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写作范文分享13篇:小时候喜欢发问与长大后看重结论
202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文末分享一波范文,共13篇,限于篇幅,需要完整word范文的同学,留言或私哈。
话题点评:还是很上海,还是很语文
还是熟悉的老配方,二元式对立,开放性思维,多棱镜视角,思辨性写作。
从到“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到“一切都会/不会过去”,到“需要与被需要”,到“没有事实的看法/没有看法的事实”,到“浓缩的是/不是精华”……
几乎年年都是“有人说”“也有人说”“如此,又不尽如此”。未免有些审美疲劳,但,相比那些押着学生喊口号的作文题,上海作文题还是挺清流,还是很语文。
材料设置了一组矛盾对立面:小时候,长大后;喜欢发问,看重结论;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小时候”“喜欢发问”有什么特点?
未泯童心,不失赤子情怀,有着天真烂漫的个性,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多思善想爱问,具有不可遏止的摸索探究与创造欲望,他们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为什么”,他们最注重的是原因和过程,而不是结论与终点。
所以捧着本《十万个为什么的》的,不太可能是大叔和大爷。而且,不难列举,世界上不少伟大发明和发现,都藏匿在一句句简单的“为什么”背后。
“长大后”“看重结论”呢?
直面强大的现实,或深陷功利的世界,心性消磨,纯真隐退,梦想黯淡,取而代之的是,空间逼仄,负荷深重,无力改变,于是慢慢养成既定思维,习惯程式生活,默认既定事实,甘于接受秩序,我们开始淡化模棱含糊、难以评估的“过程”“为什么”,更看重直观易感、可以量化的利弊、得失与成败,包括手段。
所以,能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除了心无城府的孩子,就是世人眼里神魂颠倒的狂人。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成人成了生活的奴隶,而孩子一直是生活的主角。
某种程度上,2022上海作文题就是“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看利弊”的造句版:小孩子问为什么,成年人看是什么;小孩子看原因,成年人看结果;小孩子看过程,成年人看终点……
当然,对“小时候”“长大后”的解读,也是“不尽然”的,这就是上海作文题的思辨性所在。
一天到晚“为什么”的孩子,他们有很多机会推倒重来、关机重启、销毁再造,他们的世界,易塑、易变也易污,因而也可能是不谙世事、未经风雨、耽于幻想、沉浸自我的象征。
就像一个天天风花雪月却不会炒菜的诗人,一个理想丰满却不识现实骨感的书生,跟他交朋友挺好,但和他结婚你会迟疑。
而“长大后”的世界,构建起了相对完善、齐备的知识体系和规则坐标,领悟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天道,以及“生活把我撕碎,我自己重新拼凑”的生存之道,懂得适应时代风波与世界潮流。
“长大后”的世界,更多是安家、立业、升迁、加薪,更多是踏石有印,抓铁留痕,需要实干而非臆想,需要迎面而非却步,需要勇担而辞卸,需要断臂求生而非扼腕叹息,甚至需要眼睁睁地,看着生活的鞭子抽下来,烙下一道道带血的痕。
就像一个辛苦搬砖、挣钱养家的民工,就像一个熬夜加班、紧盯业绩的职员,他们不懂花月,不解风情,但是他们值得一个家的依托,如果他们只顾写诗去了,家庭离散可能也不远了。
基于以上的两个维度,“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也就有解了。
可以又唱又跳,我不想我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长大后我就会失去她……
可以忧心忡忡,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还可以振聋发聩,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个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以上加粗的两句来自2013浙江卷童心作文题)
也可以一本正经,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想说一句有些鸡汤的话:
不管我们是孩子还是成人,不管我们爱发问还是看结论,不管我们释然还是忧心,都努力不和生活撕破了脸。
如果不能活得轰轰烈烈,就过得简简单单,或者过得实实在在。

参考范文:不失热爱,不务虚声
发问是什么?是好奇,是对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生活,才会积极思考;因为思考,才会发问。
结论是什么?是现实,是可感触的事实。因为求真务实,才会看重结论;因为理性,才重结论。
少年时的发问,是懵懂无知的一种可爱;少年时的生活半径,比较短,能接触到的很有限,发问,是好奇心强的表现,是一个人成长的内在精神动力。少年正是在一次次地发问中,学习掌握新知,才慢慢长大的。一个不爱发问的少年,极有可能,是一个不爱思考的少年,他成长之乐又何从谈起,生命中就可能会缺失一段异彩纷呈的旅程。
长大后的看重结论,则是历经风雨后的一份睿智;是一个人艰苦探求并发现自我的一种境界。什么是长大,绝不只是生理上的成熟,更应该是自我能力上的强大。长大,就意味着要独立去面对,独立去探求;长大,就意味着要勇于担当,要努力去创造。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结论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价值。因而,长大后自然应该看重结论。
所以,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后看重结论,实属正常。如果说,人生就是一段旅程,那每一段都它自在的风景,不能颠倒,更不能逾越。该晒太阳时切莫去淋雨,该跋涉时又怎能坐等?
如果一个少年,总是格外看重结论,很有可能会是两种情况,一是饱受苦难,在人世冷暖前,已经看透了许多,二是精于算计,天生就是心机很深的孩童。如果是这样,他身上应有的少年可爱,定会变成老成持重,相信与这样的少年相处,不是觉得可怜就是觉得可怕?同理,如果成年之后,仍然无休止地发问,要么是非常无知,不爱学习,要么是非常懒惰,不愿意自己去探求。不管哪一种,人们应该都不会喜欢。
少年就应该有少年的样子,长大就应该有长大的风貌。但是少年可以不看重结论,长大不能只看重结论。即便是“曾经沧海”,也仍要“为水”。如果时时事事都只重结论,对人对事,全都无比理性,那自己的生活岂不过成了一种“计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少年时一次次发问时的那份纯真,长大后我们未必要表现在一言一行之中,但根植于心,也是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源泉。特别是在这个注重结论的时代,长大后的人们,偶尔让自己有一次哪怕是幼稚的发问,也许会是成年人的一种风趣,给自己给他人,带来一味生活的调剂品。
今日资料分享:
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写作范文共13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