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兰花(中)—认知体系
前言:阅读此篇文章需要先阅读上一篇文章《致兰花—蒲公英与兰花》
简述
体系是个圆,是封闭的,理性和感性在圆内循环流动。
认知体系是体系的延伸,导致了认知体系具有的封闭性,也就是需要设立「屏障」,「屏障」过多就会形成「障碍」。
而且认知体系内的理性和感性并不是稳定的,需要掌控感来维持平衡。而体系的理性和感性是绝对的,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且具备保护机制。
认知体系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以自我的意志,朝着自身设下的目标,用自在的方式,竭尽全力活过「我」作为主角的一生。
一、认知体系的理性与感性
引言:物质基础决定意识,意识推动物质基础。
理性:学习、工作、饮食、运动、娱乐......等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表现。
感性:兴奋、哭涕、安心、语言、大笑.....等建立在意识上的行为都是感性的表现。
感性需要理性来制约,理性需要感性来支持。
(一)、理性
从最初的英雄传说,到黑板上的字母和公式,再到电子储存器的加密数据......人类总是从0到1,不断让只属于虚构的事物降临于世,从而创造出了如今的一切。
这种「从无到有」的过程称为「理性」。
同时这种将对象视为主体的超越性对象的过程也称为「爱」,感性是「爱」,「爱」是一切动力的来源。
(二)、感性
就人的生存方式来说,有人为了信仰而生、为了信仰而死;有人为了他人而生、为了他人而死;也有人为了金钱而生、为了金钱而死。
人们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让自己的生命融入他人虚构的意义,以这种消解自我的方式换取前进的力量。
这种「为了本不为我的某物而牺牲自己」的精神称为「感性」。
同时这种将对象视为主体的超越性对象的过程也称为「爱」,感性是「爱」,「爱」是一切动力的来源。
(三)、理性和感性的意义
理性和感性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个体的正确的引导,例如,在生活中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
有人会着眼于感性,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手机无果后,用眼泪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语言将事情分享给他人、或是用各种方式来逃避现实。最终,手机的问题依旧没解决,同时还一直念叨着那个已经丢失的手机。
有人会着眼于理性,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手机无果后,就开始盘算买个什么样的新手机,如果钱不够的话,就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到足够的金钱。最终,手机的问题解决了,同时新手机的给生活带了新的便利。
实践是能够改变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意识是实践的产物。
过于感性就需要理性来制约,过于理性就需要感性来支持。
因为理性需要大量的思考,而思考是消耗能量的,需要有“动力”来支持,而感性就是“动力”的来源。
一个人最基础的动力便是活着,那么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是一座桥梁,它的伟大绝不来自它的目的。
它连接起正午、黄昏和黎明,让自发的意义在这样过程中不断的扩展。」
人生的意义在于活着,一个人存在本身即是意义所在。
但人的生命也在一刻不停的流逝......
