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CG圈要抵制饭圈文化?


饭圈对ACG圈来说,是新鲜事物么?
是,也不是。
饭圈是一种具备宗教性质的粉丝文化,其基本构成要素有两个:造神运动与异端审判。造神运动,指宗教信徒为了神格化其精神领袖,编造或夸大其领袖的部分经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文学创作的活动。异端审判,指宗教信徒为了维护其精神领袖的形象,迫害持与主流教义相左观点的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太阳底下无新事,饭圈搞的这些东西,一千年前欧洲人就开始搞了。更有意思的是,作为中国饭圈文化的直系亲属的韩国,本身就深受基督教的荼毒。一个在疫情爆发时高呼“哈雷路亚”的国家,产出饭圈文化这种宗教性质的扭曲亚文化,确实是情理之中的。
起于韩国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与起于日本动漫产业的 ACG文化,两者确实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但对ACG圈来说,饭圈也并非完全的舶来品。
饭圈文化本质上属于一种狂热的粉丝文化,而狂热的粉丝文化在ACG圈有着另一个早就存在、并且在现在已经人尽皆知的术语。
厨,是指ACG次文化圈和网络对某一作品或某一角色等病态热爱的人的群体称谓,最开始是一个充满鄙视色彩的词汇,但后来随着词义的弱化,现在已经基本上等同于“粉(FANS)”的同义词。
而在ACG圈的厨文化里,有两种类型的厨:作品厨与角色厨。
角色厨与饭圈粉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其中最根源的部分在于他们都是资本方乐于看见的,并能给投资人带来收益的粉丝群体。狂热的爱意味着他们相比其他粉丝更高的消费力、更强烈的创作热情以及更大的扩散力。这里的“其他粉丝”,甚至包括了作品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相同经济条件的瓜游厨,当运营在一个月连续开放同一角色的两款限定皮肤的购买,而全部入手将会影响生活质量时,角色厨的购买欲望一定是大于作品厨的。
资本是逐利的,角色厨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厨更高的榨取价值使得动漫产业自身进行了相应的逆向调整,于是日本动漫产业逐渐从早期的故事本位演变成了今天的角色本位。当作者的精力更多地从故事塑造转投到角色塑造之后,原来模板化的日漫人物逐渐朝着多样化发展,而更立体的人物塑造造就了更多的角色厨,在角色厨强大的扩散能力下,越来越多的新人接触到角色的魅力继而去关注作品本身,同时角色厨强烈的创作热情产出了更多围绕角色展开的二次创作,对于维持一部ACG作品的热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持久的热度,就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
饭圈的微博超话其实也是一样的东西,围绕艺人的日常活动进行相关的创作进而维持该艺人的热度,进而防止艺人在活动的低谷期离开公众视野太久,保障其长久的吸金能力。
那么,既然角色厨早已成为ACG文化的一部分,与其有着高度相似性的饭圈粉,为什么却得到了ACG圈的一致声讨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宗教。
角色厨实际上也具有宗教性质,造神运动对应吹战力,而异端审判对应撕CP。但ACG作品自身的先天特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厨文化的宗教性,因为在ACG作品的世界里有真正的神存在——那就是作者。无论角色厨如何吹捧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架空的ACG世界,一切都是由作者决定的。在这里,你可以批评爱的战士写崩了坚强的阿尔托莉雅,也可以大谈究极生物削弱了无敌的空条承太郎,但传统的ACG作品里已经发生的故事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因为读者的观点而做出改变的。
这与传统ACG作品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传统的ACG作品的制作发售流程中,交到每个消费者手中的都是最终的只读文件。拿游戏来说,LOL的英雄强度可以随着玩家反馈做出不同调整,但澄海3c的英雄数据是怎么都不会再做出调整了。传统ACG作品制作与反馈的延迟性使得已有设定的修改变得相当困难,而作者一旦尝试作出修改,消费者“吃设定”的指责就会铺天盖地地袭来,这也导致了无论作品的制作方与消费方都会尽可能地不对已有作品的故事情节做出大幅度修改。
具体到动画领域,即便是部分由于原设定差评如潮而不得不做出修改的作品,最终修改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人本能会选择根据冲击性的那一边。就算《原书使》的BD最终修复了神级崩坏,《正确的卡多》的BD最终删去了黑色轿车,提起它们人们的第一反应都只会是他们更具冲击力的早期版本。
改了也起不到好效果,索性就不改了。
这种种的限制最终防止了角色厨造神运动的扩大化,而造神的运动的受阻进一步导致了异端审判性质的变化。真神代替了假神,成为了异端审判的理论来源。而这种基于作者叙述所展开的审判,逐渐演化为了攻击性较弱的“科普设定”,并经由弹幕传播进一步优化了消费者的观看体验。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厨文化中狂热而具攻击性的那部分逐渐被稀释,最终成为了ACG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然后,饭圈来了。
不同于先天具备种种限制的厨文化,基于现实世界的饭圈文化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你不威胁到每个艺人身后的那帮资本大佬,你可以用任何你乐意尝试的方式进行造神与审判。
于是饭圈文化从它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扭曲了。
