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短视频剧本里的“转型-内容”问题一

2023-01-13 07:48 作者:飞行员舒克的编剧  | 我要投稿

写于2020玍12月5号深圳,作者丁雪老师。 大家下午好! ……用互联网概念说,每个短视频账号和产品都一样,产品有它的生命周期,短视频账号也有其生命周期与瓶颈期。 而且,它们来得非常之迅猛,我们在很早期就不得不面对于这样棘手事儿,即: “粉丝量增长的停滞期-内容制作的瓶颈期。” 简单点讲,就是一个号不涨粉了,它的固有粉丝也不活跃了,甚至它的掉粉速度比涨粉速度还要快——粉丝流失率太高了。 另外,也有一种特殊情况是日常数据太稳定了,且总体没什么其他起色、变化,例如: 每天只涨100个粉丝…… 一个新的短视频更新了,只有1000个点赞,50个评论…… 这就是一个瓶颈期到来的最真实写照也。 到底为什么呀? 我们的主创团队为什么已在原地踏步啊!? 如何解决它的难题呢? 谁能解决它们呢?? ——转型-内容的概念便由此诞生了。 因在短视频的内容创作本身,一定是来源于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体的具体表达。 这和大家理解当中的“先看数据”,再看我们主创团队的“工作经验”以及本公司的“运营-盈利模式”所不同之。 剧情类为主的短视频,只能在具体对象时,才可以把握住。 而资本眼中的剧情号都是“什么火了”、“什么在打动人心”和“什么让人哈哈大笑”,就写什么样的剧本吧。 甚至于根本不知道如何拍的问题。 自然也不晓得谁(非职业演员)来扮演它们的角色。 现实到底有多无可奈何? 就连兢兢业业做了好几年的老师傅,面对于“只负责纸上谈兵-大爷有的是钱-实际上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状态下,绝大部分的短视频新项目都会沦为胎死腹中的凄凉下场。 也正是这些更合适纸上谈兵和作成ppt方案的短视频项目在大量活跃于整个短视频平台上;以至于短视频就变成了一个“比烂”、“比惨”和“比谁先蹭到热度”与“无下限审丑”,以及“极端卖营销人设”的荒唐无序的、竞争性非常激烈的市场氛围。 至此,便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这样子?谁给了他们勇气与参与其中。 的确是因之互联网的便利性条件呀。 拍短视频,类似于投资比特币和区块链,过来吆喝一声确实不能挣得盆满钵满,可总有几个异类者或幸运儿真的发大财了。 想象一下: 他们一同下矿洞,所有人都知道里面大部分都是产煤或破石块儿,可总有几个贫民走运了,挖到了翡翠和钻石,所以发财的成本变得相对太小了,门槛也变成相对太低了,短视频市场就突然变得相对硕大无比了。 (其实只有一两个)小孩子可以当网红! (其实只有一两个)老人家也可以红啦! (其实只有一两个)宝妈真能卖一点货! ……是不是和早期的公众号、微商,或者更广义上的自媒体与创业故事非常相似性。 也正是因为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算是投身过那一个混乱无序的“草根网红”的孵化时代,所以才会更加无可奈何啊。 那转型内容,它又是什么东西? 短视频作品总是“多重意义”的,而不是特定的某种意义锁定,当然,所谓之意义并不是一种类型片的定义,而是可在或不在类型片中寻找的真实意义,属于某种终极的定义,再也不能发生其他改变与否定的正确意义。 所以,媒介的影响非常有限。 可资本市场不认为它是正确的,哪怕要玩大鱼吃小鱼的达尔文进化论,也要扮演裁判员的角色,对的,市场定形了,发展空间也不会越来越大了,可其间仍会出现一个新的行业巨头,它们会终结及收编所有的杂牌军。 所以,最终出来的结果,就好像是正常的媒体人、正经生意人和真实的创作者被迫地离开了短视频行业。 实质上,并不是所有人皆被驱逐出境了。 而是短视频已然成了资本运作的主战场之一。 至此,大部分内容输出的数据势必比不上纯粹作数据的来源更有说服力。 短视频也就成为了互联网经济与数据库的主流形态,而不是短视频观众与创作者通过内容制作、作品互动的大环境了。 最后的“转型内容”,当然变成了“转型问题”,不再是关于内容的部分。 任何短视频的制作意义都产生于资本市场,而不是观众的喜好之情也。 我们在“观看-满足”之中失去了艺术作品与影视文本中最重要的“模糊的价值”,那一份由观众之中评定的、由一个人独立的审美观念出发的、真正意义上可以说代表时代精神与不同历史时期下各种社会群体间的记录文本。 短视频里的内容作品充当了什么? 它们已经成了资本市场里的哑巴一般。

短视频剧本里的“转型-内容”问题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