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你自己,生命才会有真正的安定感【薛薛聊红楼06·黛玉篇(上)】

- 林黛玉的人物核心并非爱情
《红楼梦》和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不是为了丰富男性叙事而被创设的一个陪衬,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被深度书写的,这是《红楼梦》的超越性,这是一部罕见的由男性作者创作,却具有强烈反男性凝视意识的作品。在黛玉的主线里,她的人格并不是为了爱情而被创设的,恰恰相反,应该说宝黛之间真挚而深刻的爱情,反倒是为黛玉的自我发展和人格成熟提供了服务。
- 真正的成长型女主
黛玉的核心是“我执”,黛玉的成长路线非常具有现代性,基本上是一个人从树立自我意识到走向成熟自我的较为健康完善的成长路径。而怎么在社会洪流中安放好“我”这个字,恰恰是我们当代人人都要面对的一个成长痛点和难题,所以对黛玉的讨论放在今天也绝不过时。
黛玉是《红楼梦》里塑造的最好的两位成长型角色之一,黛玉的成长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黛玉这个角色最有意思的部分,恰是她内部的冲突、和解、崩坏和重建,她有一部精彩的内在的自我斗争史,那些作为人的所有摇摆、犹疑、暧昧、脆弱,却常常在讨论中被弱化甚至忽视掉。所以,需要用动态的眼光线索的眼光来欣赏黛玉,是更恰当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无法充分了解前期黛玉的内在恐惧究竟是什么,那么我们势必也感受不到后期黛玉人格力量上的强大和成熟是多么可贵。
- 黛玉的内在焦虑
黛玉对于宝钗的焦虑,外表看来这似乎是对爱情关系的焦虑,但事实上,任何亲密关系,都是一个人对自我认知的外延。
宝钗的出现,打破了黛玉过往对于完美自我的想象,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遭遇这样的自我价值信念危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的人性里,都本能地具有“被看见”的需求,我们都希望自己是独特的,被重视,甚至是被偏爱的那一个。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确信自己的存在是足够有价值的,而一旦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满足不了我们的预期,这种价值印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会陷入到一种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有三种发展方向,一种是讨好型人格,其核心就是试图用“我对你很好”来交换“你对我很好”满足我的价值印证需求;第二种就是“社恐”,就是我知道我在人际里一定会受伤,所以我尽可能地逃避社交来保护自己,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不被伤害;第三种是成为一个“怼王”“刺儿头”,用一个尖锐的外壳来掩饰内在的不安。
黛玉这种认知的真正转变发生在第三十二回的“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部分,表面上看是宝黛真正的定情节点,事实上,这也是黛玉认知方式改变的开始。
- 黛玉反思的契机
自宝钗出现以后,黛玉对自我有所怀疑,一个更完美的女孩子已经出现了,宝玉又如何爱相对没那么完美的自己呢。而宝玉洞悉了这种不安,一句“你放心”,我爱你这件事不需要你以比旁人都更完美做前提,我爱你紧紧因为你是你。金玉之论又如何,金麒麟之说又怎样,昨日之宝钗,今日之湘云,又或许是未来遇见的某个更美、更有才情甚至更懂我的女性,但那又怎么样呢?我选择的是守望这唯一的你,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宝玉真挚而深刻的爱情表达,为黛玉的自我发展和人格成熟提供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外部推动,因为他向黛玉传达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
一个人不需要必须做“第一名”才值得被爱,这世上有人发自内心的爱着你,仅仅因为你是你,足够了,你放心。
- 放下比较,回到自己的生命区间
嵇康所谓的“人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讲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把目标拉回到自己的本初模样,了解自己、挖掘自己而非一直陷入和他人的比较之中。
活在比较中的生命,势必是无法具有真正的安定感的,因为那种价值感总依赖于外界的评价——试卷上的分数、工资卡里的数字,亦或是他人投来的或艳羡或嘲笑的目光,那是将自己的生命置于他人的时区里。
而回到自己的意思是指我的价值生而完备,不需要他人的认可和证明。同样的我也不会去苛求或者评判别人。我允许我自己如其所是,因而我也能够允许万事万物如其所是,各美其美,并行不悖。
所以当一个人处理好了和自己的关系,她也就处理好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
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表现于外的绝不会是一派我远高于众人的清高自傲、目无下沉,相反的,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因为自己体会过自我价值的崩塌和重建,所以反而更能体会他人的处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释放包容和温暖。
世界不能改变她的真,她却可以对世界给予更多的善,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笃定和丰盈。
她在更阔大的境界里,逐渐走向一种悲悯的境界。
黛玉和宝钗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点在于:黛玉的成长是没有以隐藏自我、阉割感性做交换的,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直面自我,让自我和外界之间所有可调和、不可调和的矛盾直接发生,直视自己内心的深渊,硬碰硬地和自己打一场成长之战。既不阉割感受,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反复的挫折、反思、进步里,最终修养成为一个充分自洽、相对完善的人。这其中,当然也有宝玉的爱意提供的外部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黛玉在成长的关键时刻觉知并践行了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回归到自己的生命空间这件事,从而以真实面貌、淡然心境和外部世界坦然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