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三国"官渡之战"后,曹操是如何彻底消灭袁氏统一北方的?(上)

2020-08-31 17:35 作者:TzuMoSa  | 我要投稿

前言:"官渡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或者整个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战役。一般认为"官渡之战"对曹操扫平河北地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并不是说"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势力就彻底消灭了。其实从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战",曹操花费了七年的时间才算彻底消灭袁氏的势力。下面就来梳理一下其中的过程。


一、"官渡之战"、"仓亭之战"——挫败袁绍南下的势头

从控制范围来看,在"官渡之战"之前,其实曹操和袁绍都差不多。不过袁绍的地缘政治比曹操强,周围已没有太强大的敌人;而曹操则四面受敌。加上武器装备、粮草储备和骑兵规模的差距,就导致了曹操整体上弱于袁绍。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袁绍消灭北方公孙瓒势力,开始准备南下消灭曹操;建安五年袁绍正式渡河,双方爆发"官渡之战"。

这里主要是结合历史背景梳理事件,所以具体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官渡之战"消耗了袁绍大量的有生力量,对袁绍集团的实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过这次战役对袁绍集团来说并非是毁灭性的打击。在次年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双方又爆发"仓亭之战"。袁绍屯兵于仓亭津,被曹操击败。经过"官渡之战"和"仓亭之战",曹操彻底挫败了袁绍的攻势。


二、"曹袁黎阳之役"、"曹袁河东之役"——曹操与二袁的首次交锋

"官渡之战"虽然没有彻底消灭袁绍集团,但是对袁绍本人的打击还是很大的。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袁绍吐血而死,少子袁尚成为袁氏的领袖。不过袁尚对袁氏的控制并不是很强。

袁绍生前将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别指派到青州、幽州、并州,袁尚则留在冀州。袁熙、高干对袁尚的态度应该是支持的,但是袁谭很不满。因为他在血缘上是袁绍的长子。于是袁绍死后袁谭到冀州与袁尚争取继承人的位置,屯兵在黎阳。

黎阳这个位置已经很靠近曹操控制的白马,对曹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另外袁绍一死,袁氏权力交替的时候,也正是最动荡的时候。于是同年九月曹操北上进攻袁谭,爆发"曹袁黎阳之役"。

面临曹操的军事压力,袁尚和袁谭不得不放弃争执联合起来。袁尚率军到黎阳和袁谭一起对抗曹操,另一方面派高干、郭援等人向西到河东郡与关中军阀马腾联合,从西线威胁曹操,又爆发"曹袁河东之役"。不过高干、郭援拉拢马腾并不成功,反而被钟繇、马超等人击败,郭援被马超部下庞德所杀。

"曹袁河东之役"以曹操一方胜利告终;"曹袁黎阳之役"前期也是曹操占据主动,袁谭、袁尚不得不从黎阳撤退到邺城,就是袁氏的大本营。不过在邺城袁尚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成功将曹操击败。总体来说双方打了一个平分秋色,都没有取得巨大的突破。


三、"邺城之战"和"南皮之战"——曹操先后击败袁尚、袁谭

曹操采取郭嘉的建议,假意暂时放弃河北进攻刘表,果然袁尚和袁谭开始内斗。袁尚的力量强于袁谭,为了与袁尚对抗,袁谭主动与曹操联合,曹操欣然应允,与袁谭联姻巩固关系。

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二月,袁尚离开邺城进攻袁谭。曹操抓住这个机会进攻邺城,袁尚虽然及时撤退到邺城附近,但是在与曹操的交战中落败,邺城被曹操攻陷,曹操先解决了袁尚。

在"邺城之战"的同时,袁谭向外加速扩张,给曹操讨伐他的借口。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曹操攻陷南皮,斩杀袁谭。自此曹操终于控制了袁氏势力的大本营冀州,是消灭袁氏势力的重要一步,后来曹操也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设置在冀州魏郡邺城。

"邺城之战"、"南皮之战"是剪灭袁氏势力的关键一步。袁尚虽然逃到袁熙处,但是此时胜负天平发生的巨大扭转导致袁氏势力人心浮动,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反叛袁熙、袁尚,二袁远遁与袁氏势力保持亲密合作的三郡乌桓势力寻求庇护;袁绍所置并州牧高干向曹操投降;在太行山脉上的黑山军首领张燕也投降曹操。至此仅剩幽州尚未被曹操征服。


未完待续

三国"官渡之战"后,曹操是如何彻底消灭袁氏统一北方的?(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