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互联网的婴儿(碎碎念集合)

2022-05-07 07:04 作者:_纸团  | 我要投稿

互联网的婴儿(碎碎念集合)

纸团 2022.02.20 - 2022.05.07


(0)前言


久违地欢乐聚餐总是让人高兴——如果邻桌的油腻大叔没有持续着他的高谈阔论的话。为了避免与之类似的痛苦,你现在应当立刻停止阅读。


(1)审美与信息量的跌落


我不知道研究美学的人(if any)如何评价人类社会的审美随时间产生的变化。之前我在想,也许“信息量”充足的会被认为是美的。比如在大家只会画纯色方框作为设计的时候,金光璀璨的 office 艺术字就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当这种做法普及开来,以至中二期的年轻人也学会了用 bling bling 的 gif 图装点自己的 QQ 空间的时候,类似的设计就只能扫进如何让你的设计师朋友气到脑中风的梗图里——而这个时候,能体现高级感的设计方法又变回了纯色方框,真是神奇。“会用的人”较少的设计体现出类似 tf-idf 一样的较高的“信息量”,因此某种程度上审美和稀少可能是相关的。但是好像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把几百张女性的面部照片平均起来,得到的均值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美的,这种时候审美好像又变成了对均值的期盼,真是令人费解。


想到这个事情是因为偶尔会遇到不愿意相信审美有高低之分的人。伴随着互联网下沉到几近极限,沉湎于 tts 配音、大惊小怪地粗制滥造的短视频的人的数量恐怕要以亿来计算,很容易想象其中的一些不愿意相信每天消耗掉自己几个小时人生的内容要被贴上“低级”的标签。直面自己太容易被刺激的多巴胺回路也许是十分困难的,就像忠诚于原神的玩家总是要想方设法地找个角度证明自己玩的游戏有资格和艾尔登法环之流一较高低,毕竟老头环能持续高频更新海量优质内容吗?


即使相信“文无第一”,也很难昧着良心吹嘘日更万字的龙傲天网文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不分伯仲——但是如果真的想要说明这两者的区别,大概就只能引入某种模糊的基于“信息量”的 metric。也许有一天,伴随着一位不需要刷短视频,只要动动拇指就能分泌大量多巴胺的婴儿的诞生,这种被命名为“黄金拇指综合征”的疾病将成为最新的高级审美。对闲暇时间什么都不做、只需要躺在床上抽动拇指就能获得满足的新一代年轻人们表达不满的媒体被看作是守旧的老顽固。面庞清秀帅气的小伙再也无法得到愚蠢的人的追捧,因为后者依仗着自己天赐的拇指早已经远离了这些摄取起来太过费力的多巴胺。不过这对那时的帅气小伙或许也是幸事,因为比起电子烟,代言让摇拇指更加省力的手套或许更加体面。


(2)好人与食死徒


关于人为什么会有自我意识,我比较喜欢道金斯(大概)提到过的一种解释:对周遭环境的建模可以提升生物的生存能力,而神经元复杂的连接可以作为这种建模的载体,因而大脑被演化出来;而当大脑这个系统对环境的建模能力逐渐变强,就越来越无可避免地把“自己”的概念也加进模型里面,这样拥有足够实力的大脑的生物就拥有了自我意识,变得可以理解镜子中映出的“东西”其实是“自己”。人类的婴儿因为大脑的发育不够完全,因而在寿命达到18个月之前似乎都难以通过镜子测试。这个时候的婴儿如果饿了就会感到压力而开始哭闹、如果饱了就会感到快乐而露出笑容。


婴儿的面前有一大块他以为可以食用,但你不希望他下嘴去吃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你试图把那东西拿开,而试图给这位不到一岁的婴儿摆事实讲道理的话,后者大抵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他的反应估计就还是饥饿的哭闹。我总感觉可能是因为我们拥抱了越来越多信息量严重跌落的食物,我们的建模能力变得越来越弱了。即使是以角色形象简单、低龄化著称的儿童文学《哈利·波特》里面都会有角色告诉你“世界上不是只有好人和食死徒”,我们却越来越无法接受黑与白同时存在的形态。好像当我们找到了一位偶像,便可以从对他的膜拜中获得无上的代入感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感,因此变得不能接受这偶像的身上沾染一丝灰尘;如果抓到了一位坏人,便要从对他的批判中寻找极致的安全感(和随之而来的幸福感),哪怕是一点点肯定的声音也会让这份幸福土崩瓦解。一个人或者是朋友,或者是敌人,只需要一个比特来制作标签。


非0或1的分类模型具备太小的 description length,像可爱的婴儿的脑袋瓜一样,因为不能建模更复杂的逻辑而只处理 1bit 的信息。不过可喜的事情是,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的大脑产生什么意见。只能输出0或1的模型,对镜中自己的分类结果只会是欢欣雀跃的表示肯定的“1”。


(3)会思考的婴儿


wikipedia 似乎专门有一个页面列举各种心理学上讨论过的人类的“认知偏误”。通读这里面的各种条目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叹人类的愚蠢。人类的情绪似乎有太多太强的生理基础,使得我们有太多的时候不是思考产生情绪,而是情绪指挥着思考。人类有时候就像是虽然实际上只是饿了哭饱了笑的小笨蛋,但是总要假装自己是在认真思考的聪明人的婴儿。


我们用思考照顾自己的情绪,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正当化”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校园欺凌发生的时候,占多数的欺凌者为了心安理得地践踏受害者,经常要找出一些正当的理由解释他们的欺凌行为(“他还带着他奶奶送他的记忆球,真幼稚,现在归我咯来拿呀”),让自己保持着对所谓的正义的信念感。然后我们就可以假装自己仍然是用独一无二的理性思考能力主宰了地球的物种,而不是(像不能被称为人的动物一样的)只用激素和神经递质之类驱动着的生物机器。


处在一个和自己有相同立场的“圈子”里,是一种最容易实现的正当化自己行为的方式。只需要一个人在旁边支持,人们就愿意按下画着代表死亡的符号、写着明显超过安全值的电压的电击按钮,即使玻璃对面的对象已经明显地显露出痛苦。如果有更多的人,这份信念感就可以更加强大。我相信对校园欺凌的研究(if any)也会意识到,当人钻进欺凌者的圈子之后,对受害者做的任何事情都有非常充足的信念感支撑。这也许是古老的人类进化来的天性之一,毕竟你只要和村落里的其他四五个足够强壮的人组成联盟,就可以拥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这就体现出互联网的美妙之处了。它帮助我们把声音传得更远,传给这个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自各样的人的星球。无论你有任何的诉求,互联网都保证你不是孤身一人,保证你总会拥有充足的用来正当化自己无论何种行为的信念感。假装思考的婴儿们因而快乐地聚成一团,一起充满自信地哭闹起来。再也不必为自己或许会遭到质疑的信仰而感到自卑了。我们可以自信地相信日更万字的龙傲天网文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著作不分伯仲,或幸福地看着周围都是和自己一样的 1bit 二极管生物。互联网就这样慈爱地养育着无数会思考的婴儿。


互联网的婴儿(碎碎念集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