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24)

2023-04-04 14:44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1.《铁皮鼓》这本书相当好看,不在于它所描写的故事,而在于字里行间营造出的那种奇异的审美效果,它是在一个自愿成为侏儒的男主的叙述下完成的。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觉得这本书很有趣,但花了好久才读完......一方面是在摸鱼,另一方面是读几节就已经体验到那种文字的美妙之处,从而直接“吃饱”了。这部作品中的“魔幻”比《百年孤独》中的能让我接受得多,在读后者的时候,我总感觉它对魔幻的运用有些无聊,而且对所谓原始信仰的处理啊什么的,我不觉得用魔幻的手法会让它增色,我也感受不到在《铁皮鼓》中感受到的那种不协和的奇特效果。作者对那几个魔幻意向的选择和反复运用远比什么和死人交谈、猪尾巴、飞升这种东西要好得多。或者说,《铁皮鼓》有意思的地方主要是站在审美效果的奇妙、交融上的——我觉得站在这个角度欣赏这部作品最有意思。


2.最近偶尔在写一部作品,和以往不同,是朝着严肃作品的方向去写的(当然,严肃的也有好有烂,我写的肯定属于烂的)。发现不去写那些引人眼球的事件真是需要一种强烈的自我克制。


3.难以相信,《项狄传》竟然写于18世纪中叶。


4.又看了《永别了,武器》,能大概感受到海明威作品中精彩的地方,能在简单的字句里领会到丰富的情感,但就是提不起兴趣一句一句去看......尽管它当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也处处彰显着海明威独特的风格。


5.我突然发现,网上总说男/女朋友多差多差,不分手留着过年吗?但比如说自己的亲人一直做很多不好的事情,虽然会很嫌弃很厌恶这些事情,但终归还是很爱对方的。除非他们做的太过分,否则并不会直接想“只因为你是我亲人我才管你”。这么看,陷入情感旋涡中也是很合理的。由此引申,或许有时候一些缺点反而会促使自己更爱对方。比如说我看了一些小说,没什么喜欢的角色,非要说的话就是奥斯丁笔下的爱玛,可她有相当多缺点。伍尔芙《到灯塔去》的女主看上去很完美,但也有一些能够称得上缺点的东西,比如有些享受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具体的记不清了),但同时也是这些缺点会增强情感张力,借由对她这个缺点的不满意而更爱她(而并不是什么“要爱对方就爱对方的全部”)。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对那些不那么专情的人,作为恋人当然是很讨厌,但嫉妒之心被撩拨起来后,反而会更爱对方,更想讨好、占有对方。因为讨厌也是一种激烈情感的催化,这种激烈本身会更加促进爱情。不过我喜欢爱玛纯粹是因为她和小光有点像,我喜欢小光的缺点是因为把她当女儿看,女儿有那些缺点甚至觉得很可爱。要是恋人的话,她会带给我很大的落差感,以及无拘无束的性格有时候会让我嫉妒,也会借由这些缺点变得更爱她。这么一想,我在之前那篇小说中想让辉这个角色变得尽可能完美,但在激起人感情的纵深上,是有所欠缺的。《简爱》中,简爱有很多缺点,可能也是这些缺点让罗切斯特对她欲罢不能。现实中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很难在二次元角色身上感受到(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这样?),对一些二次元角色或许会很喜欢很喜欢,不过只有单纯的喜欢和赞赏,或许在感情纵深方面,一定程度是缺乏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先被对方(的优点)深深迷住。


6.觉得很多时候,一些鄙视链是自我指涉的。比如说起点的一些作者会看不起飞卢的小白文,但同样的逻辑也可以适用在他们自己身上。再比如古典音乐、严肃文学的爱好者处在鄙视链上端,但在他们中间,备受欢迎的还是柴可夫斯基这种旋律性强的、听起来爽的,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充满离奇情节的作曲家/作者。在这个层面,很多所谓的鄙视链就很自我矛盾。


7.看了《印度之行》,福斯特确实写的很好,可惜读的时候脑子有些晕,不太能完整体验其中的美感。


8.和《项狄传》一样,《伪币制造者》也是一部探索性的作品,所谓的元小说?蛮有趣的。


9.打卡了《圣经》和两部《荷马史诗》,这种很古老的作品也确有其文采和魅力。


10.并不是在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没有感想,而是感想都集中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如果处处都摘出来会变得很琐碎,此外,也没必要去“硬写”些什么。昨天对着书单看了看,发现那些广为人知的著作,我大部分都已经读过了,这个时间来得比想象中要早得多。但尽管如此,还是再读几十、上百本作品后再回过头来精读原著吧。


11.《维莱特》只有PDF,读起来太累,先不看了。


日常笔记(2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