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件前后
1928年,一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火车发生爆炸,车上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当日因伤势过重死去。
但为了稳定东北局势,其子张学良决定秘不发丧,张作霖的一个姨太太是日本间谍,在张学良的保密下,其一直不清楚张作霖已经死去,以为受了重伤还活着。直到张学良在6月21日继承父亲职位后才公开发丧。
皇姑屯一案虽是日本人策划,但引起裕仁天皇的不满,他认为炸死张作霖为时过早,于是当面斥责策划此事的何本大作,并解除他的职务。
张学良清楚是日本人做的,但日本人并不承认,还找了几个大烟鬼替罪。
此事对张学良造成很大刺激,让他坚定了易帜的决心。在此之前,国民政府已派孔繁蔚与其密谈,但未谈成。
7月1日,张致电蒋表示绝不妨碍统一,并命令前线军队撤退。
张后来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表示皇姑屯事件是主要因素,并且自己希望祖国统一。所以决心易帜。
但张的行为引起日本人的不满,他们担心英美势力进入东北,对易帜百般阻挠。
1928年7月16日,日本领事林久治郎访问张学良,警告张“与国民政府合作无异于与日本对抗”,并称“在必要时将采取相当手段。”
19日,林久治郎再次拜访张,并带去日本政府的信件,信件中称“与南方合作是在蔑视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利,并且有违张作霖的方针”
张学良反问一句:“是否能将日本的这些意见向南京方面汇报?”
林氏无言以对
第二天,关东军司令官村冈再次警告张学良。
7月末,张多次致电蒋,表示自己易帜以维护统一的决心。
8月3日,日本借参加张作霖葬礼的名义派领事林权助到张学良府上,林权助称“倘若东北方面继续蔑视日本警告,将采取自由行动,对此日方是有决心的。”
又说:“希望贵总司令镇压不良分子,如有需要,日本愿全力相助。”
张学良反驳称自己作为中国人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
林权助又称日本是有决心采取自由行动的
张学良发了火,拍着沙发说
“我深感遗憾的,是日方一再威胁我……我与贵国天皇同岁,阁下知道不知道,对于阁下的话,我所能奉答的就是这些。”
1929年1月,张学良顶住压力,实行易帜。东北易帜,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他人生中仅次于西安事变的第二件大事。
易帜典礼当天,欧美各国领事均到场,日本未派人出席。
事后,日本表示“帝国政府对此颇感意外。”
东北易帜也算让国民政府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918
对于易帜,日本政府一直不满,但却忌惮于张学良的东北军,当时关东军兵力上不占优势。
关东军总是挑衅东北军士兵,张学良常常告诉士兵忍一口气,不要与日本人发生冲突。
关东军也不满意日本高层不扩大的方针,想方设法的制造冲突。蓄意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要求惩罚逮捕日方间谍的团长关玉衡。
张学良等人据理力争,日方理屈词穷,便无理取闹,派浪人汉奸等四处滋事。
9月18日晚,日军袭击北大营。消息传到张学良那,当时张不在沈阳,得知日军开火后,以为是东北军士兵忍不了与日军起了冲突,于是连忙喊停,并叫人与日方交涉,又告知蒋。
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竟打电话给第七旅参谋赵国屏说:“不准还手,挺着死,算是为国牺牲。”
当时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在外开会,赵国屏听到这种荒唐的命令感到无法接受,日军又节节逼进,赵愤然下令士兵还击,无奈寡不敌众,只能后撤。
据赵国屏回忆,有部分军官盲目执行荣臻的命令,最后还是让士兵抬走才免于被俘。王以哲又通知赵把枪收起来不要抵抗,被赵拒绝。之后王以哲却向赵表示感谢,因为当时王以哲并不了解情况,说要是赵听了他的命令才要坏事。
一些东北军士兵没接到不抵抗的命令,拿起武器反击,却始终等不到援军,
他们一边打一边问:“我们的援兵呢?我们的飞机呢?”
一些士兵执行了不抵抗命令,日军进来时躲在床底下,成为日军射击的活靶子。
驻扎在北大营的军事单位很多,却因缺乏联系和统一的指挥,在日军进攻时乱成一团,再加上上级不抵抗的命令,只能狼狈撤退。
各方反应
东北军的溃退,使日军迅速扩大在东北的控制范围,表面上看是因为张学良秉持不抵抗原则。但所谓不抵抗是指不积极回应对方军事挑衅以下的行为。
但为何日方已经进攻北大营还是坚持“不抵抗”?
主要一个原因是张学良等人未认清日本的野心,认为这些军事行动不过是对之前那些事件的一种情感宣泄,所以采取回避态度,避免升高冲突层次。张学良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承认自己低估了关东军发动事变的企图心,自己也下了错误的命令。
何况东北军也不是百分百的效忠张学良,17万东北军几乎有一半的人选择了投降。
关东军也早在数年前就对东三省进行渗透,很多官员被收买。如当时吉林省的代理主席熙洽、洮辽镇守使张海鹏等人在918之后便很快投诚。
但对于关东军来说,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自家政府认可他们的行动。
日本政府其实没有授权关东军的行动,因此关东军更害怕两国政府达成和解,那样他们就得被迫退回事变之前。
日本政府不愿增兵,不想扩大事态,但又不想把吃下去的吐出来,也不遵守国联的撤兵决议。
日本内阁改组后,新上任的首相犬养毅是个激进派,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开放不增兵的禁令。
而蒋一边寄希望于国联,让张扮演好受害者的角色,一边又想借机削弱张的实力,于是采取消极作为。
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权力斗争,也是东北军不能专心抗敌的原因之一。
据杜聿明回忆,长城抗战中,其率部队增援东北军时,东北军直接撤退,导致后续的换防部队还来不及进入阵地就被日军突破。
东北军甚至闹出了几万人被一百多个日本骑兵追杀的笑话,被天皇嘲笑是太监军,与日后在缅甸的英国军一样。
但东北军中也有留下来积极抵抗的,比如马占山、苏炳文等人的部队。还有各路义军组成的东北义勇军,但这些义勇军最后都因缺乏组织、纪律,以及弹药补给,在日伪的包围下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