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你是怎么挺过来的?|6个让你“绝处逢生”的锦囊
无意间浏览「知乎」看到的这个主题帖,底下的评论引发了我深深的共鸣,于是,决定着手来写写这个话题。
芸芸众生
眼中的“至暗时刻”
01
. 面对『死亡』
❶
“16年结婚,一个月后老公意外身亡,肚里的宝宝才4个多月,人前尽量克制自己不哭,一个人的时候哭到流不出眼泪,曾几次想过自杀,是未出生的宝宝支撑我到现在。”
❷
“2月1日,那天正好是大年初四,我的好闺蜜车祸身亡;3月21日,我的初恋男友因病去世......记忆中,那三个月几乎每天都会哭,哭累了就睡,睡醒了再哭。“
❸
“唯一一次让自己绝望到底的也就是在初一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妈妈去世了,那种歇斯底里的绝望,那时候真心感觉得到自己的无助,亲眼看着她离开。”
❹
“年过而立,未婚无业,普通二本,烂专业,无一技之长,肥胖,本来我以为这是最黑暗的时刻了,老天爷又特别贴心的给我塞了张癌症牌。”
02. 面对『金钱』
❶
“负债30多万,曾有一段时间东拼西凑实在无法按月偿还债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想的就是明天怎么渡过,有接不完的骚扰电话又不能关机。简直糟糕透了,不过还是一直撑着。”
❷
“博士没考上,相恋三年的前男友留学后出轨,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伤,反推了房价,对比了工资,发现自己离买房遥遥无期。”
03. 面对『关系』
❶
“那时候感觉天都是灰的,身边的人没人能够、愿意帮助你,深深地无力感,对生活感到无可奈。”
❷
“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失败,三十岁了没谈过恋爱,没人喜欢,嫁不出去,更失败的是我太胆小了,不敢自杀,我怕父母难过,对生活真的看不到一点希望,每天都在纠结,想死又想活着,真的很痛苦。”
过来人谈
“绝处逢生”的经验
『自助』
熬过去,就是胜利
❶
“死扛啊,扛着扛着就习惯了,从绝望的黑夜,到希望的清晨,时间会改变一切。”
❷
”任由自己颓废消极一段时间,悲伤与绝望的日子让自己沉醉到心痛不能自己,然后,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清晨,突然间醒来,睁开眼睛看看窗外的世界是如此美好,然后重新开始……”
用行动代替怨天尤人
❶
“给自己做思想工作,想清楚方向是什么、应该怎么做、风险是什么、最坏会怎样、值不值得。”
❷
“我自己在三年内认真读过超百本的书,花费数千小时,分析笔记超过30万字,研究社会、关系、沟通、心理、职场,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复盘自己的经历、决策与选择,用高强度的思考暂时缓解了外界的焦虑,直到我彻底搞通了一切。”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
❶
“支撑我熬过人生最潦倒时刻的,是把未来的某个目标当成自己的信仰。没有达成这个目标之前绝对不能倒下。”
❷
“把生活分成几部分。至少是两部分:家庭、工作。在家庭不顺的时候,多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到工作上;在工作不顺的时候,反过来。”
归零心态,一切从头开始
”放空自己,放低自己,就当和没读过书没上过大学的人一样,从最低的工作做起,洗碗也好扫大街也好,先做着,你工作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天天窝在宿舍等待你的只有空虚。”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任他去吧,我就想着,你就这样做,可以做不好,可以尽情的怀疑自己,可以无敌敏感,都没关系。因为:物极必反,会过去,我也希望我在那个阶段,使劲艰难,使劲想,想清楚。下次遇到这种心境的时候会处理的好一点,心情也不会那么糟糕。”
『Ta助』
最困难的时候有你,支持系统的力量
”遇到了一群朋友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互相疗伤的亲近的人,逐渐的,我也挺过来了。”
那份专业的"看到"和"陪伴",让我看到希望
❶
"在我的内心处于谷底时,在周围人百般不解,说我矫情说我玻璃心时,是我的心理咨询师陪我在谷底感受那份孤独,感受那份痛苦,然后陪着我一点点爬上来。"
❷
"教练的提问总能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的应对方式。"
❸
"做心理咨询,老师春风化雨的语言和爽朗的笑声一点一点融化着我的心。我感觉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倾听,被包裹,被温暖。在我人生最迷茫的最无助连家人都帮不上什么忙的时候,我看到老师伸出了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对我说,来吧,我拉你起来。"
有的痛苦是人生的必然,比如生老病死,关系破裂。对于这些必然的痛苦,我们只能去哀悼,接纳它并与之共处。