「威尼斯已经物是人非,最好的希腊岛屿正在加速沉没。但正是拥有,而非保留,才值得珍爱。」
在人生这段旅途中,重要是你决定到达那个结果的过程。
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便是一段故事的起始,当你抵达终点时,你会得到你想要的或是你不想要的。
这一切都是由你来决定的,你就故事的「主角」。这就是你人生的意义,是你赋予了它独一无二的意义。
二、认知体系的机制
引言:认知体系有利有弊,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是无限成长的,拥有着无限种可能。
(一)、认知体系的界限
引言:兰花有时需要通过打破认知体系设立的「屏障」去拓宽认知体系,从而接收到认知外的知识。而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说,通过寻找就可以接收到认知外的知识。
1、认知体系的形成
当个体的性格不匹配社会环境的时候,就会在两种状态中摇摆,有时会觉得自己错了,有时会觉得世界错了。
这种不匹配会激发个体的思考和挣扎,在这种思考和挣扎下,个体逐渐构建出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精神环境。
在这个精神环境中只包含自己认可的事物,还会形成一个「屏障」来的隔绝不喜欢的事物。
在这种“理想”的精神环境中,在获得“安心”的同时个体意志也得以不断的发展。
这种「理想」的精神环境就是个体的认知体系,同时这也是认知体系「理想化」的原因所在。
在现实生活,总会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个体就会对这种现象非常排斥。
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己的一切都要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种行为就像是完美主义。
2、认知体系的屏障
认知体系具备成长性和可塑性,但受限于自己设立的「屏障」。
因为这个屏障隔绝了所有不喜欢的事物,也包括需要学习的知识。
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压力会迫使个体打破这个「屏障」,去接收之前所不喜欢的事物。
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但是所带来的回报也往往是可观。
无论你最终是否喜欢上这个事物,这个事物都被纳入到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认知体系本没有界限,但个体认知体系会受限于自己设立的「屏障」。
要想持续扩张自己的认知体系,则需要自己不断的突破一个又一个「屏障」。
(二)、认知体系的掌控
引言:认知体系拥有掌控感时,就会向外界映射掌控感,即掌控“全局”。会预知自己所做之事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对的,只是认知体系根据信息的整合并推断出来的产物。
好处是个体会提前准备好多种应对措施,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坏处是不能“失控”,也就是不能超出认知的预知,一旦超出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会使个体丧失理性,被情绪所支配,最终导致了不良的结果。
认知体系习惯性掌控“未来”的走向,就会时常给个体呈现出“未来的轨迹”,也就是获得「预言」。
「预言」并不准确,是一种“直觉”,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相信「预言」会获得自信,不相信「预言」会感到焦虑。
如果获得的是好的「预言」,个体会倾向于找寻符合该「预言」的正面讯息,而那些正面讯息又诱发个体找寻更多的正面讯息,使个体变得越来越乐观和充满自信,行为上也变得更积极,大大地提升了成功的机会。
如果获得的是坏的「预言」,个体便会越留意不利的讯息,不利讯息越多,心情越加焦虑不安,行动消极、被动或过度保护自己,最后更容易地诱发了坏事情的发生。
认知体系「预言」的优势是: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认知体系「预言」有很多且是一个接着一个的,个体会为了验证「预言」可行性,不停的朝着「预言」追逐的同时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到,直到做到这件事为止。
久而久之,个体就习惯了这种一直追逐的状态。停不下来了,永远的在追逐着什么。
认知体系「预言」的劣势是:是基于自己封闭思考的产物。
表现为:
看待问题和事物容易片面化,无法获得更客观的看法。
什么事都从自己的认知出发的,会导致做事原则会单一且闭塞。
不容易接受新的观点,不会去做和自己预言中不同的展开。
会局限于自己认知,很难有超越自己的目光。
个体需要质疑认知体系的「预言」,不能一直沉浸在里面,避免思维和逻辑固化。同时还要勇于去改变「预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认知体系的需求
引言:认知体系会给个体造成一种独立于世界的错觉,这种错觉会导致个体与世界格格不入。
这时我们要清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本身并不特殊。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这个人的需求。
而认知体系就像一个「茧」,我们需要的是「破茧成蝶」,在与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成就自己。
自己的需求是促使「破茧成蝶」的关键。
个体可以通过满足自己的需求来获得幸福感。
围绕自己的需求进行时,也就是在创造幸福的过程。
有的人需求是物质,那么他在创造财富的时候就得到幸福。有的人需求是情感,那么他在与身边人相处中就得到幸福。
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完全相同的,而认知体系会使个体在理解对方时,习惯性的用自己的需求取代他人的需求,导致了诸多偏见和误会。
个体在生活遇到一些人的时候会产生“不知道为什么但不喜欢”的想法。
例如:我以前不喜欢身边的人一味的讨好别人,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虽然也不关我事但就是不太喜欢。现在我觉得,如果他/她的需求需要别人的参与,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的需求服务的。他/她想要得到这些就需要百分百的付出,对他/她而言就是正确的。
