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帝国的奇特手榴弹:1915型伞形手榴弹
相信德粉对第三帝国陆军装备的42型伞形反坦克手榴弹并不陌生,这个身上“安了个伞”的奇葩手榴弹着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陆军就已经使用了伞形手榴弹,只不过它针对的目标不是坦克,而是协约国步兵,这就是【1915型伞形手榴弹】。


1915年,德二陆军山寨了奥地利工程师【奥森】的专利,开发了1915型伞形手榴弹。这个全重1000克的武器主体是一个木柄手榴弹,但木柄上套着由4个铁丝支撑并收起的小伞。拱形的铁质弹体里面容纳有160克火药。弹体顶端还有一个加厚层,里面有足足225个金属破片,每个破片重1.5克。
弹体中央位置有雷管池,用于安装雷管并作为引信撞针撞击通道。弹体顶端的凸出物是撞击缓冲头,其中空的内腔连接着雷管池,从而也作为雷管安装口。当雷管被插入弹体时,可以把一根螺栓拧入缓冲头,这样可以防止雷管意外脱出。


1915型伞形手榴弹的木柄呈烛台状,有一个托盘形的顶部,可以用螺钉与弹体底部凸出的下缘对接,与大多数德军木柄手榴弹一样,该武器的木柄也是中空,形成了一个用来安装引信系统的空腔。整个引信系统由撞针头、撞针弹簧和撞针杆组成,其中撞针杆的中心位置被掏空,套入一根长保险针,而保险针的大头端与收拢在木柄内腔的拉绳相连。引信的外部保险是一个保险钩,其一头被插入木柄一侧的小孔,进而穿过木柄内的圆环并紧贴保险针。
为了方便步兵携带这个足有1公斤重的手榴弹,德军为它安装了皮带挂钩,可以轻松的挂在皮带上。不同的是,其它木柄手榴弹的挂钩都焊接在弹体上,而1915型伞形手榴弹的挂钩则钉在木柄上。


德军士兵若要使用该型手榴弹,首先需要拔出保险钩,然后把拉绳的【松紧环】套在自己手上,最后拉动绳子、用力一扔。投掷出去后,手榴弹在惯性作用下向前飞行,而拉绳也会被绷直,并在被拖出木柄内腔时带走保险。
得益于小伞赋予的滑翔效果,1915型木柄手榴弹有着不错的投掷距离,据说可以达到40米甚至40米以上。当160克炸药被引爆后,那225个金属破片就会高速四溅,对10-15米内的敌军步兵施加血腥的打击。很显然,该型手榴弹非常适合作为进攻性武器,所以暴风突击队员也有使用。
虽然1915型伞形手榴弹的杀伤效果尚可,但它的使用比较麻烦,普通士兵较难掌握,而且该武器对逆风环境的适应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足。因此,它的产量非常稀少,留下的历史照片也非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