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文解字 第一期

2023-05-01 10:43 作者:東海之濱  | 我要投稿

{B 第1-00001号文章} [第一期] 7.29.2023注

(2023年5月1日 @東海之濱 发布;2023年5月2日 @東海之濱 正文第一次修改;2023年5月17日(病假) @東海之濱 标题第一次修改、正文第二次修改)

请各位在阅读该文前先阅读《粉丝和评论守则》。链接:粉丝和评论守则 - 哔哩哔哩 (bilibili.com)


谨以此文,献给热爱学习的同学们


对于汉字这一承载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载体,大家平常都在使用,对它自然不陌生。但各位是否知道,几个字形不同的汉字,却可以有着相同的读音和相同的意思?这时候,你可能会说,我知道,繁体字嘛,我熟。但是,相对于我们常听见的“繁体字”,还有一种我们可能没听说过的字——“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即我们常说的“繁体字”)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除该括号内内容,上文蓝字部分选自百度百科词条“异体字”)些字可能同源不同型,也有可能完全挨不着边(例如“网”字和“網”字,都表示样子交错纵横的东西,但这都是后话)。要想搞懂异体字,我们就先开始繁体字的学习。

提到繁体字和简体字,就不得不提汉字简化。具体的关于汉字改革的内容不在这里讲述,有空我可能会出一期番外,专门讲解汉字改革。这里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工作。目前我国大陆通行的汉字(也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还有这篇文章里所使用的除了“網”字外的一切汉字)叫做“规范汉字”。规范汉字又分为“简化字”和“传承字”。在前面几期的课程中,我们重点讲“简化字”。如果各位在看我国古代、近代或港澳台地区的书籍、报刊一类,经常能看到一些现在已不再使用的汉字。这些字普遍被我们叫作“繁体字”。“繁体字”简化有七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类推简化,草书楷化其次,接着是保留部件、使用古(俗、异体)字、重新造字、替换偏旁和合并汉字。

一 类推简化

根据《简化字总表·第二表: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及其附表造出的简化字。如:“間”字可拆分成“門”和“日”两个部件/偏旁部首。其中“門”的简化字“门”可作为简化偏旁,故“間”可简化作“间”。以此类推,“問”可简化作“问”,“聞”可作“闻”......

二 草书楷化

即使用在草书中这个字的字形。如:“東”字在草书中一般这么写↓

这字形看着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把它的轮廓勾勒出来便是“东”

还有一个↓“貝”

把它描绘出来便成了“贝”

三 保留部件(也有人说是保留轮廓)

也就是把一个字拆成若干个部件,保留其中一两个部件,再将这一两个部件整合起来。如:“婦”字可拆成“女”“彐”“冖”“巾”四个部件。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整合其中的“女”“彐”便是“妇”。还有,“產”(“産”)字可以拆成“产”“生”两个部件,简化字里只保留“产”这一个部件;“屍”字保留“尸”作“尸”;......

四 使用古字/俗字/异体字

用一个不易混淆的或更好记的异体字(包含俗字和古字)代替正体字。如:“雲”字使用古字“云”;“國”字使用异体字“国”;“難”字使用俗字“难”等。

五 替换偏旁

就是把原有字的偏旁换成另一个偏旁,造一个原来从未出现过的字。如:“劃”的“畫”替换成“戈”,变成“划”;“認”的“忍”替换成“人”,再将“訁”根据类推简化成“讠”,便有了“认”。

六 重新造字

在原有字所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重新造字。如:“響”字解释为回声、声音,而声音是从嘴巴里(口)发出来的,而“響”读作“xiǎng”,便有了声旁“向”。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便是“响”。

七 合并汉字

这种情况最复杂,因为有的时候,一个字有两种读音,在读作第一个音时,简化作这个字;但读作另一个音时,不简化。如“瞭(liǎo)解”简化作“了解”(“瞭”和“了”原本是两个字),但是“瞭(liào)望”不简化作“了望”;“鐘”“鍾”简化为两者共同的异体字“鈡”,又类推简化作“钟”,但后续由于“鐘”“鍾”两户人家经常被混淆,2013年,“锺”字又作为“鍾”的繁体字,以示区分。关于合并汉字简化的详细内容,在讲完繁体字之后,我会花大量时间详细讲解。

以上就是“说文解字”第一期的内容了,感谢大家观看。有错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出哦

说文解字 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