与其他人需求不同是正常,没有对错,只是不合适,没必要产生偏见。
在理解他人时候,要去思考别人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把自已的需求安在别人身上。
多包容别人有助于扩张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认知体系的分裂
认知体系构建的越完善,认知体系就越接近「人」的概念。
这时的认知体系,就像是潜意识具象化成为了另一个“我”,会告诉自我应该怎么做之类的。
因为认知体系是服务于个体的,所以这个“我”就会表现的非常「利己」,较为强势。
而作为个体的自我,需要考虑现实中各方各面的影响,就会表现的较为「胆怯」,较为弱势。
这个两个我就像是两种性格,都没有错。两个我本身就是矛盾的,所以会经常“争吵”。
“争吵”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
你「选择」了什么,也就是决定了什么。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决定,你事业的成败也完全是由你自己决定,你就是作决定的人。当你作出一个薪新、认真且坚定不移的决定时,你的人生在那一刻便会改变。有了决定就可以解决问题,有了决定便能带来无穷的机会与快乐,有了决定就能使事业成功,它是一种能把梦幻化为实际的神奇力量,是使无形转变为有形过程的催化剂。
当你明白了决定的意义时,就意味你感受到了自己的「真我」,这种决定未来的力量一直蕴藏在自己身上。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支配,你决定了自己的未来,这便是「真我」。
「真我」也就是认知体系的意义所在。
认知体系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都能以自我的意志,朝着自身设下的目标,用自在的方式,竭尽全力活过「我」作为主角的一生。
三、认知体系的问题
(一)、体系的保护机制
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复杂的系统,当受到外界侵袭时,在人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身体就能够自主地启动保护机制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异物入眼,人会流泪将异物冲出:感到寒冷,人会打冷战产生热量;呛到食物,人会咳嗽将异物咳出......但有一些保护机制却因“外表凶恶”,会给人们带来不适,常被人们误解成疾病,如疼痛、咳嗽、吸吐、腹泻、瘙痒等,甚至被人蓝用药物进行治疗。但事实上,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危机解决者”,一直在保护我们。
而体系是也是如此,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在人还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体系就能够自主地启动保护机制进行自我保护,比如当发生一件让自己非常悲伤的事情时,会下意识的产生逃避的心理,心理不断给自己暗示,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以此来减轻自己痛苦。但其实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发生的这件事,知道该怎么做,但就像是你的大脑在和你对着干。这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来防止自身的精神崩溃。
但有一些保护机制却因“外表凶恶”,会给人们带来不适,常被人们误解成精神疾病。如边缘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人格分裂、失忆/遗忘......等,甚至被人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症状其实都是在减轻自己受到的痛苦。
边缘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是因为失去掌控感后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做事时没有掌控感会给他们带来焦虑,而且一旦失败还会使他们遭受巨大的打击。所以为了不再痛苦会选择直接逃避。
人格分裂,是正常现象,主要分裂的是认知体系和自我,两者的冲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但是现实和理想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而是认知体系强迫性的「理想」在压迫着个体,分裂有助于缓解这种压迫感。
失忆/遗忘,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体系自发地遗忘过去,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所以说这些症状是名副其实的“危机解决方案”,一直在保护我们。
(二)、认知体系的自我封闭
在生活中,个体失去掌控感会产生逃避的心理,这时需要自己寻找各种各样方式来获得掌控感。
例如:做自己擅长的事、不受打扰的独处一段时间、实现自己的愿望、找人倾诉自己的情感.....等。
如果长期没法获得掌控感,认知体系就会自动设立一个「屏障」来保护自己,但保护的同时也隔绝了外界的「爱」。
长期缺爱导致个人对爱及美好体验有不配得感,想要的得不到,也越来越拒绝去要,怕麻烦别人,怕被嫌弃,也没有人看到那层「屏障」里面你需要什么,可能最后自己连求救力气都没有了。
在这种状态里,会感受到周围的人在努力过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却只能在心里抱怨,这反差会加深对自己责备。因为感觉不到爱和在乎了,最后就只能窒息到想要放弃自己.....
这时只有自己打破这个「屏障」,才能从这种精神困境中走出来。
尾言
此文后续请看文集内的:《致兰花—兰花的环境》
兰花的认知体系还在努力完善中,注释版在知乎的文章《致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