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奇爱博士》是不是经典,就像质疑《蒙娜丽莎》是不是名画一样。
质疑《奇爱博士》是不是经典,就像质疑《蒙娜丽莎》是不是名画一样。
2020-10-17
核弹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世界末日的边缘,世界最终毁于一颗无法阻止的核弹。
自1945年美国在广岛扔下第一颗原子弹,特别是冷战时期对立的东西方两大阵营都掌握着可以毁灭人类的核武器以来,对核战的恐惧几乎成了全世界民众的最大恐惧症。60年代,因古巴导弹危机,核战几乎变为现实。作为一个与时代脉搏同时跳动的艺术家,库布里克不失时机地在60年代初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奇爱博士》。影片拍摄时正是美苏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的时期库布里克以这部荒诞的黑色喜剧电影来尖锐地讽刺和批评这种疯狂的行为,反映了核武器失控导致人类灭绝的灾难性后果以及人们对于核灾难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的心理,显示出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伟大艺术家的忧患意识

影片的基调是冷静与癫狂的反差,科幻灾难下对于核焦虑的映射,荒诞的情节背后更多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野心欲望与意识形态矛盾的展现。
在这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中,彼得·塞勒斯一个人扮演的三个角色里,博士的戏份最少,但丝毫不妨碍观众有充足时间来欣赏这位大师的精湛表演,个人比较喜欢其中的总统角色,从发型到做派,甚至是说话方式,都与另两个角色截然不同,阴冷话少看似冷静的秃顶总统,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掷地有声,再加上乔治·斯科特(巴顿将军、简爱)这位大神,两位漂亮的音色即便是大段台词顷刻而出也不觉烦躁,似中音回旋的老唱机里的复古旋律,舒适熨帖,耳朵的盛宴。
《奇爱博士》中的这个“奇爱博士”,是一个看似在政客长官中间不起眼的小老头,其实是带来死亡和毁灭的疯狂化身,操纵影响着这个国家政治要员们。黑暗中戴着墨镜的惨败面孔,毛骨悚然的歪嘴让人不安的笑着,常年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起身,以及无法控制时而抽搐的右手。

这样一个给人直观邪恶感形象的男人。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各方在总统会议室听候调遣,总统、将军、天才博士和另一个场景里的空军将领及副官,几位人物共同上演的这出精妙对决和言语互动的黑白舞台大剧,节奏利索,暗黑荒诞,看的酣畅淋漓,不愧是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奇爱博士的存在是荒谬的,但更荒谬的是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军事科技和政治决策,而这些都是基于纳粹主义的复活,而美国在冷战下作为西方霸权依靠相信着这样一个看起来癫狂的疯子,与这些满嘴和平措辞的一切当成游戏,兴奋的参与着的领导们,能说出“地球毁灭发奖金”的疯言疯语。从纳粹疯狂科学家洗白成为美国核武器战争的负责人,冷战的技术顾问,奇爱博士出席着军事会议,游走在这些要员之中。甚至在真正发生冲击时,激动的从轮椅上站了起来,癫狂带着喜悦的说了一句“领袖啊!我站起来了!”

战争释放的焦虑成为了男性的自我宣泄。电影开始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飞机在空中加油“雄起”。到魁梧首当其冲的机长坐着导弹,像一个勃起的巨大男性生殖器官一样飞往地面的“高潮”。男性造成的骚动是战争,电影中的男性掌握着权利和一个国家的命运,奇爱博士在法西斯情结下蠢蠢欲动的纳粹行为,战略空军基地将军将自己的性功能障碍归结于水中加氟的科学实验,标榜着液体纯洁的将军,自私装模作样的总统,填字游戏破解密码的助理等等,这些金字塔顶端的精英男性们,更多的是戏谑的丑恶嘴脸。
库布里克的这场世末日图景的展现,是由一颗无法阻止的核弹引爆,而核弹的背后是男人构建起来的西方政治权威语境,严肃政治背景下的讽刺,勾勒出一个精英的金字塔尖。
很多人说要有耐心看完,因为黑白,因为对白等等,但是再看的时候却被完全的吸引,无需过多言语,一次次都是深入主体的探讨和理论……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