缺乏外部约束,神格化在世的人,以吸金为目的。
在中国,一般具备这三种特性的宗教,我们通常这么称呼它们:
邪教。
搞个人崇拜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当被崇拜的对象没有经过长期斗争被证实具备足够的智识、意志与判断力的时候,这种个人崇拜几乎等同于慢性自杀。
但更可怕的地方还在后面,在后台资本的运作下,每个被捧上台面的艺人都得到了精心的包装。年轻帅气、多才多艺、名校毕业、努力拼搏、热心公益、爱护粉丝,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溢美之词都被资本方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安装在这些艺人的身上。
于是个人崇拜似乎突然变得合理了起来。
比起乡村邪教徒那缺乏想象力的造神言论,资本显然更知道怎样去造就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明。
但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神的先例。圣贤如孔子,也在辩日的童稚声中迷失了自我;忠义如关公,也在麦城的绊马索下违背了誓言。至于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大爷,到了今天更是成为了乳清话题上避不开的笑料。
资本知道,任何一个心智成熟、并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中国人都不会信他那套鬼话。
所以它一开始就瞄准了象牙塔里的少年少女们。
而结果也印证了资本的判断,饭圈文化就这样来到了肥沃的黑土地。初中生打架总是要比高中生打架更敢下狠手的,于是异端审判的血腥程度成倍地提升,人肉、恐吓、网络暴力,手段层出不穷,饭圈文化强大的侵略性很快就席卷了整个微博平台。资本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了商机,于是更多的资本开始入场,它们在后台操控数据强化造神,在场上制造冲突推动审判,势不可挡。
随着饭圈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扩散,更多以年轻人为用户主体的网络平台开始受到波及,其中就包括B站。
ACG圈原生的厨文化遇到了十几年来从未遇到的对手。
好比一只家养的土狗遭遇了一匹野狼。
之前所有的不成文规则统统被打破,所有的潜在性秩序统统被终结。你所坚持的底线,对方左右横跳四渡赤水之后,还顺便在你头上拉了坨屎。
于是饭圈学院来了。
造神运动开始,咔酱的传说诞生了。但ACG圈的消费者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为在自家弹幕池里撒泼的,只是不知道潜在秩序的新人,就像他们刚进入ACG圈的时候一样。但他们不知道的时,这份包容最终却害了他们自己。
当满屏幕的彩虹屁应援弹幕铺满了本不属于应援视频的原番剧的弹幕池时,原生的角色厨终于意识到了事态与他们以往的认知出了偏差,而作品厨与路人们却错误地将一切清算到了原生角色厨的头上。
像往常一样,关于社区秩序的大辩论开始了。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弹幕礼仪与社区秩序的管制下,这场辩论最将会以角色厨与路人的胜利告终。
但很显然,这次不同往常,因为这次,饭圈粉在。
其实饭圈粉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他们也懒得去深入了解ACG圈其中的门道,他们的直观感受是自己的弹幕受到了质疑,自己的言论受到了批判。饭圈粉隐约察觉到了这是一场什么行动,于是他们开始了回击——用他们熟知的方式。
于是这场混战下,一切都乱作了一团。
有搞饭圈审判的饭圈粉。
有未能认清形势,而给饭圈审判击鼓助威的原生角色厨。
有察觉到非我族者,怒斥饭圈审判野蛮的原生角色厨。
有搞ACG科普,然后发现对面根本不按套路来的作品厨与路人。
这是大刀与长矛的较量,并且由于ACG圈在敌我认知上出了差错,ACG圈不少的原生角色厨甚至逐渐被饭圈粉所同化,直接成为了饭圈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旷日持久,而作为他们主战场的英雄学院却得益于骨头社优良的制作不断保持着热度,吸引了更多加入战场的新人。英雄学院的知名度与其饭圈化程度同步上升,但ACG圈已经无力反抗了。
随着角色厨与饭圈粉的不断融合,原本数量并不占多数的饭圈粉一时间已经发展壮大到一个可怕的地步,而角色厨与饭圈粉本身界定的不清晰,也导致一旦有ACG圈大V出面声讨,必将导致又一部分原生角色厨出于逆反心理而加入饭圈一方,同时由于英雄学院属于高人气动画,一旦亲自下场,这名大V也将失去相当大一部分原生角色厨粉丝的关注。没有哪个大V能承受这样的损失,即便是蕾丝与瓶子这样以狠辣毒舌起家的动画区幻神也不行。
一时间,英雄学院风头无两,无人能敌。
但好在英雄学院摊上了一个夹私货的作者。
2020年2月初,丸太事件爆发,在国家尊严与人类道德面前,再强悍的饭圈精英也无法逆民意的洪流。2020年2月3日,瓶子率先开团,随着七宗罪这顶帽子的盖下,英雄学院和它的饭圈粉们彻底迎来了终结。
但事情远未结束,随着饭圈粉与原生角色厨的高度融合,饭圈文化已经在相当一部分程度上完成了对ACG文化的侵蚀。
于是JoJo弹幕饭圈化事件爆发了,但由于缺少了民族大义这面大旗,瓶子这次的开团在饭圈粉的强大战力下归于沉寂,瓶子本人也删掉了相关微博。
那么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JoJo弹幕饭圈化这一命题究竟是真是假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如果你在2020年2月曾经完整的看过JoJo这部作品,一定会回答“真命题”。饭圈弹幕毫无疑问在2月份相当大程度上破坏了JoJo的观看体验,但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并没有长久,也许是因为已经完结的关系,进入3月份后饭圈弹幕数量有了明显的下降,在撰文的今天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那既然弹幕饭圈化是一个存在的事实,瓶子怎么就被怼回去了呢?
