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电视学院)2024年考研上岸指导
专业概况 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拥有强大的师资和教学科研实力,声誉卓著。本专业历史悠久,创设于 1959 年,1981 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全日制本科广播 电 视新闻专业,1998 年更名为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 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为广播电视学,多 年来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近年来,广播电视学教学团队 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实践成果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奖等荣誉。 培养目标 本专业传承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因应互联网视听传播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专业的视听传播技能的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媒体传播平台、网络视听媒体及其他新闻传媒机构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也适合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和内容 01 广播电视新闻方向 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以新闻传播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指导下,旨在探索以广播电视媒介发展为重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国内外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史、新闻传播观念、传播规律、传播功能、社会影响、传播结构、节目形态、内容生产、传播效果、影像符号、媒介文化等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具备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或从事业务实践工作的能力。 02 纪录片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本方向旨在探索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并根据纪录片创作的相关规律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状况,研究人、纪录片、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学习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读解方式和结构形态,以及纪录片中所包涵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知识背景,从而成为高层次的纪录片理论研究和实务创作人才。 03 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方向 研究内容:本方向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历史与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互联网视听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等议题。本方向从媒介融合发展、视听传播符号、视听传播内容、视听内容生产、新媒体编辑、数字影像传播等方面,系统研究互联网视听传播规律、媒体融合发展规律、视觉叙事规律等,培养学生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思维,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高层次研究型、实践性专业人才。 04 智能融媒体研究方向 研究内容:本方向以网络社会发展、智能媒介发展以及 5G 媒介技术发展为研究背景, 重点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下融媒体产品策划与研发、智能融媒体咨询与知识服务、智能融媒体音视频技术研发等内容,探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传播等知识与方法运用到新闻传播的具体研究中,培养学生成为具备新闻传播知识、智能融媒体知识以及其他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才。 05 全媒体报道方向 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基于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结构性变革,重点研究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流程、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形态、新闻传播主体以及新闻传播介质等问题,将全媒体报道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全环节全流程,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06 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 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聚焦于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重点关注5G 技术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现象,研究网络社会的内容、 信息、社交、服务、结构、运作等方面,同时关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网络舆论引导、媒体融合发展、算法推荐等问题,培养学生成为掌握网络新闻与信息传播能力的高层次、专业型、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批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者,本专业教师梯队搭建完善,其中 33 位教授;6 位副教授,理论学养深厚,专业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本专业师资队伍拥有“长江学者 ”、“ 国家级教学名师 ”、“百千万人才工程 ”、“全国 优秀教师 ”、中宣部“ 四个一批 ”理论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等。本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专业师资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成果丰硕,办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拥有多个高级别研究机构,承担有大量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与重大委托项目。
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新闻研究、视听语言研究、电视传播专题研究、电视创作实务、电视纪录片研究、文献研读、媒介与社会、媒介史论等。 2.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双一流建设平台、智慧融媒体实验室,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适应时代需求,为研究生搭建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面向国际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广泛开展交流活动,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果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 ”。 3.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广播电视学作为双一流学科的重点专业,已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型、全媒型的新型传媒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毕业生获多项包括“五个一工程奖 ”“ 中国新闻奖 ”“长江韬奋奖 ”“艾美奖 ”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奖项。 4.学术交流 本专业为研究生搭建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除国内各级别学术会议外,研究生还参与到 ICA、AEJMC、IAMCR、NCA、BEA 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
毕业生就业去向 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中央主流媒体、地方新闻媒体机构、互联网媒体机构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工作。
2024招生目录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83主题写作 ④883人文社科基础 招生人数: 预计招收48人(含推免24人)
【2024】783主题写作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 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二、考核要点 1.主题提炼能力:具有问题意识,立意诚正,观点明确; 2.理性分析能力:围绕主题展开论证,逻辑结构完整,论证合理; 3.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论说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 30 字; (2)摘要:200 字左右; (3)关键词:3-5 个; (4)正文:2000-3000 字,至少应设置一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2024】883人文社科基础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查考生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文学 考查考生对中国文学发展历程、文艺思潮、代表人物、风格流派、经典作品等方面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部分:文明史 考查考生对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以及不同阶段代表性文明的主要特征、重大成就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基本状况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部分:哲学 考查考生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审美观、历史观的基本概念、核心命题、主要人物和流派等方面的理解与掌握。 第四部分:媒介与社会 考查考生对媒介社会学分析视野,以及媒介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维关系互动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三、试题类型 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笔试。 2.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五、推荐参考书目 1.刘跃进主编:《简明中国文学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美]大卫·克罗图、威廉·霍伊尼斯:《媒介·社会:产业、形象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澳]尼古拉斯·凯拉:《媒介与社会:权力、平台和参与》(第二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3.
历年分数线 2023:40、60、362 2022:56、84、367
本文具有一定时效性
咨询课程可以点击主页看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