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1 陆九渊

2023-03-24 13:08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1、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


  宋朝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字子静,号象山,江西抚州[1]人。出身豪族地主家庭,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他把儒家思孟学派的反动哲学和佛教禅宗的思想结合起来,炮制了一套所谓“心学”的思想体系。后来经过明朝王守仁的发挥,成为陆王学派。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他和朱熹在哲学上有过争论,认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支离”,没有抓住根本,自吹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简易”。他不满意朱熹把封建教条说成是客观的“天理”,提出“心即理”。封建教条是人心固有的,“仁义者人之本心也”[2]。他还进一步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人心的产物,在人心之外不存在物质世界。他把“心”作为世界的本原,说千百世之上和千百世之下“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就是说封建教条是万古不变、永恒存在的。只要能够认识这一点,就可以和孔孟心心相印,那么“六经皆我注脚”,儒家经典也就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时指出:“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4]陆九渊的“心学”在本质上就是唯我论。

  陆九渊反对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他说“改外不似外水”。获得知以用不着和客观外界拉触。因为“心即理”,世界上的知识早已存在于本心中,只要“发明本心”,就可以无所不如。所谓“发明本心”,就是进行内心的修养。他说:“念患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5]鼓吹所谓一念之差,强调要保持“心”的纯正,做到“邪说不能惑”。他鼓吹思孟学派的“存心”、“养心”,“求放心”,并概括为两个字:“剥落”。他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把一切违反封建教条的意识统统“剥落”掉,那么“心”也就彻底“清明”,算是真正保养住了。这样,即使“身或不寿,此心实寿;身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因此,他要劳动人民“虽在贫贱患难中,心自亨通”。目的就是要劳动人民虽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也要保持心的“康宁”,以不寿为寿,以不富为富,麻醉自己,甘心情愿地受地主阶级的统治。

  陆九渊处在金朝入侵、大片国土沦亡的时代,但他闭口不谈抗金。他和朱熹等人争论的是怎样加强奴役人民的思想,以消灭农民起义和压制抗金斗争。他的哲学是当时反动的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的反映。著作有《陆九渊全集》。


注:

[1] 今临川。

[2] 《陆九渊全集·与赵监书》。

[3] 《陆九渊全集·杂说》。

[4] 《列宁选集》第二卷91页。

[5] 《宋元学案·象山学案》。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11 陆九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