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兴趣爱好恰饭,可能吗?——一些题外话
容我说点题外话。
把兴趣爱好做成事业的主题,目前断断续续做了5-6期,过程中我自身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只是跟着朋友们指教的拍摄/剪辑/后期等等的操作(讲真,这方面我还做得很不好,全靠朋友安慰我比去年夏天撤掉的几期有进步),还有就是和被访者的每一次谈话让我获益匪浅。
其实,不包括采访前的一次洽谈对话,每次实际采取对话的时长都在1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有些我零碎体悟到的东西,没法完全表现在十多分钟的视频里。更别说,现在10几分钟的视频对于观众的注意力来说已经很长了。
栏目伊始,有预料之内的遇冷,也有预料之外的反馈。
在破站的观看量不高,其实在我的预料之内。里头多重原因:
本来访谈类视频,如果更新频度不高,就很难火,别提我编导方面,还是个纠结的龟速选手。
从社会洞察角度看,这些年整体经济不如从前,光身边的朋友大多数都选择苟住较多,大趋势是相对保守地做选择,不再像19年前那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选项,所以这类探索,就略显得不合时宜。这里头可能有我特定年龄段观察到的样本偏误,但确实这几年,身边裸辞、gap year、做自由职业、跳槽的人变少了,更多是心痒痒,但无法下定决心,或者延后去探索自己喜欢的事。
我还观察到,公共领域的意见分化,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异常敏锐,怀疑起单纯基于个人经验/经历、没有语境的话语的可信度。这种媒体上的分裂,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我本人其实蹲了春节前后知识区分析某百大up引发的争议,到近期女性主义访谈翻车的两个破站的热点事件,共性是背后显而易见的话语分裂。有意思的是,网上的公共领域,并没有很理想地让对话变得平等,反而是现实里的性别/阶层差导致的观念分歧,让话语分裂对立。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很多或许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更别说借鉴了。这点我很能理解,也很无奈。
总而言之,即使我本人对这个选题很有兴趣,我其实预估到它不会像几年前(确切说应该是19年前),真的会引发很多观看和讨论。只能说作为长期实践,我认为是有必要的。现今年轻人的动态与尝试,即使看起来小众,或许会成为未来某些流行趋势,甚至是新的商业业态的风向标。这方面我不比做市场调研方面的行业前辈经验丰富,但我们都在过去十几年,共同看到过类似的趋势在国内城市的应验。
那么话说回来,这些小视频又引发了怎样的反馈呢?
倒是我分享到朋友圈以后,跟我差不多年纪,甚至更年长的朋友们,在某些期视频以后,主动与我进行了探讨,这点让我颇感意外。这意味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能存在迷茫期。应该是我固有的年龄偏见,我没想到35岁前后的人们,也同样在认真探索,也在思考:我的人生选择,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可以去尝试探索一下。更别说,在积累了经济基础以后,这种尝试的欲望和行动力会更强烈。
你们或许会发现,我这里用词其实都比较谨慎,都是会收回一步,就说“探索一下”、“尝试一下”,因为我也在深入探讨的过程中,遇到过和我上述罗列的问题点一样的质疑声音(也是来自朋友圈比较多):我视频里的探索,是不合时宜的,尤其是不适合更加年轻的观众去进行借鉴的,因为风险实在是太大了。比如,很多兴趣爱好背后没有成熟的产业结构,也就意味着没有变现的可能。也比如,有的兴趣爱好所在的领域,变现可能性极小,真正走出变现路径需要付出的成本很高,或者本身就要求很高的天赋能力,这些尤其不鼓励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年轻人铤而走险……
这些,我都同意。毋宁说,这些问题在讨论前,我其实自己就几次三番思考过。只能说,所幸,在观看量和互动都不大的情况下,我目前没看到很激进的反馈,不然我是会发声的。所以,必须说明的是,我不鼓励年轻人做不计成本、孤注一掷的尝试,这不是做这类内容的本意。我佩服坚持热爱的人,他们身上迸发的执行力、行动力和理性,让我受益匪浅。但我不建议对现状和自我缺乏认知的时候,去做高风险的决定。高风险,是指付出的成本无法在你做决定的时候,自己承担。
没错,即使这点上会惹人讨厌,我是个理性上趋于保守的人。
