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数据”
“大数据”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着较高的科技含量水平,并且在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统计数据是大数据的初级应用。在最近的人口普查中,国家改变了人工统计的方式,采用线上数据填写,不仅能在线校错,还避免了数据的重复,同时在采集时使用统一的格式进行上传,方便了后期的数据分析,比如人口的流动趋势、年龄结构等等。一份数据可以快速多次分析,产生多层次的效益,这就是大数据的一大优势。
根据“喜好”推荐同类型是大数据的中级应用,这比初级的数据分析,多出了精准的数据反馈。大到购物、追剧,小到浏览新闻,都有大数据在推波助澜:当我们搜索某件商品时,大量类似“宝贝”随之而来,凭君任选;当我们追着某个神剧到更新时,旁边悄然出现了“猜你喜欢”;当我们浏览某种新闻为之惊叹时,就会发现此类新闻在网上比比皆是。
我们现在用的“绿码”和行踪追查软件是大数据的高级应用,涉及到各种数据之间的大互联,据说大数据精准到可以把一个人的轨迹在地图上画出来。大数据不光精准,而且数据与数据之间存在互联。购物软件实名,聊天软件实名,电话卡银行卡实名,甚至网络信息也需要实名,即使犯罪分子只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也可以利用各种软件的注册信息抽丝剥茧的找出一个完整的资料包。
相对于大数据人尽皆知的优势,其实我更想谈一谈大数据的“弊端”。
更多的推荐,更少的选择。有一段时间,我在某音软件上学做菜,收藏了N多的做菜视频,结果每天打开抖音,十个中有六七个和做菜相关,失去了看其他类型的机会。现在很多人都在回忆某音最初的样子“令人叹服的绝技、好听的音乐、灵巧的手工和炫技的绘画”,结果因为大数据的原因,演变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容。有的时候为了寻找最初的美好,我不得不选择退出账号后再观看。
更多的关联,更多的打断。车险到期的日子根本不用记,每到临近,总有好几个公司“热心”的提醒;看房之后留下真实的电话,总有“热心”的销售给你介绍优质房源;而当你委婉或直接的回复资金不足后,更热心的“贷款”公司也很快来提供帮助。
更多的交互,更多的泄露。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某天家里断网,我用流量观看了一会视频,约半个小时。刚放下手机,接到了移动公司的电话,我非常疑惑的接起来,竟然是移动客户经理向我推荐专属流量包——刚才看视频软件的流量包。
大数据应该更好的改变生活,而不是用于冒犯人的隐私。我想,这应该才是大数据发展的“初心”和未来的方向吧!

转自:网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