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选修课第二讲:视觉元素

一、视听元素溯源
绘画→照相术→摄影:黑白灰,强调光影,求相似、写实→冷暖色彩,情绪表达,求表现
演出(play)→戏剧(opera):情景重现的活动→传达情感的活动
电影的语言是视听语言。
二、视觉元素
(一)人
1.人脸:人脸可表现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心理特征。


↑ “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乔尔·科恩的妻子)的面孔坚毅而富有表现力,常常扮演性格强硬果敢的女性角色。
2.人手:人的第二面孔,常常配合小道具一同发挥作用。
3.形体:通过身体的整体形态来展现人物。

↑ 《青蛇》中张曼玉与王祖贤两人通过柔韧的肢体动作将蛇妖的媚态邪态、风情风韵全都展现了出来。(两人真是尤物啊...)
4.作为物的人:不发挥叙事作用,而只是用作陪衬。

↑ 《回归》中的服丧戏,周围的群众都是作为陪衬用以营造肃静哀默的情感氛围。

↑ 《年轻气盛》中的泳池戏,性感火辣的裸女只是后续故事的触发动机,她本人是谁无关紧要,从这个意义而言她是和道具一般的存在。(凯恩和哈威老爷子艳福不浅啊...)
(二)景
1.景的意义:故事背景,时空环境
2.景的分类:内景/外景;人工/自然景;用于再现的景/用于表现的景

↑ 《德州巴黎》的开场大远景交代时空环境:干旱、荒凉、酷热。【自然景,外景】

↑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被滞留在机场的外国旅客的故事。他举目无亲,被囚禁在这个机场中。大远景俯拍,作为物的行人更加衬托出他的孤单。【人工景,内景】

↑ 《2001:太空漫游》最后宇航员到达的房间内景,强调几何对称、线条竖直方正,采用欧式建筑的形式,地板发光(底光),整体色调明度非常高,给人一种强烈的未来感。【人工景,内景,重表现】
(三)物
1.物是道具,是人活动的对象,是“人的镜子”
2.道具的种类:大道具——景的一部分(布景);小道具——手头道具等,与演员表演相关
3.物的功能:叙事功能;“电影的细节”

↑ 《壁花少年》中不断强调“钟表”,用这个道具来暗示主角对时间的心理状态,心中的情绪也一同被展现了出来。

↑ 《闪灵》中的刀厨房戏,白墙壁和不锈钢以及刀锋的寒光都给人一种不适感,女主握刀的方式也是极为危险的,摇摇欲坠,暗示她现在的心理状态也是岌岌可危,濒临崩溃的边缘。整个场景段落都能看见墙壁上挂着的刀具,用以表示女主目前的危险处境。(库布里克的布景真是厉害)
(四)光
1.光的分类:
(1)按性质分:直射光/散射光 (2)按光源分:人工光/自然光;
(3)按光位(打光的位置)分:顺光,侧光,逆光,顶光,底光
(4)按用途分:主光,副光,修饰光,背景光,环境光,轮廓光,效果光,眼神光……
(5)按效果分:自然光效/戏剧光效

↑ 《国产凌凌漆》中,只用一个光位的变化就能立刻改变一个人的形象。【底光→顺光】

↑ 《边境杀手》中的自然光。摄影师口中常常会提到“The Magic Time”,即是指每天的黄昏和拂晓时分,在这个时候光密度最佳,拍出来的镜头效果最好。

↑ 《东邪西毒》中的草笼子戏,自然光配合草笼子形成阴影印在人脸上,形成了戏剧光效:表现人物之间情感的扑朔迷离、暧昧不清,人物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纷杂思绪。

↑ 《黑色传说》中的打斗场景常常发生在夜晚,而光源较少且成“点状”(手电筒、车灯等)。点状光源在快速的镜头运动之下会产生视觉暂留,形成一种“光的晃动”,同时极为有限的光源让人看不清事件的全貌,由此将光的“晃动感”转化成了打击的“速度感”。

↑ 《香水》中的经典戏剧光效,极其夸张的金黄光芒铺满整个银幕,似圣光一般倾泻,与女孩死状的考究构图一起表现出她的凄美圣洁,同时也表现出香水匠的天才和对美近乎疯狂的偏执追求。
(五)色彩
1.色彩三要素:色相(色调),纯度(饱和度),明度(亮度)
2.黑白灰三色因其饱和度极低被称为“消色”
3.光线对色彩的影响:光源色温和色光
4.色彩心理:冷暖——轻重、进退、扩张与收缩、内敛与张扬
5.色彩文化:色彩给人的直觉→意味、象征、隐喻



↑ 《闪灵》中的经典段落,在雪地迷宫和酒店内景对切。冷色调蓝光点状光源,外景雪地加强了光的冷感,而微弱寒冷的光色也加强了观众对环境的感知。在特定情形下,红色暖色调环境会给人一种危机感和不安感,最后的血浪也证明了这一点。影片在两种冷暖反差极大的色调环境中来回切换,给观众造成一种较强的视觉不适,加剧了心理恐怖。

↑ 《欢乐谷》整部影片都将黑白和彩色并置,贯穿始终的是追求情感与自由的浪漫主义与规规矩矩坚守传统的守成主义之间的矛盾。是色彩辅助叙事的典型。

↑ 《伤城》中的还原案发现场场景,回忆(还原出的)场景全是黑白,而金城武是彩色表示他是旁观者。也是色彩辅助叙事的例子之一,黑白与色彩用于区别想象与现实。并且在此段落中除了金城武只有血是有颜色的,黑白场景下的血更具视觉冲击力,突出凶手的血腥残忍。





↑ 电影天皇黑泽明的《影武者》开场段落精彩至极。仅仅是一个通信兵(满身泥浆)跑过军队向首领报信的段落,却将整个军队的状态、人物的急切和消息的重要性传达了出来,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且富有极强的动感。
注意到通信兵跑过了四种颜色旗帜的队伍,为什么黑泽明要这样设计?首先,这是首领武田信玄的信条“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他以四色象征“风林火山”并冠之于军队;其次,在当时技术和人员都比较受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足够多的人?黑泽明用四色旗帜来区分队伍,而最后镜头又交代这四色队伍都是武田麾下;他完全可以用同一批人换上不同的衣服来扮演不同的队伍,安排在多个地区,同时再用多机位和流畅的镜头运动衔接起来,就使我们感觉到了整个军队浩大的声势。色彩除了标注不同队伍之外,还能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细胞。
语录:
当电影中出现了“可拍可不拍”的镜头时,你就需要思考这个镜头在剧情意外的其他意义。

那么第二讲的内容就是这些啦。第三讲的内容也将在不久后更新。【之前进度是慢了老师一讲的】大家最好还是找原片段落来看哦,截图分析实在是下策啊(b站专栏不让传3M以上的图片真是要把我搞死了……)
附上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0094063/?sort=time&start=0#item73301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