作为当事人,虽然痛苦不可避免,但是了解一些背后的心理学规律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人、物或关系丧失带来的痛苦。

悲伤的五阶段理论
Five Stages of Grief
瑞士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通过对200个绝症末期患者的观察和访谈,于1969年出版了著作《论死亡与临终》,其中她提出了“悲伤的五个阶段”,这套理论后来被称作“库伯勒—罗斯模型”。
虽然它最初是为生病的人设计的,但随后也发展为心理学上常用的一个经历痛苦或突发性不良事件的反应过程,这些事件可以包括亲人去世、失恋、得知自己患有绝症、破产等等。
在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后,绝大多数人会经历这五个阶段,当然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进而停留在每阶段的时间也存在差异,有些人很快就会跨过某一步,也有人可能在某一步羁留很久。
理解这个规律,对于应对痛苦经历是很有用的。我们会为一段关系的结束而倍感悲伤, 我们会为失去的未来而痛苦。因此,我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来度过悲伤的五个阶段,直到彻底接纳发生的事实。
1.否认(Denial) - “这不可能”
否认是悲伤五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它能帮助我们度过失去的痛苦。在这个阶段,遭受痛苦的人会拒绝相信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处于一种震惊和否认的状态。
Ta们会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比如,当你收到被分手信息那一刻,很可能会产生一种麻木的不能相信之感,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否认被分手的事实,认为对方依然爱着自己以避免痛苦,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好几周。
2.愤怒(Anger)
愤怒是治愈痛苦的一个必要阶段。度过了“否认”阶段后,人会变得愤怒,Ta们会通过很多方式表达这种愤怒,会责怪其他人应当对他们失去的事物负责,例如,可能会把导致分手的原因归咎于对方。
人的情绪也容易变得悲愤和激动,甚至对自己也感到愤怒,这种时候,人容易发泄自己郁积已久的情绪,也可能抱怨命运:“为什么偏偏是我?”
3.协商/讨价还价(Bargainning)
这种协商(讨价还价)也许是和自身,也或者是和自己信仰的神灵(例如上帝)。通常我们会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
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的爱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比如,面对失恋,比较常见的协商模式——如果我们复合了,我就再也不发脾气了。
4.沮丧 (Depression)
讨价还价之后,我们的注意力会直接转移到现在。空虚的感觉出现了,悲伤以更深的层次进入我们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更深。
这个抑郁阶段似乎会永远持续下去。重要的是要明白,这种抑郁状态并不是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征兆。这是所有痛失所爱的人或物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五个阶段中最难度过的关口。
在这段时间,你终于明白你究竟失去了什么,而这会使你消沉。你可能会故意把自己隔离起来,回忆过去,脑海被那些记忆所占据。你可能会感觉到空虚与绝望,你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这一阶段悲伤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如果你冒出任何想伤害自己的念头,建议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接受(Acceptance)
这是悲痛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你意识到生活必须要继续下去,你可以接受失去亲人、失恋……的事实。接受并不意味着马上能变得快乐,在经历过痛苦与心乱之后,你再也不会恢复到之前那一个无忧无虑的你了,但你总会找到一条前行的道路。
你会开始往前看,开始计划未来。最后,你将能够不带痛苦地——悲哀也许会有,但是,通常不会再次体验揪心的痛苦了——回想起之前的生活。你将再次对将来的美好时光怀有希望,乃至在生活经历中再次找到乐趣。
每个人遭受到的痛苦事件程度不同,每个人承受悲痛的能力也不一样。我们不知道“库伯勒—罗斯模型”对减轻悲痛起多大作用,但是它至少为我们指出一条路:每个人都可以走出悲痛,只要你愿意。
那么,道理都懂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痛苦呢?
