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判断推理
1、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认知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环境认知的是: A.老杨是生活在一座超大城市的老居民,经常在没有地图导航的情况下从城市北边开车到南边去爬山 B.小周是建筑设计师,认为红砖建筑直接暴露建筑材料是“纯粹”的表现,但小李却认为建筑物不加装修,外观蹩脚 C.小朱平时喜欢观看介绍风景名胜的纪录片,特别是关于九寨沟的反复看了好多遍。当她第一次去九寨沟看到那些美景时,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D.小王是专业的地图测绘员,工作时开着装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测绘车,对所到之处的街景进行测绘后获得测绘数据,最终形成一份高精度的数字化地图
2、被害人盲点症是指被害人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被害人盲点症的是: A.王某为强身健体高价购买大量伪劣保健品 B.林某在公交车上因争抢座位不慎滑倒受伤 C.为谋高额回报黄某兼职网络刷单导致经济受损 D.幻想通过理财一夜暴富的刘某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3、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成因、内部结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是研究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与地貌形态之间关系的学科。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受气候控制的地表形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动力地貌学是研究各种外动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的学科。外动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风、溶解和热力冻融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都属于地貌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地貌学上述三个分支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A.研究灾变性地貌,如山崩、泥石流等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提出防护措施 B.研究同为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水、热条件下,其不同的表现 C.研究各种外营力和地表间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后,达到的稳定的地貌形态 D.研究地貌在各种地质构造下的形态和不同岩石组成的地层在地貌上的表现
4、起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一般用于诗文的开头以加强语言表现力。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起兴的是: A.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单元素导语是指在撰写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时,突出表现一个新闻事实的导语。单元素导语按新闻五要素可分为:①何人导语,突出报道显要或影响大的新闻人物;②何事导语,突出报道新闻事实本身;③何时导语,突出报道读者关心的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或进行;④何地导语,突出报道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发生重大变化的消息;⑤为什么导语,突出报道一个事件的起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导语与其分类对应正确的是: A.亲爱的读者,你知道为什么夏天夜空里看到的星星比冬天夜空里看到的多?—④ B.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 C.杨先生带着2岁的女儿到市医院看病,没想到看一个“咳嗽”就要花1000多元—① D.谁是高考状元?这个一年一度的热门话题,今年却在XX省消失了—③
【答案】ABADB
1、当前,社会治理形势复杂,仅靠职能部门、专业力量远远不够,迫切需要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共同创造公共价值。众包是公众和外包的组合词,意指发包方依托互联网或其衍生工具,在数字平台上设计规则与任务并向广泛、非确定的公众发包,公众根据自身能力自愿接包并完成特定事务。众包强调大众参与的开放式合作,促使组织边界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开放,旨在挖掘隐藏在公众中的巨大潜力。因此,相较于政府购买等专业性较强的政府合同外包服务,政府众包展现出更开放的社会治理格局。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众包:共享经济下的新型用工模式 B.政府众包: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新方式 C.公众参与:开放式合作的新形式 D.“互联网+”:公共管理新范式
2、莲子心发育过程中,多数叶绿素生物合成结构基因的表达是显著上调的,与叶绿素的积累模式一致。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参与催化的原叶绿素酸酯转化为叶绿素酸酯是一个关键步骤,生成的叶绿素酸酯进一步转化形成叶绿素。光依赖的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LPOR)是被子植物中参与这一反应的关键酶,并且此过程是被子植物中叶绿素合成唯一需要光的反应。而一些裸子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采用不依赖光的原叶绿素酸酯氧化还原酶(DPOR)完成这一反应;莲子心中并不存在DPOR编码基因,但鉴定到两个LPOR编码基因,且其表达模式与叶绿素的积累模式一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叶绿素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模式 B.裸子植物依赖光反应形成叶绿素 C.莲子心的叶绿素合成需要光参与 D.莲子有裸子植物的两个编码基因
