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蒂莲 第二十八章 温周无差 互宠
私设:大晋共十五个府,280个州,1500个县
前注:徐光启为推广红薯种植而总结了“甘薯十三胜”进行宣传:一亩收数十石。
前文有说,明朝太湖地区水稻亩产300公斤左右,大晋的设定大致与元明相似,因此私设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水稻收获最高大致为300公斤,一石是59.2公斤,就是大概5石。地瓜只用土木灰的情况下,一般产量是3000-5000(现代最高过万),所以大概是25-42石。
第二十八章
次日,郊区庄子
众臣满头雾水跟着圣上浩浩荡荡地来到郊区,今日刚上朝,圣上就问有没有急事,没有急事就暂缓到明日再说,然后就带着他们三品及以上的大臣出了宫。
圣上抱着温客行牵着周子舒走在最前面,太子等皇子跟在后面,太傅太师等重臣随后。
“老匹夫,这是什么情况?你家这两小孩……”太傅一时居然不知道如何表达。
太师也很迷茫,咋阿行两人跟着走最前面,阿行还被圣上抱着,连太子都在后头,“他们昨晚进宫后就没回来,圣上只派人来说他们留宫里。”圣上皇后都宠爱他们,这两年也经常留宿宫里,所以他当时也并不觉得奇怪。不过,“定安侯还不是我家的。”
太傅没管他,抬眼看了一下前方的农田,“那是啥?”
众臣看过去,延绵几百亩地一排排白色的大棚,阳光下白茫茫一片,隐约可见里面绿油油的。
礼部尚书眯了眯自己模糊的双眼,“里面种着作物?那么绿,不像是收获啊,我们过来干嘛?”
“太师啊,这好像是定安侯的庄子啊,我那庄子就在隔壁来着。”户部尚书说。
大臣们议论纷纷,皇上却丝毫没有理会他们,看着漫无边际的大棚,他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子舒,阿行,这都是地瓜?”
“是,棚内全部都是。”
最近的一个大棚前已经站着安管事,看着满朝文武百官与圣上,连忙恭敬地跪在泥土上。
“免礼,平身。”皇上看向周子舒。
周子舒点头,看向安管事,“开始收获吧。”
“是。”安管事回头大声吆喝,“收获咯!!!”
附近几个大棚内都传来回应,“收获咯!!!”“收获咯!!”一时间在大臣看不见的棚内开始传来农民收获的声音,甚至还有庆祝丰收的歌声。
“好多瓜,丰收,大丰收!”
“你们这群大老粗小心点放藤苗,别弄坏了。”
“放心,俺们都知道呢。”
“好大,好多。”
“风调哟那个雨顺哟,五谷哟那个丰登咯,家家户户把田忙,收获满满过好年……”
安管事掀起棚帘,圣上放下温客行,一个快步进入了棚内。
此时棚内已经是热火朝天,所有人脸上都是丰收的喜悦,他们都是签了契约来干活的附近村民,虽然现在收货的地瓜要作为种子到不了他们米缸,但一旦推广,他们会是最先得到种子的一批人,地瓜的产量越高,他们生活越有盼头。
农民的速度非常快,就这一会时间,地面已经凌乱地放着不少地瓜了,一旁是整整齐齐的瓜藤。
“这都是刚挖出来的?就这点地?”圣上直接蹲下翻了几下沾满了泥土的地瓜,全然不顾衣摆会弄脏。
“皇上!您是说这是地里刚挖出来的果实?这,这是新粮食?饱腹吗?”户部尚书冲了过来,大逆不道地直接蹲在皇上身边就拿起一个地瓜,用衣摆擦了擦上面的泥土直接一用力掰断了观察断面,“这是水果?不是主食?”