我现在样本量还很小的前提下,虽不能断言,但是目前被访者们的从业(还有即将要采访的被访人们),都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其中包括了经济成本上的,有些在自我意识不强的时候,可能在一些行业从业多年,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人脉和金钱上的积累。他们对于自己想要涉足的新领域有认知,且为了进入这个领域,有更早的铺垫,这可能是技能方面的,有可能是“我对从事这份工作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有认知。还有的很重要的准备,就是心理上的准备,心理上的成熟,能让他们大致预估到自己会遇到哪些困难或者问题,以及如何整合资源去克服困难,或者,就是预想到未来的好坏处境,有个基本的权衡,知道自己会放弃什么,可能会得到什么,哪些是自己能支付的,哪些是现阶段无法支付的……这些会依据每个人的处境,大家会用的时间各不相同,会用的精力也各不相同,大家的经验经历更不会相同。我不否定,这世上肯定有很早就发现自己潜能的人,但我也不否定,有些人的探索和准备周期,就会比较长,其实我就是。
所以很遗憾,可能终究,没有统一的公式可以告诉任何人: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决定,是最合适的。事实上,兴趣爱好类如果一定程度上职业化(我其实副业/主业/创业等等形式都没限制),在一方面,会带来自身能量的激发,为你带来工作的意义感,生存的价值感等等,这些让想要自我实现的人们兴奋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其实也观察到,大家都不约而同会面临来自市场的检验。至少目前,我个人社交圈内的被访者们都不是家里有矿,真的要在市场里寻找到交换的价值,还是得看重需求和供给的点在哪里。这个回答,或许会让理想下疲于异化的人们失望,但我个人也以为,这就是这个事情的魅力和困惑所在:没有正确答案和既定路径可循。
这就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我丝毫对任何形式的打工有任何价值比较下的否定,我自己也是打工人。即使自由职业的时候,也是打工人,因为我自己也还在探索自主性和与市场需求的边界在哪里,更不总能找到对的答案。只是这些时日的了解后,让我思索到,打工有其合理性,在于它给了你的工作可预见性和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至于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因为现在经济周期关系,我只能说是短期的)。而当我疲惫的时候,我会忽略这些基本点,只剩吐槽和憎恶。但是,把内耗视为合理付出,我是不会赞成的。我相信的是,旧的观念要进化,需要人们更多的探索。工作的价值感和生存的意义感,还是会以新的形式回来。这也是我想要探索的初衷之一。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踏上兴趣变现的初衷。
虽然立不了flag说,我能安排采访到成百上千个把兴趣爱好做成事业的人,最后能够有个合适的小报告,告诉大家背后的发现与规律(但我是真的很想),但这个栏目会是我的一场探索和尝试。我没限制,大家必须是在全职/副业或者创业的哪条赛道上。更不要求,你必须是一个成功者。凭着兴趣与热爱做成一定收入来源,不管你是成功与否,不管主副业还是创业,还是有什么新的模式成了(合法)收入来源……这是一个开口,希望能让我看到些许,深处的动向。所以,不管之后是不是会新增栏目,我会持续招募和采访身边的人。
如果遇到其他有趣的话题和思考,也途中也会考虑新开别的栏目。
其实说回我自己的动机,如上所言,我并不是在这方面探索很顺利的人。我记得十几年前,初入社会时候的选择,在大企业的稳定与小公司的有趣里,我和家人的争吵是不断的。长辈的原话是,人是不能靠有趣吃饭的。很遗憾,我并没有能战胜原生家庭,也没有战胜我自己的从众心理,这也导致了之后就业路线的颠簸。我唯一的可取之处怕是,只要有一口气,就会折腾。所以,老阿姨了,也想知道新东西是怎么搞出来的。
其实父母辈对我的期待,和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有关,我父母其实当年都追求过常规路径以外的路径选择。但因为时代局限,他俩的结果都不太好。所以他们到我这一代就害怕,我一度也是以恐惧为驱动力的孩子。现在的我,能理解,但无法认同。因为,时代又变了。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有个同系朋友的毕业选题就是关于大家的人生选择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各类择业选择。只是神奇的是,我发现过了10多年以后,很多事情又兜兜转转,变得似曾相识。事实也是,当年奇奇怪怪的我,现在还是走着奇奇怪怪的路(前两年还瞎搞了一通)。当年有学术天赋的她,最后回了学校,不知道之后会不会继续读博。而考公,在热词里,又成为了宇宙尽头的选择,迎合了我父母那一辈的预言。只是,选择的多元性,以及达成的条件,也就是看到选择的不同,也发现这些不同背后的共性,还是我这一辈老阿姨会持续关注的话题。
我由衷希望,我能够通过频道做的内容,也能够和人一样,学习进化。
by 芋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