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省份国家专项计划难招生,这项利好农村学生的举措为何被“冷落”?

近年来,国家专项计划成为帮助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的重要举措。
但最近,一些省份的国家专项计划高招出现了多轮征集志愿仍报不满的情况。那么,这项利好的计划为何会遭遇“遇冷”呢?
归根到底,今年开始流行“专业为王”!得益于张雪峰等高考填报老师的走红,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也越来越重视专业选择。同时,各行各业的毕业学生也开始分享行业现状,使得大家对于专业选择的信息越来越了解。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工科和文科专业开始出现爆冷现象。比如,土木专业、新闻传播和小语种等专业,在部分省份的高校招生中出现了录取分数偏低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出现了“断档”。
以广州大学的土木专业为例,今年的录取分数仅为453分,全省排名21万左右,这对比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收分555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被网友戏称为“反向本升专”。

与此同时,今年一堆985高校都在搞大类招生,同时包装一下专业名字。比如,原本的土木专业可以叫做“智慧建造”,材料专业可以加上“先进”、“前沿”的标签,同时打包进工科试验班,甚至可以推荐本硕连读这种招生政策。

这种做法的成功案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三大校区的提分均非常明显,尤其是英才的本硕博项目,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一变化导致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理性。他们不仅考虑学校的名气和排名,还更加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专项计划高招遭遇“遇冷”也就不足为奇了。
未来,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大家得到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选择高考志愿的时候也就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现实。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高考填报志愿会更加突出“专业”。不是说一定遵循“专业为王”,只是在权衡之下,好专业与差专业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
在此,我们想听听大家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和观点。你们认为在选择专业时,应该更注重学校的排名还是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们的想法和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