户部尚书钱鑫,人如其名,守财奴一个,出了名的铁公鸡,就算是皇上,没有合理的理由也别想让他轻易答应动用国库里的资金。最近两年到处天灾,救灾要拨款,重建要减税,看着国库里的钱日渐减少,钱尚书是日不能食,夜不能眠。
温客行周子舒拾起几条地瓜在一旁安管事早已准备的水桶里洗干净,用匕首削掉皮。温客行走到祖父身边,“祖父,郭爷爷,你们试一下,虽然比不上水果,但挺清甜的。”
周子舒则递给了皇上和太子,安管事带着妻子削了几条放盆里给其他人尝了一下。
“这是不错,但~”就是一个水果啊,太师疑惑地看向爱孙。
“爷爷,这个可以生吃不错,但一般是煮熟了吃的,煮熟后,能饱腹,不比谷物差,而且你看这产量。”温客行解释。
“世安侯,你说的是真的?!这真的能饱腹?”钱尚书首先跳了起来,其他大臣也纷纷投来期待的眼神。
“是的,能饱腹,连叶子都能作为菜肴,而且种植条件也不严苛。.........”周子舒一一详说。众人越听越激动。
“天佑大晋,天佑大晋啊,皇上,臣,臣...”钱尚书哽咽着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太师等人也红了眼睛。
温客行抱住祖父的大腿,仰着脸,“祖父乖,不哭,好多呢,有一万亩哦,收获的藤苗能供半个州呢,这些藤苗种下一个多月就可以剪下来继续扩种,就算做不到旱灾来临前推广到整个大晋,也一定能大大缓和粮食压力。”
太师擦了擦眼角的泪珠,颤抖着想抱起温客行,不料这两年心力憔悴,如今抱起一个8岁孩童竟有些吃力了,只能蹲下来用颤抖粗糙的双手摸着孙子白嫩的小脸,“这是你和定安侯种的?”
“我发现的,阿絮种的,其他地方也有。“
”乖孩子,好孩子,祖父以你们为荣。“
”嘭“温客行仿佛听到了心花怒放的声音,他祖父说以他们为荣,他不是会玷污家人名誉的鬼谷谷主,他是家人引以为荣的温客行。不敢让人看到他微红的眼睛,温客行直接抱住了祖父,把小脑袋埋进祖父的怀里,”是祖父榜样做得好,祖父是最好的祖父。“
”子舒,朕再次代表大晋和皇室谢谢你们,大晋会记住你们的功劳。“皇上站起来认真地看着周子舒。
周子舒摇摇头,没有应声,在他的心里,他才是那个该感激的人,感激这个清明的皇朝,让他和老温有了弥补遗憾,拯救饶恕自己的机会。
周子舒从怀里拿出一张纸, “这是其他试验田所在地,以及对应的负责人,臣都和他们说好了,陛下直接派人对接就可以了。不过臣希望第一批推广的地方可以加入沧州和福州,种子不够,就先给一个县的量。”沧州,啸宇关最近的粮仓,啸宇关,他爹他哥驻守的地方。福州平阳县,温客行的三哥温琪哲做县令的地方。2年前,温琪哲两兄弟跟随太子到福州主持工作后,温琪哲深感百姓的不易,留在了当地做一个基层的县令。
皇上深深地看了周子舒一眼,这咋不是朕的儿子或女婿呢,那么贴心。赫连渊这个不争气的,近水楼台还被人捷足先登了,天天就知道和南疆那小子混一起,气死朕了。
”啊嚏“,后头的赫连渊摸了摸鼻子,边吃着地瓜边想,难道是小毒物想我了?
