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博雅大学堂云课程—刘鸿雁:植树还是种草:北方草原带的生态建设

2023-07-27 17:12 作者:努力必胜客  | 我要投稿








1978年以来气候从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历史围场

高海拔:华北落叶松

较低海拔:樟子松

低海拔:小叶杨如围场多伦县

这些事三北主要树种,先小叶杨,后从呼伦贝尔引入樟子松

周边丰富植被,图4反映沙丘活化


塞罕坝蒙古高原边上的大坝1200-1400围场500

塞罕坝,浑善达克边缘

荒漠是干旱区200毫米以下

沙地降水量在200毫米到400毫米,被破坏后开始沙化

退化林草修复

周边退化是因为海拔比较低

森林比人的寿命长所以建设生态站


半干旱带人工林区




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波动大,向干旱方向变化,无波动也有风险


在哪造造什么造多少

效法自然

考虑民生实际:城市周边

郁闭度我国20%非洲15%

地球不可能长满森林,要有森林草原荒漠

中国半干旱区和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造林有潜力的地区

西北地区降水量低,没有条件

400毫米前后有数据陡坡

400m线穿过山地紧贴蒙古高原,森林分布在山地垂直带上

塞罕坝和御道口植被分布不同的原因在于海拔

海拔越高,蒸发越少

森林状态由水分决定

只有坡度在29-30的阴坡才有可能小于400mm

太阳高度角小,蒸发小



森林覆盖出现变化与冬夏季温度温差大

草原变化相对稳定

从历史来看森林和草原的界限400mm等降水量线表现在垂直带的迁移,干旱半干旱界限没有向南推

森林变化,锡林郭勒盟森林草原变成草原

气候越来越干,火强度越来越高(点火条件较好)蒙古栎越来越少松树越多(燃料),大火导致森林越来越少

未来森林覆盖增加1%

不可能有大规模增加

不能期待自然条件下大规模造林

全球都发生了类似时间

半干旱区自1994年以来界限明显下降



斑块小则保水能力较低

气候干旱化威胁森林存续

干旱与树种

我国三北小叶杨80年,40年死亡,与建国初期的干旱10年有关系

樟子松是一个比较好的栽植策略

光合性碳与树种选择

造林成本k效率p安全

造林关注山地

把森林变成碳汇林,及时更加速新更换

历史历史45%左右波动草原盖度

草原退化:气候干旱和过度放牧















博雅大学堂云课程—刘鸿雁:植树还是种草:北方草原带的生态建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