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歌手调教比赛中“固定曲目”环节的思考

各种调教赛出现和举办也有好多年了,老熊也参加过两个,不过后来还是懒得参加了。我做翻调蛮随缘的,快的三天两天就出稿、慢的调着调着就弃了,所以这种定好DDL的翻调不大合适我。
从我参加那时候开始,就有人提出调教比赛中歌手、选曲、混音对调教结果的影响。不过那个时候因为参赛的朋友不算很多,这个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是如今调教比赛的参赛音频数目越来越多,在观众投票的主导方式之下,选曲会成为观众是否决定听的核心要素。一定程度上说,等到参赛音频数目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选曲的影响会比调教重要。所以我在思考“固定曲目”环节的存在方式。
首先说明,“固定曲目”环节指的是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试题和工程,按照要求完整的进行所要求的所有调教工作,导出一个符合要求的干声进行提交,经由评审(和观众)评分后计入调教比赛总成绩的一定比重的全过程。
可预见的是,“固定曲目”环节是注定无聊的。它不仅对观众很无聊,它对参赛调教、评审老师甚至是主办方同样都很无聊,大家都是在围绕同样一个工程文件经过处理导出的听感达到70%相似的音频一遍又一遍地听,而达到前文提到的“一定数目”的参赛音频数目后这种评判会更加麻木和机械。甚至“固定曲目”环节会劝退一部分不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按照要求答题的调教人(比如我)。
我能想到的改变这种无聊结果的方式,一个是对于参赛调教来说可以自选多段歌曲,另一个是组建一个评审团随机地评审若干段音频然后取平均分(高考阅卷模式),但是再怎么改都很无聊。

接下来就是出制试题。
首先肯定会有范唱模仿、特定情绪调教,困难语句调教这种调教内容。但是我认为可以加入原创乐段调教、乱词乐段调教、跨语种调教等等方式,跟随的试题和配套工程看评论区吧。选曲尽量选择了我比较熟悉的歌,也尽量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版权问题的歌曲。
所有的命题都尊重了一个乐段完整的调教流程,不要求任何违背意愿的调教方式,这也与创作的初衷相违背。这份试题经过勘误,修改了部分歌词、语句描述,增加了日语的罗马音补充,也修改了不大正经的标题。



然后是对这套题的一些个人的想法(也包括这段时间收到的一些交流)做一个总结:
关于完成时间的问题。在我的想法里面,如果实用这种类型的题,它应该在前一届调教比赛结束之后直接公布。也就是说有近乎一年的时间足够完成。当然就我对认识的调教老师的鸽子程度来说,实际完成这套卷子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
关于比重的问题。固定选曲作为调教比赛里横向直接对比的环节,可以是一个参考项而非一个决定项。调教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风格的一种创作,自由完成一整首乐曲的创作才是能完整展现出调教人能力的方式,固定选曲绝不能抹杀自由选曲的意义,所以我给到40%的比重已然非常冒进。
关于判分的问题。在我的构想中,这套卷子的结果应当给若干个评委老师评判,所以肯定是会有评分标准的。评分标准无非是加和所要求的内容和实际发挥的结果的综合评判,其中可以给要求的内容60%的比重,然后给40%的表现。例如《拆东墙》一首,也许这个乐段惶恐、无奈的感觉并没有表现出来,但它成为了后段内容情感爆发的一个很好的承接,那么它也会在我手下获得至少一半的分数。
关于选曲的问题。我在选曲的时候选的都是我比较熟悉的歌,但是它们都不是这个歌手最热门的歌曲,更何况完卷的时候可以直接去听、去研究全曲,所以我并不在乎它是否因为部分人听过而导致的不公平。此外对于情感题,汪峰和许嵩的两首歌都有属于他们非常个人的唱腔和技巧,移植到虚拟歌手音乐的时候必然存在变化,所以这种翻唱已经属于一种情感的重新塑造,歌词本身提供的信息已经足够丰富,更不必考虑参赛者是否听过。
关于曲风的问题。我选的抒情曲偏多,燃曲较少。因为燃曲的难度偏高,而且由于曲速往往都很高,可以控制的点过于细节和短。换言之,燃曲的调教手法是大致趋同的,所以燃曲并不会作为一个优秀选择。
关于固定技巧的问题。我给了要求咬字清晰的一题、要求仅用参数的一题。前者是要求使用熟练的拆音,观察对辅音、元音拆分的熟练程度来判分,后者只是看使用参数及参数协同的功底,本身对使用的技巧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限制,只是一些比较便捷的拆音操作在限制仅参数的时候显得有一些难度。但是这样的限制能看出参赛者对参数的熟悉程度,值得单独出一题。
关于原创乐段的问题。一首是根据歌词完成调教,一首是凭借对旋律的理解进行调教。在最初的构想中,无意义歌词调教的题目中会给定情感,要求对这种情感理解后进行调教,但是它与我尊重调教自由的初衷相违背,故而删去。如果是正式比赛,这两段内容的创作肯定是需要请专业人士定制。
关于跨语种的问题。我选了一门外语和两门方言。目前我们常见的南方方言就是闽南语和粤语,所以直接选定的这两门方言,如果可以多届安排,可以安排吴语、赣语,闽东语、莆仙话等等,它们对当下的拆音体系各有各的挑战。日语的选择只是因为知道日语的调教师相对多,至少是会五十音的。一开始我有在翻译下面多加一句“日语发音中,辅音为r的音在语音学上发音与常见的辅音l相同。如ra可以用la替代。”后来觉得这样的注释实属画蛇添足,如果这样需要加的注释就更多了。所以跨语种更多情况下只是作为一个附加题,这其实也符合我反对跨语种调教的观点。

如果您有什么想法,同样欢迎评论区交流。
我们有缘接下来在投稿再见!
老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