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缓冲非安全依恋影响的元认知/心智化

2019-12-28 21:2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MainAAI(成人依恋访谈)中,集中在个体思考和回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元认知),而Fonagy根据Main的元认知对不同个体的能力进行了区分,关注成人对心理状态的注意(尤其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注意)。对心理状态的注意其实是一种反思性功能,反思性功能让我们能够将自己和他人看作是具有心理深度的人,使我们能够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对体验做出反应,可见,反思性功能让人理解行为的意义。

Fonagy指出,强大的心智化能力包括:

1 对心理状态本质的觉知,如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总是不完整的。

2 识别行为后的心理状态,如从信念、感受等出发去理解行为的原因。

3 认识到心理状态是发展可变的,如昨天的感觉和今天的感觉可以不一样,儿童时期的观点经常需要根据成年后的理解而修改。

 


FonagySteeles1987)的研究发现,具有很强反思能力的父母,养育出安全型孩子的几率比心智化能力弱的父母高3-4倍。这说明,心智化能力可以缓冲早期负面体验的影响,强大的反思能力可以打破非安全依恋的代际恶性循环Fonagy的其他研究还表明,父母的心智化能够促进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而安全型依恋又能激发儿童自身的心智化潜能。早期依恋体验的表征的意义并非在与为我们定下一个依恋的“模板”,而是发展我们的心智化能力以让我们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探究自己的体验(尤其是情绪体验)。

Fonagy指出,心理体验有三种模式:

1 心智化/反思模式,能够认识到内在世界和外部现实是分开的,但又是有联系的,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感受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真实发生的事件,同时也能够反思这些内在过程如何受到真实事件的影响。在这一模式中,个体能够随着实际状况的变化而修正对外部世界的心理表征。

2 “假装”模式,内外部世界是脱节的,只认为自己脑海中的是真实,而忽略掉与脑海中相矛盾但客观存在的事实,如解离、否认、极度自恋的夸大。

3 心理等同模式,将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简单地对等,内心中“相信什么”(信念)等同于“现实就是怎样”(现实),反之亦然。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好的对待时,他觉得自己就是不好的(因为自己不值得好的待遇,所以遭受了不好的对待)。在这一模式中,作为心理执行力的自我被淹没了,只有那个体验到发生了什么的“我”。

这三种心理体验模式与父母对孩子心理的镜映有关。

发展出心智化模式的个体,其父母能够容纳婴儿无法处理的情绪,以共情的方式接收其感受,“反思”后调谐地做出情绪反应。这种情感镜映的特点是,父母确实是有感受到孩子当时的情绪(根据孩子的体验做出随机应变的情感表达,如面部表情或声音语调),但同时也不完全是孩子的感受(加入父母的理解再给孩子回应)。

父母长期不能够容纳孩子的情感,不能够随机应变地反映孩子的情绪,即便他们能够应对情绪并向孩子传达“父母是有能力的、能够提供稳定感的”(冷漠型父母),也会因为掺杂太多属于父母自身的成分而导致孩子形成“假装”的心理体验模式。因为孩子内化的形象不是自身的情绪而是父母的情绪自我,所以为了应对虚假自我而发展出想象、自恋和自大感。

如果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共情性地镜映,但无法应对这种情绪迷恋型父母),那么反映的信息就拥有过多关于孩子的成分,缺乏父母自身(或者说外界)的“内容”,使得孩子发展出心理等同模式。因为孩子的内在体验常常和外部反馈匹配,这让孩子很容易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当成是客观的现实。

 


依恋系统平衡了身体接近带来的安全感需求探索学习的需求(想要了解他人、被人了解的需求)。年幼的婴儿从其他人的脸上以及自己脸上的感觉发现了自己的模样,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调谐(affect attunement),即情绪共鸣及沟通的双重过程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与其他人感受相近的体验,同时也向他人传递出“你的感受被理解”了的信息(探索学习的需求)。这种情绪调谐区别于心智化,心智化让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体验(侧重于认知上的共情),而这种互为主体的联结让我们与他人产生共鸣与一致(侧重于情感上的共情)。

心智化和互为主体共存,则能够让我们知觉到他人与我们不同,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知觉到的他人其实是我们表征世界内的客体,或多或少地被理想化或贬低了,而非真实的ta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是要让个体在治疗师的心智里找到自己的形象,发现自己是一个正在思考和感受的人,让个体从他人(治疗师)了解自己的过程里逐渐地了解自己。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巴彤,李斌彬,施以德,杨希洁译


缓冲非安全依恋影响的元认知/心智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