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科幻小说,品创作逻辑
最近《三体》的动画和电视剧播出,今天恰好被身边人问及内容怎么样?不能说是粉丝,但第一次看小说时也确实被震撼到。当时在读高中,有所耳闻此书,后来在当地图书馆找到3册,并读完。尤其是第三部,情节设计恢弘,直接是降维打击。
和身边人讨论,用在网上学的词“硬科幻”。作为对比的“软科幻”我以为是《北京折叠》,这本小说更多是一个架空设定,去讨论社会里阶级矛盾的现象。还有类似如大刘的《超新星纪元》也像是用一个架空设定,去讨论现代性危机这一现象。
而”硬科幻“作品《三体》中有许多科学技术的描绘,比如冬眠、二向箔、掩体计划、曲率等等,感觉就是人类的未来。
承接上次的思考【提升思维能力】,“软科幻”的创作很像是一次由现象到本质再到现象的过程。假设我是上面两部小说的作者,很可能就有以下过程:
1、看到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这个现象,于是得到阶级矛盾的本质,再构思出通过使用太阳时间的设定具象化阶级矛盾。
2、看到了如今年轻人沉迷虚拟世界和不断彷徨的现象,于是得到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再构思出物质极度丰富的小孩世界影射这一现象。
对文学的理解千人千面,就好像高考阅读题原作者的答案都不一定对,相关讨论可以看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链接」。
想阐述的依然还是——要提升思维能力:由表及里,由外向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