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art教授:模拟海德格尔的平凡一生

海德格尔的哲学似乎成为了中国哲学界的显学,如果是有追求有品位的学术共同体,能够成为显学的至少是中上水平,也就是说除了真正曲高和寡的极品,剩下来的就是它了;可要是共同体本身就很简陋,搞不好只是赶鸭子上架的同行,那么能够成为显学的也就是中下而已,说白了就是比不入流的稍微好一点啊!下面我们就根据有限的资料,来模拟一下海德格尔的人生轨迹。请注意,这里只是一种模拟,也许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但对于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还是有所帮助的。
先看海德格尔的童年生活。海德格尔的父亲是一个教堂的司事,母亲没怎么介绍,大概就是普通的家庭妇女。海德格尔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教会的资助下,到很远的地方去上中学,将来准备要当牧师。可以说,他的出身很不理想,可能就生在一个连中学都没有的偏僻乡村,父亲没当上牧师只能当司事。这里的牧师大致可以理解为老师,司事就相当于学校里的勤杂工,后者很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实现当年他没有完成的梦想。可以想象,这样的小知识分子(外围)家庭,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其教育方式难免野蛮粗暴,神学的氛围更是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很可能就是不许孩子多玩,逼着小海德格尔学历史背古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海德格尔说话总是绕圈子,特别喜欢绕到拉丁文希腊文上面。
再看海德格尔的青少年时期。你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周围,对于这样的贫困好学生,一般存在感都比较低,只会埋头苦读,与一般同学都是合不来的,却对学校官方有很高的认同感。他害怕同龄人会嘲笑他,还认为他们不懂他的价值,而学校却能够给他一点关怀,有时候需要树立几个榜样,就会给他戴上小红花。有钱的孩子眼界比较高,对这些东西都看得比较淡,可穷孩子一般不会想太多,戴了小红花也就自信满足了,其他同学要嘲笑的话,肯定就是嫉妒了啊!总之,他不会怀疑官方的行为。学校可是权威教育机构,就相当于上帝一般,他们的裁决一定是公平公正的!
在正常的社会教育环境下,跟着学校走也就是傻一点,将来当个老师至少能够实现儿时的理想,可海德格尔却赶上乱世,正好德国一战失败纳粹逐渐上台的时候。乱世是投机者的舞台,其他人有教养有节操,有些事情不屑于做,大不了就会回家打打游戏,但这样穷孩子正好愿意代劳,因为对他们而言,改变自己的命运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实际上,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基本稳定了,但教育这个部分还比较混乱,还在鼓吹底层翻身的思想。如果是像文明国家那样,阶级基本稳定下来,就只有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升上去,可现在却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无节操的战斗机更容易升上去。等到海德格尔在青年晚期“学而优则仕”,爬到校长的位置上,有权限接触到一些上层情报了,这才猛然发现:哎呀,我一直都是戴小红花的进步青年,怎么就变成纳粹了呢?大概就是这样原因,所以他后来会提出“真理就是去蔽”的观点。
海德格尔无疑是顺应了这样的乱世,以致于与自己的恩师胡塞尔决裂。你想啊,一边是给自己戴小红花的学校官方,另一边是传授自己哲学的老师,穷人毕竟要先考虑生计,所以胡塞尔的哲学就算是白教了。实际上,这样的决裂一般不会是由于学术观点有分歧,学术观点这个东西是可以求同存异的,真正的不能调和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利益关系,二是基本价值观的问题。胡塞尔是那种书斋型的哲学家,不会太看重物质利益,但至少你不能威胁他的生存,海德格尔与纳粹走得近了,胡塞尔作为犹太人自然是有所担忧的。而对于价值观的分歧,主要就是你不屑一顾的东西,他非要当个宝,小红花万岁!结果你看他是无节操的官方走狗,他看你是迂腐守旧的失败者,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
等到海德格尔当了校长,他发现周围的人太可怕了,不是贪图个人利益,就是想要实现纳粹的理想。尽管海德格尔有点小聪明,但毕竟还是读书人,怎么搞得过专门玩权术的,再这么下去搞不好要翻车,所以还是见好就收吧。好在他退得及时,没有受到太多的牵连,也就是停课做了点检讨,给自己的人生抹上了污点。但不管怎么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让海德格尔的人生哲学不至于变成心灵鸡汤,而学术官员的地位又使得他的思想能够充分传播,即便是卡尔纳普这样的学术大牛也动不了他,只能写点文章吵吵架,却遇到了海德格尔的绕圈大法,结果就是鸡同鸭讲,反而帮他把名气给吵上去了。
海德格尔人到中年,尽管在政治上输了,但其学术大ip的地位却建立了起来。像早年生活贫困内心狭隘的人,其中年危机就会格外强烈,而且还很难得到他人帮助,其他人如果不是和他一样危机的话,就会想:当初就是你在乱搞,好像什么都享受到了,现在还要抱怨生活空虚!活该啊,以前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实际上,有些中国学者早年在国外有点小贡献,但到了中晚年回国之后,脑子好像就不正常了,结果带歪了一大批人,搞不好就是受到这个危机的影响。对此,海德格尔作为哲学家,似乎也不能免俗,就好像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从穷乡僻壤寒窗苦读,好容易考过八股文进入官场,然后发现里面原来是一片黑暗,便只能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童话生活,所以其晚年会感叹一句:人啊,诗意的栖居。
说起海德格尔晚年的思想,很多就是这么不着调的。像什么天地神人之类的,都回到原始宗教的水平上了,还有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基本上就是外行人的感慨。只不过因为他的学术大ip已经建立起来,总是有那么一批只会跟风附和的,哪怕只有一成的人在附和,其影响也远比一般教授大得多,简直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可怜我们的中国哲学工人,看到这个地方这么红火,非常接近于自己的传统思想,在其旁征博引中甚至还闪现过老子的名号,自然就更愿意把它引进来研究一番了。
问题:这里所模拟的海德格尔的人生中有哪些与传统中国文人相似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