户部尚书拿出自己特制的随身携带的小算盘,啪啦啪啦地拨弄几下,口中念念有词,”一万亩的苗可以种半个州,一个月后半个州的苗可以种3个州.....“
周子舒满头黑线,”钱大人,不能这样算,这一个月后虽然能剪苗扦插,但你不能剪秃了啊!最多就再剪半个州的量出来。“
”啊?”钱大人低头看了周子舒一眼,不能啊?“哦哦,老夫再算算。”
温客行羞着脸从祖父怀里起来,“各位大人不要着急,具体的数据已经整理出来了,稍后就给你们,安管事已经让人准备了菜肴,都是地瓜准备的,大家先尝尝,后面你们再回去商量如何推广。”
两人带着众人进入庄子,庄子里其他人都出去帮忙了,安夫人带着几位女眷在厨房忙活,只能由温周接待众人。
温太师慈祥的目光一直跟着温客行周子舒,看着他们进进出出为大家端茶递水,郭太傅坐在他的身旁慢条斯理地喝着茶,非常惬意。他是刑部尚书(三公三少是大官的加衔,郭太傅是刑部尚书,类似明清,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没有三省。主要是还搞三省我会懵的。),推广地瓜的事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他只需要参与讨论,给意见。所以现在就属他和礼部尚书最轻松。作为吏部尚书的温太师和工部尚书要考虑由谁去推广,兵部要尽可能为军队的屯田争取种子,户部要考虑最好最快的推广方案,早日减轻国库的压力。
”这是相关的数据资料,陛下和各位大人可以看一下。“周子舒温客行把一早手抄好的册子分派下去。
”这,定安侯,世安侯啊,你们这文笔可不行,毫无辞藻可言。“都察院左御史白壑习惯性地评论了一句。
温周二人还没回话,老将军兵部尚书罗蒙就不乐意了,”又不是比赛写文章,要何辞藻,这不挺好吗?简单明了,老夫一看就清楚在说什么。“这书袋子整天就会弹劾,就会挑刺,真够烦人的。
白御史鄙视地看了一眼罗尚书,没搭理他,老莽夫!
其他人完全没理会这两个天天吵架的无聊人士,吱吱喳喳地讨论着这些数据。
“老匹夫,你家孩子不得了了,这数据惊人啊!”郭太傅拿着报告啧啧称奇。
“这是说这个的时候吗?老郭啊,这地瓜我们能种,羯邑和倭寇也能,这要是推广了,恐怕要引来狼啊。”
"太师说得对,现阶段我们不但要考虑推广的事,还要考虑如何能保护地瓜不流失,被贼人偷了去。“皇上出声。
温太师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两年前太傅告知他东粤府有倭寇痕迹,他至今也只能确定自家亲家不知情,以及东粤府确实有倭寇痕迹,却完全抓不住背后是谁在协助。温琪顺多次来信,从去岁末开始,倭寇零散进攻的次数变频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讯号,这类小的进攻一般不会上报朝廷,皇上也不知道是否知晓。
有四季山庄收集信息,皇帝自然清楚东粤府的情况,之前还打算慢慢处理,现在只能先动手了。
温周二人并不参与他们的讨论,看到安夫人带着人把食物端上来,便招呼大家。“皇上,各位大人,你们先尝一下,这地瓜烹饪的方式很多,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菜肴。”
皇帝拿起一个地瓜,温客行连忙解释,“这是直接水煮的,什么都不用放,也可以直接丢火里烤熟。”皇帝直接掰开,递了一半给一边的太子,太子受宠若惊地接过来。周围的大臣也效仿此举,两两分一条地瓜。
“阿絮我来吧,你别弄脏手了。”温客行把地瓜小心剥去皮,然后用手帕包住,“阿絮你拿着吃,小心烫。”
周子舒满眼笑意地接过地瓜咬了一口,又递到温客行嘴边,“你也吃,你早上都没吃多少,饿了吧。”
温客行低头咬了一口,“我怎么感觉上一次收获的更大。”
“可能是在棚里种植的原因吧。”
“呜,可愣似,呼,好碳。”温客行捂着嘴拼命呼吸。
周子舒急了,扯下手帕摊在手心,”快吐出来,别烫到舌头了,你那么急干嘛,又不是不让你吃。“
温客行低头把地瓜吐到手帕上,周子舒让他赶紧喝口水,"有没有烫伤了?我看看。”
“有一点点麻麻的,没事,我待会含一些药水。”
周子舒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让你猴急。“
温客行讨好地揪着他的衣袖,“对不起嘛,别生气,嗯。”歪着头,睁大了水汪汪的鹿眼示好。
这边柔情似水,旁若无人。那边皇帝和大臣们已经被地瓜折服了。
工部的李大人是年纪最大的,牙口已经比不上年轻人了,硬一点的东西吃得费劲,这地瓜的口感一下子便虏获了他,“这地瓜适合我们这些老不死的吃。”
“孩童亦可。”郭太傅附议。
”还挺饱腹,带上几条,急行军时的口粮就有了。“兵部尚书考虑得最多的还是打战的事。
”这是地瓜叶?还挺好吃,不比寻常青菜差,这也算加菜了。“一位出生寒门的大臣说,他是知道寻常百姓家的困苦的。
”这炒着也不错。“
”这点心还弄得挺好吃,挺好看,也能登得上贵人饭桌。“礼部尚书原先还担心粗劣之物不受贵人欢迎,那些地主会不愿意种植,这能做成精美点心就不成问题了。
“子舒,阿行,这不是粉条吗?”太子问。
“太子表哥,这是地瓜做的粉条,也能饱腹,而且易于保存。”周子舒话是对着太子说的,眼睛看的却是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一下就领会他的意思,“可以做军粮!!!”
