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个人的车站”让善意靠站

2021-03-31 08:13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近日,“一个人的公交临停站点”获得刷屏式点赞。据媒体报道,在湖南常德,7岁的小千自幼监护缺失,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就成了小千的难题。于是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站,以保护他上下学。

  再细小的善意也值得鼓励。当地公交公司说,这是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一个站点,可以说,算得上一次打破规则的“例外”。破例的对象,没有什么特殊身份,也不是出于利益关系,而是为了一个小学生和独自照顾他的外婆能等来一趟上学车。生活中常有这种小事,它既不非常紧急,也不非常重要,却让遇到的人很不方便。对于故事中的祖孙俩来说,天天打车、买车自驾都不现实,麻烦别人接送不仅欠下人情还可能伤害到孩子敏感的心,不送孩子去学校更是不行。

  为7岁孩子设站临停的故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共鸣,就在于公共服务“看见”了普通人生活细微处的窘迫。

  看见之后呢?不是要求规则让步,而是让规则意识与社会善意充分结合。当地没有“默许”公交司机破坏交通规则、擅自为小学生途中停车,也没有要求外婆“走流程”打申请来徒增实际困难,而是主动想好解决方案、把临停站牌送上门,润物无声地为群众减轻心理负担,免除现实窘迫。

  不仅看得见、想得到,还做得到、做得温暖。为群众解决困难的平视视角,最为难得。

  一枝一叶总关情。随着基本公共服务的逐步完善,让人们烦心、忧心和揪心的,不见得总是什么大事,万家喜忧就体现在点滴小事上。做群众工作,就要从细微处着手,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做好事关群众的具体工作,就要既倡导规则意识,又彰显制度温度。

  一个人的公交临停站点,不应该就此“孤独”,社会需要更多切实满足群众需求“不过站”“不过夜”的良好典范。  (刘冉冉) 

为7岁孩子设公交站点,善意是最大“港湾”

 近日,据报道,在湖南常德,7岁的小千自幼监护缺失,唯一照顾他的外婆生病后,上下学就成了小千的难题。于是救助中心联合公交公司,在小千家门口设了临时停靠站,以保护他上下学。

  这是公交公司成立53年来首次为一个人设一个站,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于爱和呵护的“破例”。

  公交车不到站点不能停车,这是规则。但当冰冷的规则遇到具体的人时,当执行规则的人与小千相遇时,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将串联起来,并互相打动。这也是这个小故事备受关注的原因。

  公交公司为7岁孩子增设临时停靠点,虽改变了既有的公交行车规则,但在“爱”面前,规则作一次让步又如何:孩子没有监护人,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他的保护伞。

  这一刻,规则似乎不再冰冷,充满了人性化的温暖,实在令人感动。

  湖南常德的“一个人的公交站点”虽然看起来略显孤独、寂寞,但其存在的本身就是温暖的和充满人性的。

  看起来,这虽只是个简单的临时停靠站,但实质上,这是救助中心和公交公司对于弱势儿童的呵护,托举起的,是孩子的出行安全与健康成长。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弥补受助儿童些许家庭之爱的缺失,教会其如何接纳来自社会的善意、并学会如何去爱与回报。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当地这家公交公司“以人为本”的运营理念。

  要知道,规则不是将人拒之门外的冰冷条文,而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其中,便少不了人性深处的那一抹温度。

  虽然不知道这个公交站能运营至何时,是否会贯穿于孩子的学生时代也未可知。但我们依旧期待更多这样的温暖“破例”,为社会的治理增添更多的人文温情。□祁倩倩(大学生)


“一个人的车站”让善意靠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