因为锤瓶人的文章写的很巧妙,他机智地采取了随机抽样地实验方法,对于JoJo这种单部就有40多集的作品,随机集数然后随机进度条,这样如果能抽到大量的饭圈弹幕,那JoJo就可以直接从B站下架了。一部视频是有其高能与常态部分的区分的,B站新推出的高能进度条就是在这个逻辑基础之上做的开发。一部番剧的某一集,弹幕爆发的时间点是固定的,而厨向弹幕的爆发更是只会集中在固定角色与其他角色的高强度互动的片段中,而饭圈弹幕正是混在这些厨向弹幕之内的。
那么饭圈弹幕与厨向弹幕的区别在与哪里呢?
笔者从《星尘十字军》的第二集,承太郎痛殴花京院这个片段入手,摘取部分弹幕,由于许多饭圈弹幕已经被清洗掉,再加入一些笔者记忆里2月份的饭圈弹幕,以供各位参考。
1.“卖鱼强没把花京院打死也算奇迹了。”
2.“不准你打花花!”
3.“西内!卡Q因!”
4.“阿强你怎么能打你老婆呢?!”
5.“法皇的准星从此就被打坏了。”
首先,1和5属于常规的剧情向弹幕,属于对剧情的进一步讨论,不属于厨向弹幕,不在我们讨论范围内;3属于正常的厨向弹幕,剧情相关性相对较低,表面属于迫害角色,实际上也是厨的表现;2和4属于真正的饭圈弹幕,不仅与剧情不相关,甚至直接与剧中逻辑相违背,直接破坏了除饭圈粉与角色厨以外所有观众的观看体验。
在对饭圈弹幕批判的过程中,不少站友其实走入了误区,选择了错误的着眼点,进而攻击了错误的对象。在2和4这样的弹幕中,“花花”与“老婆”这样的腐向弹幕本身就是ACG文化的一部分,并不属于饭圈文化带来的恶性影响,真正被饭圈文化所荼毒的部分,其实是“不准打”“怎么能打”的关键词上。
那剧中这个地方,承太郎为什么要打花京院?
因为花京院在之前的剧情里利用替身伤害了看不到替身的普通人,对于承太郎来说属于“令人作呕的邪恶”。那么从剧情逻辑、角色定位上,这次殴打毫无疑问是表现承太郎性格的十分充满张力的剧情。
断没有理由不打。
但造神运动下的饭圈粉不会管这些,对他们来说,喜欢的角色被殴打是不可接受的,喜欢的角色作恶是可以理解的。即便是恶如爆豪这样,大搞校园欺凌,也是可以理解的。
无视剧情逻辑,单方面的偏袒某一角色,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看人不看片,约等于“我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有我家爱豆出演”“我看这期综艺是因为有我家爱豆参加”。
这么一类比,2和4瞬间就有饭圈那味儿了。
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能做的事情很少,就像我们阻止不了日漫从故事本位导向角色本位,阻止不了厕纸轻改的狂轰乱炸。但对于饭圈文化于ACG文化的侵蚀,仅仅是处于个人意愿,我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资本逐利,厨向文化的发展已经促成了动漫产业向角色本位的倾倒。如果放任饭圈习气在ACG圈的进一步扩散,角色本位一旦走向极端,制作出的作品就会和英雄学院第四季一样完全失去故事性,成为无情的制糖工具。
而一部失去故事性的作品,没有人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