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住——张恨无水墨作品展(上)


艺术简介:
张恨无(1972-),号止斋、砥斋,斋号小槐花馆。文学硕士、博士(书法方向),当代独立艺术家、学者、评论人。
时间:2023年7月15日—8月1日
地点:苏州彬龙美术馆
策展人:杨海明
学术主持:杨文涛 顾工
展览前言:
书法是门高度成熟的艺术形态。因其成熟,故趋保守。熟悉一二体,肖似二三家,便可于此安身立命一生。其间非是没有意义,然而未免显得有些局促因循。张恨无不以此种价值取向为旨归。其投注巨量心力,涉猎每一种字体以及大小字之间非正常规格的创作,细心体味每一种字体、书体乃至幅式的特性,积淀演化,“我”之面目渐生焉。但又警惕风格定型导致滋生令人不快的习气与惰性,不断融入新的因素,因而其书写始终处在一种动态情境中。这样的动态情境必不完善,然而源头活水,触处花开。作者乐意带给观众更多的审美可能——如能适当越出惯常的期待视野则更佳。“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知这些作品是否能够让观众“有所住而生心”,在此基础上,断然忘掉,让自身不论处于何境皆能任运自在,始终保持一颗清净心灵。
座谈会嘉宾评论(以发言先后为序):

钱西姿(彬龙美术馆馆长)
张恨无先生曾说:“书法乃寂寞之事,永远跋涉在艰苦之途,没有止境。”这是他从事书法艺术的体验,也反映了他精神层面的孤独与果敢。观看张先生拙朴、厚重、清雅的水墨作品,既可以感受到他丰富的书写技巧,也可以感受到他修身、悟道的精神追求。正是因为张恨无远离书法的功利性因素,他的书法才能表现自由活泼的天性,高古醇厚生机磅礴的气势,给人以见字如见其人的艺术魅力。展览标题出自《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王歌之(苏州书协顾问、中书协会员)
苏州风气上有点守旧,张恨无的作品在苏州早了点。宋季丁书法作品曾经不受重视,但现在苏州艺坛对其艺术作品十分认可。艺术家的历史地位至少要在五十年到一百年之后再排定,当代的历史由后人书写。我的观念超前,书体无所谓高低,每个历史阶段都有高度。正如黄宾虹所说,作品的一点一画都体现出作者的个人精神和所处的时代风貌。张恨无是有想法的,尝试着拙、重、大的风格,不小巧,之前的一流大家也在追求这个路数。不过现在恨无的作品还有些不成熟,接受传统远远不够。书法不是重复以前,以后的路在哪里?回到传统,接受传统精华,结合现代意识,内容与形式统一。中国书法至晋唐大致各体已完备,如何再走下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些著名书家力行现代书法,却丢掉了中国书法的根本。我以为无所谓古今,中国人真接受了传统的笔墨精华,改变一下整体形式,必然能创作出新时代的中国气派的新作品,惊艳世界!

杨文涛(苏州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副主任、中书协会员、本次展览学术主持)
作品应该放在全球范围内理解。传统保守环境里,作出有力突破是不容易的。抛弃成见来看张恨无作品,破坏力还要更大一些,不要在乎小节,可以更大胆、更开放,这样作品才会更富感染力。张恨无的格局是大的。

顾工(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艺术学博士、本次展览学术主持)
今天参观张恨无水墨艺术展,没想到他的书法作品这么有意思。笔墨沉着、淳朴、大气,结构有奇趣又不松散。少字数作品很有张力,线条内的墨韵肌理也很丰富。他在探讨书法的当下和未来,有思想深度。当然,作品里面有多种可能性,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正因为如此,这个展览比起其他不好不坏的展览,更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他作品集的自序,也是一篇奇文。我从中抽出八个字:懒散(生活)、自我(个性)、现代(审美)、复杂(书体),可从这八个字来理解张恨无其人其书。

邢宗仁(吴江书画院院长、中书协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
这是一种新的水墨书法,非常新,有想法,充满浪漫性,带来一片清凉。有几个地方值得说一说;1、对“古质今妍”进行了很好诠释。恨无兄一直在这条路上努力追求。2、性情与功力。他的性情和功力都在书法线条中得到体现,线条质感非常好。3、有人有我。作品十分立体,可以看出他的个性以及对时代与前辈书家的回应。个性、性格、追求、想法,到底往哪个方向调和平衡?是写意书法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张恨无的作品奔放热烈,处在探索的新阶段,也让人思考怎样书写当下的时代。书法创作需要深入了解时代,书法现在越来越非实用,更加靠近艺术。锤炼基本功是永远的课题,从中体现出技术、功力与性情。

王渊清(中书协会员、书画家)
我和恨无的艺术观念不一致,经常争吵。苏州从事现代艺术创作有二批人,苏州城西(香山里)现代艺术群,处于模仿阶段。城东(东坊)现代艺术较好一些,但他们是在重复自己,底气不足,只是西方艺术与水墨的拼接。而且他们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书法、国画)都比较陌生。应该在传统中用力,去探索新东西。我对张恨无目前的作品还不满意,作为“水墨作品”展,但却未能从传统的书法、国画审美跳跃到当代水墨艺术来。以当代水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这批作品,我觉得其跨步不够大,或者说尚未进入到当代水墨艺术的层次,仍是传统的书法。但是他已有了转型的意识,并讨诸实践,这是值得肯定的。

