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语言学】信徒or使徒?
在最近的蔡徐坤事件中,这样一句话在网上流传开来:
“巅峰迎来虚伪的拥护,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
但这句话的流传本身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历史的重复。
在20年,我刚入坑原神不久,加到一个好友,他的个签是这样的:
“巅峰迎来虚假的拥护,黄昏见证真正的使徒”
不知读者能否感到后者读起来会比前者顺口一些。
这种差异是无意识的,分别对应两种姿态。
但在此之前还是先回到这两句话本身上来。
首先在前半句中,虚伪vs虚假:
虚伪是有一个伪装的过程的,在此过程中虚实的界线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所构成的灰色地带看似调和了虚实的二分般地营造出一种诡异的认识论,这也就是小丑或社会上戴面具的人的引人入胜之处是他们摘下面具時的那一刻,也是面具、面具背后的脸、真正的脸这三者所同时在场的时刻,摘面具的动作或者戴上面具的动作撕开了一道供虚实交替的裂缝。
但是虚假没有这种伪装的过程,也许是因为声似与形似造成的语用学实践的差异所导致的,对真假的判定是斩钉截铁的。在虚伪中,伪判定的是虚实,伪装包括由虚装实与由实装虚两个部分;而在虚假中,假判定的是其自身,假就等于虚,假装本身便已拒绝了更进一步的纵深,所以虚假是加倍了的虚。伪是人为,但叚同假,是其本身。
然后是在后半句中,信徒vs使徒:
信徒信的是他们的信仰,使徒是华子的使者。前者强调一种精神,后者则强调一种行动。信仰不一定导向某种行动,当他们需要行动時,他们还需要以父之名;而使徒的行动则不一定依赖信仰。在目的论上行动就其本身而言是导向牺牲的去主体化的,但信仰总是要主体来维护信仰本身的一致性。
最后是在二者之间的中介,虔诚vs真正:
与虚伪的反复对应的是虔诚的不停自我宣誓的相对稳定,与虚假的斩钉截铁对应的是真正的又一斩钉截铁的判定。虔诚就其本身来说是留有周旋的余地的,人都善于自欺,可以用自己真正虔诚的对象其实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个对象来为自己开脱。但真正是不被认为能留有余地的,常言“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强调的是客观。
如果将两者的位置置换一下,变成真正的信徒与虔诚的使徒,这则是说拥护他的人皆为且仅有信徒,或是说拥护他的人皆为但还有不虔诚的使徒。或许读者能够感受出如此置换所造成的不和谐之处,当信徒需要以真正来对自己加以自我的修饰時,他从根本上就不是信徒;使徒的自我同一性则无论他自身的意志或意识是否是虔诚的,而得看他做了什么。使徒的例子譬如罗莎莉亚,她虽不信仰风神,但却努力维护着风神的秩序。信徒的例子则对应一种仪式化的姿态,譬如人们在祈愿時会不停地加倍祈愿以担心祈愿的效力是否足够。
不仅如此,在音律上,虚伪、虔诚、信徒在一个调上,都没什么起伏;而虚假、真正、使徒则都有需要张嘴或端正才能发好的音。
所以综合来感受,当下流行的这句话所对应的是一种现代犬儒的、复数化了的立宪的君主的、后现代乐子人的姿态;后者的非原版的这句话所对应的则是一种行动的、“根”的、英雄主义的、较为激进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