周子舒点头,“是的。”
“好东西啊,真是好东西啊。”众人激动地感慨。
气氛正热烈,安管事走进大厅。
周子舒给温客行嘴里塞了一口地瓜丸,问,“收获多少了?”
众人齐刷刷地看向安管事,暗管事默默地咽了一口口水,“这里有800亩,目前收了50亩,良田每亩35石,中等田每亩约产25石。”
“你,你再说一遍,多少?”户部尚书目光如炬地看着安管事。
皇帝默默放下自己还没来得及拍下去的手掌,差点失态了,好险!
“25石。”安管事淡定地说。
“轰”大家一时就燃起来了,“25石,天啊。”虽然方才册子上也说了产量,但真实听到还是很震撼。
周子舒却皱了皱眉,温客行一手撑在桌面上,一手轻轻抚开他的眉头,“阿絮~你怎么了,别皱眉啊,小心成为小老头哦。”
周子舒抓着他的手臂把他摁回去,“你小心点,别摔了。”
太师看向两人,“子舒,是有什么问题吗?”
众人也看向周子舒,周子舒解释,”上次良田能达40石,中等田30石,这次估计是受棚内种植影响减收了,但就算是棚内养的,也有精心护养。而且是良田和中等田,如果换百姓用中等田和下等田种植,产量还要往下走,还要考虑气候的影响。“
钱尚书笑呵呵地说,”侯爷也真够贪心的,这还不多啊,已经比那水稻,小麦高了,还能摘叶子吃,能把那下等田用上,哪怕只能收货10石也比种那不饱腹的蔬果强。“
”对啊,对啊“
周子舒一想,好像也是,是他太贪了。
皇帝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边吃着地瓜边沉思,片刻后开口,”子舒,阿行啊,让今天来干活的百姓一人拿十条地瓜回去吃,今日辛苦他们了。“
周子舒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好的。“
田里的百姓听到安管事传话自己能带地瓜回去,顿时欢呼了起来,干活更起劲了。他们早就好奇可能会成为主食的地瓜是什么口感,虽然说产量那么高,难吃点也没办法,总归活命最重要。但要是能好吃点不是更好吗?而且,他们能带地瓜回去不就说明他们不需要保密了吗?看到产量那么高的地瓜,他们早就想和亲戚朋友一吐为快了。
来到田埂上,看着堆积如山的地瓜,皇帝太子与各位大臣再次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两年,他们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幸亏老天爷开眼。
众人看向周子舒和温客行,两人默默退了一步,不要了吧!
皇帝肃穆地双手交叠,百官随后,众人齐刷刷地弯腰行礼,”朕替这天下谢谢你们,天下会记得你们的功劳。“温周二人满脸绯红,连忙摆手,一时不知说些什么。
众人又向着农田方向,再次行礼,”谢天地怜悯馈赠。“
皇帝转头看向礼部尚书,”爱卿,准备祭天事宜。“
”是。“
注1: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宋代人口大概按最高估计是1亿人,所以本文取个整,大晋耕地面积7亿,人口1亿。
扩展知识:
古代亩的算法
井田制百步为亩。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汉武帝统一田亩步数,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亩,推行于全国。此后,一亩广二百四十步,至清末未有变化。秦汉以六尺为步,一尺长约23厘米。隋唐以五尺为步,一尺长约30厘米。相比起来,人类步幅几乎不变。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以一步1.45米的中间值计算,一亩约五百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