林尔(西泠印社社员、中书协会员)
苏州人大多喜欢甜食,张恨无的作品就像是在苏州人的菜里放了一大把辣椒,大部分苏州人接受不了。这??很正常,很多人多说苏州的传統基础比较深厚,那么相对而言也就比较保守,在这样环境下,我们能看到张恨无的这些作品,真的不容易。来的时候,张恨无请我先观看了一下,我个人以为,他是有想法的,但结构、用笔还是有些拘谨,放不开,如果能再轻松点,能做到出奇不意,又在情理之中,那么他的作品还会更有看头,相反他的画比起书法来就轻松写意不少。 現代艺术在当下还存在很大争议,前途荊棘丛生,希望张恨无能持之以恒,不放弃,坚持下去。

霍正斌(中书协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亭林印社社长)
看了恨无兄的作品,第一感受是现场的震惊感,震惊的是,恨无兄的作品呈现了个体的观念和独立的思想。当今书法现状呈现两类,一类讲“传统”,一类讲“创新”,如果“传统”和“创新”是条件反射的结果,那么可以说这两者皆为“群体”的表述。这种条件反射下的表迖是同一性的表达,是无自我的。恨无兄的展览是当代语境下的表述,有古也有今,最可贵处他敢于表现自己,即使“不确定”的也表现出来了。我羡慕他的“震惊”(敏感),欣赏他对艺术的严肃态度。今日观恨无兄展览收获甚多。如提一个建议,望在笔法上再提炼、再明确一点。

裔志杰(中书协会员、相城区书协副主席、秘书长)
我和恨无兄比较投缘,我们相识也有许多年了,但真正相聚交流的次数却并不多,但每次相见,又仿佛昨日刚刚见过,绝无违和感距离感,不需要客套,直奔话题,彼此都感觉轻松简单。都说字如其人,人如其字,欣赏恨无兄的作品也是这样的感觉,让人轻松愉悦,时不时还眼睛一亮,有惊喜感。处在当下书法大发展的时代,讯息高度发达,资料取之不尽。各类国展、省展让人眼花缭乱,看久了宏片巨制,精美制作,技法精熟的展厅作品,细品之下,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盛装之下的作品让欣赏者在赞叹之余总有一丝审美疲劳。我有好多年没欣赏过恨无兄的书法作品了,这次展览一进展厅,顿觉眼睛一亮,完全出乎意料。小品作品清新雅致,与场景相得益彰,在这炎炎夏日,感受到了丝丝清凉,让人觉得可爱、有趣、轻松。能从作品中读到这样的感觉,浮现的就是恨无兄的身影,恰是见字如面了。相对展览中流行的传统书风,恨无兄另辟蹊径,不为时风所囿,选择较为小众的风格面目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具需要巨大勇气的,受众群有限,在常人看起来是个不讨巧的探索。但我想他作为理论学者定有眼界高度,有学养支撑,定然是成竹在胸的。书法创作的意义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抒情达性,以恰当的技法手段,表达出作者最本真的审美,而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才最能打动人。在取法上,他选择追根溯源,从源头取法,五体兼涉,但又不囿于成法。在表现手法上不计工拙,一任心性流淌,自由书写,没有华丽的外表,刻意修饰,但朴拙率真,自然。此类取法高古,吸收民间书法养分,有些孩儿体的路子,个性鲜明,千姿百态,但取之不当往往会失之狂怪、粗俗。欣赏恨无兄作品却并无此类问题,仍然是满纸的书卷气,不修边幅的外表之下,内在仍不失吴门书风的雅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中感悟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在笔端。因此,作品整体风格体现出了“真、朴、趣、雅”的特点。座谈中有同道提出:相对于传统主流书风,既然已经破了,不妨破的步子更大一些,我也有同感,来日方长,期待恨无兄进一步的探索,更多精彩的亮相。
现 场 回 顾




作 品 欣 赏

岸 立幅 水墨纸本 152×84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人生多歧路 向左向右·系列3 立幅 水墨纸本 136×68厘米
创作时间:2022年

荒 系列1 立幅水墨纸本 152×84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荒 系列2 立幅 水墨纸本 158×84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荒 系列3 立幅 水墨纸本 140×63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荒 系列4 立幅 水墨纸本 140×62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草书 立幅 庾信诗 水墨纸本 98×52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草书立幅 宋之问诗 水墨纸本 138×53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草书立幅 孙逖诗 水墨纸本 138×63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草书立幅 陶弘景诗 水墨纸本 96×38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草书立幅 王维诗 水墨纸本 92×43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立幅 陈与义诗 水墨纸本 98×52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立幅 刘长卿诗 水墨纸本 98×52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立幅 唐人诗 水墨纸本 132×33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立幅 王维诗 水墨纸本 98×52厘米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立幅 元好问诗 水墨纸本 29×20厘米×2
创作时间:2023年
行书 条幅 王世贞《艺苑卮言》一则 水墨纸本 114×21厘米
创作时间:2019年

行书横幅 古乐府长歌行 水墨纸本 22×111厘米
创作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