从来都是“谁痛苦,谁改变”。这里,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本人、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及我的教练客户/来访者应对痛苦的6大“锦囊”,告诉你如何在痛苦的时候依然保持希望。
1. 按下“暂停键”,正念一下
当心中升起负性情绪,或者联想到正在经历的痛苦事件时,试着立刻分散注意力,避免再火上浇油。这时可以在头脑中创造一个“暂停键”,想象自己按下暂停键后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感觉,就像是你平时在看视频,中途需要接电话而顺手按下暂停键先去打电话一样。
在“按下暂停键”后,有意识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你的呼吸上,去观察呼吸时候的感觉,只是去观察呼吸的感受,而不是头脑中由此联想到的各种想法。
注意,分散注意力不是逃避,分散注意力是等合适的时候再来处理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或想法,或是引起负面情绪的事务,而逃避则是永远不再面对。
2. 创建自己的“感兴趣事件”库
寻找释放痛苦的健康路径以此来替代沉溺负性情绪之中。试着在情绪稳定时问问自己:做哪些事又轻松,又可以获得快乐?哪些事是自己一直想尝试,但还没有勇气去做的?把它们列下来,当然你不必非得等到痛苦情绪产生时再做这些活动,你可以定期、甚至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些这样的活动。比起痛彻心扉时再补救,更好的做法是维持情绪水平、做好预防。下图是我的一些To do list 示例卡片集,你可以制作专属于自己的【卡片】,当你感到无聊或者没有任何计划时,就抽一件事情来做,以此来防止因为无聊而可能触发的痛苦情绪。
3. 主动发现生活中“微小”的美好
国庆假期,跟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聊天,聊到这个话题,她向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每天都会记录5件当天发现的美好的小事,小到看到门口的花开了都会记录下来,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当遭遇一些痛苦事件时候,我总是会翻看一下这么多年日复一日记录下来的美好事件,那一刻,心情就会好起来。”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身边都有许多美丽的细节,其中之一就是天空,你总是可以抬头看看天空,让精神振作一点,重新感到自信。
不妨试着去发现你手头上的【美丽的小细节】,相信会在感到你不如意的时候,给你带来积极向上的能量的。
4. 读书明智
智慧产生希望,对现实更深刻的理解会让你有更高的希望。
当感到悲伤痛苦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你过去读过的明智的书,或者读一本新书。不要读结局丑陋无望的作品,读一些能给你力量和动力的优秀书籍,或者是一些成人绘本。另外,也建议不要读太晦涩的书籍,因为你不想给自己的情绪增加更多的“重量”。
当我情绪低落,或者遭遇一些痛苦经历的时候,重读这两本书籍,就会让我满血复活。在这里,我也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也有同样的帮助(请戳小程序直接购买):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岸见一郎
作者: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
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白金版)
作者:[德]埃克哈特·托利 著 / 曹植 译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在书中引导我们发现,我们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
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我。
5. 从黄金圈法则出发,进行积极心理对话
著名的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了一个“黄金圈”理论——一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模式。其指出,普通领导者面对问题是从what(指事情的表象)出发,由外向内寻找解决方案,而那些鼓舞人心的领袖们则是从why(事情发生的根源)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进行交流思想与行动。
该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我们应对负性事件中。当遭受痛苦经历的时候,我们普通人往往会首先将关注点放在痛苦事件本身,即What部分(比如,亲人去世、失恋、破产……),而关注在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上,只会加深负性情绪(如:知道死去的亲人无法复活,陷入到无限的悔恨中,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相反,面对丧失的痛苦,转换一下思维模式,从Why(为什么亲人的去世,会让我这么痛苦?)开始,探寻悲痛的本质,可以帮助你开始寻找缓解痛苦的方法,将关注点放到现在和将来,从而创造继续前行的动力和人生目标。
6. 为自己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当我们失去希望时,我们也失去了爱自己的能力,这将会导致更大的希望丧失。当我们有意识地为自己做一件简单的小事时,这个恶性循环就很容易被打破。
为自己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更好的事情会大大增加希望的程度。比如,把洗澡时间延长一点充分享受洗澡带来的放松感觉;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凝视着大自然几分钟;读一个关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好消息;给自己泡一杯茶,把注意力放在泡茶的所有细节上……。
我本人在遭遇一些负性情绪时,经常是开启“买买买”模式,当钱花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会想啊,【赚钱事大,赶快开始工作!】这样,动力就来了,痛苦就是次要的了。
当然,每个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不同,而痛苦的事件强度也不同,很多时候,面对人生中的痛苦,我们在那一刻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
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时候,根据问题对自身的影响情况,你可能就需要专业【人生教练】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
我是该找
心理咨询师还是人生教练聊聊?
心理咨询师/或者人生教练的角色有个【共性】:陪伴者与倾听者。
陪伴你看到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与面对丧失的悲痛,从而让你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接纳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学会合理的应对方式,更好地move on。
当然,两者也有些【不同】。心理咨询师将重点带你了解阻止你走出痛苦的原因,也许是童年时期的成长阴影,也许是一种你无法放下的内疚感,或者可能是你对未知的恐惧……,从而,帮助你理解你的痛苦,最终让你有能力容纳痛苦的感觉,让痛苦的感受不再影响你的生活。
人生教练将帮助你把注意力和精力聚焦在当下和未来重要的、能够创造价值和爱的事情上,帮助你弄清楚自己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和接下来的人生方向。最终,帮助你突破由于痛苦事件给你在行动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限制和阻碍,帮助你朝着理想中的状态与目标持续努力,从而继续向美好的未来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