝,而宦官、伶人用事,特不便也。后乃密奏请立刘氏为皇后,复奏时务利害二十五条,皆便于时,取悦人心;又请罢枢密院事,各归本司,以轻其权,然宦官造谤不已。)
魅力 B-
(郭崇韬服勤尽节,佐佑王家,草昧艰难,功无与比,西平巴蜀,宣畅皇威,身死之日,夷夏冤之。然性刚戾,遇事便发,既不知前代之成败,又未体当时之物情,以天下为己任,孟浪之甚也。及权倾四海,车骑盈门,士人谄奉,渐别流品。内则伶官巷伯,怒目切齿;外则旧僚宿将,戟手痛心。掇其族灭之祸,有自来矣。复以诸子骄纵不法,既定蜀川,辇运珍货,实于洛阳之第,籍没之日,泥封尚湿。虽庄宗季年为群小所惑,致功臣不保其终,亦崇韬自贻其灾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