3、中国古代诗学从唐代“野”字意象的逐渐增多,到宋代“野水”意象的异军突起,不仅意味着唐宋诗学从“大物山水”到“小景山水”的转向,而且从杜甫所开创的“野水”美学至中唐诗人“野水”写作传统的逐渐形成,幽远寻仙的峻险之趣的传统有所消歇,宋人萧散简淡、静观自我的“野水”美学成为时代意趣。“野水”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可游,更在于可居。“可游可居”作为野水山水美学的具体展开,与“可行可望”的彼岸山水美学成为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野水”意象的发展 B.“野水”意象与唐宋诗学的转向 C.中国山水诗学的两大话语传统 D.作为时代意趣的“野水”美学
4、近年来,AI(人工智能)开始运用于香水制作行业。与需要几十年时间训练嗅觉的调香师不同,AI调香不依靠嗅觉制作香水,而是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和学习现有香水的原料与配方,将其成分对比分析,输出一个新配方。它还能结合历史销售数据和行业趋势等信息,获取香水在不同性别、年龄和销售地区的受欢迎程度,预测人类的喜好,进而创造出针对目标人群的新香水配方。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AI调香可大大缩短香水的研发周期 B.AI调香研发的新型产品优于调香师 C.AI调香可以获得受用户欢迎的最佳解 D.AI调香在香水制作行业中运用前景广阔
5、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收缩,产生了裂缝,裂缝趋于六边形,最后形成了紧密排列的六棱柱形岩石,这是岩浆内部作用力达成的最稳定的结果。海龟的背甲是由骨骼的不同部分长成的,它们衔接时互相挤压,中间部位的背甲块形成了六边形的稳定结构。冬天,气态水分子受低温影响而重新排列成固态,同样是以最稳定的结构互相连接,形成了六边形的雪花冰晶。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六棱柱形火山岩石 B.六边形的雪花冰晶 C.六边形的海龟背甲 D.大自然钟爱六边形
6、截至2021年,化石燃料的燃烧正式改变了北半球空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甚至足以抵消核武器试验发出的信号。而这可能会给有价值的碳年代测定技术带来问题。专家发现,从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法来看,现代物品看起来就像是20世纪早期的物品。专家表示,这种趋势“可能很快就会让人很难分辨一件东西是1000年前的还是现代的”。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影响 B.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的原理 C.如何分辨物品的年代属性 D.碳年代测定技术可能不再准确
7、我们经常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晚一些再满足它,称之为“延迟满足”。与今晚享受大餐相比,推迟享受的大餐,其吸引力(价值)被打了折扣,心理学家称之为时间折扣。时间折扣越大,我们越无法接受延迟满足。但在面临诸多决策时,人们趋于采用单一策略:当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距离不那么遥远,便直接“齐同”两者在时间维度的差别,不再给未来选择打一个时间折扣,让不同时间点之间的选择变得更加简单。
下列与画横线部分意思相符的是: A.做决策时,不考虑时间因素 B.不考虑延迟满足,选择享受当下 C.做决策时,随机选择现在或者未来事项 D.在不同的时间点上选一个平均“时间折扣”
8、互联网时代是人机交互的时代,视觉、听觉、触觉在接入互联网的过程中尤为重要,而老年人多感官的衰老都为“触网困难”埋下了伏笔。同时,任何一款新功能、任何一次灵活的界面转换都可能会造成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迷失”,成为阻拦他们“入网”的道道关卡。此外,软件更新频繁、无意中跳转到新页面、关不掉各类弹出式信息这三类情况均给不少老年人带来了“触网”难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数字时代如何助力老年人“老有所安” B.入网障碍引发了老年人抵触入网心理 C.互联网时代老年人上网面临多重困难 D.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仍存在探索空间
9、国家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也决定了,尽管文化数字资源可以在市场上“开展数据交易”,但也要依法依规向民众开放,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开发后的交易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变量,数字化无疑为这个变量增加了权重,文化数字化战略秉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以文化公平促共同富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文化数字化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果 B.文化资源数据的开发与交易要以人为本 C.文化数字化所带来的利益应由民众共享 D.数字化是促进民众共同富裕的新动力
10、近年来,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消费率偏低仍是一个基本事实。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在结束“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后,尽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逐渐成为主流,但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提升和优化的空间还很大。如何让老百姓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进而消费得起、消费得好,如何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如何优化收入结构、提升消费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扩大内需、释放经济活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述文段主要讲了: A.加快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B.当前我国消费需求的特点和趋势 C.我国消费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D.消费的重要性与扩大内需的可能性
【答案】BCBDD DA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