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现代艺术之殇

2022-11-20 15:01 作者:有思想的小奇点  | 我要投稿

好的艺术不会让人一眼看穿内涵,因为他不肤浅。 好的艺术也能让人瞬间感同身受,因为他直击灵魂。 奥黛丽赫本曾有言:“优雅是唯一不会褪色的美。”,而艺术则是优雅最好的表达方式,但可悲的是正如莎拉考夫曼所说:“这是一个优雅缺失的时代。”,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艺术一词的标准界定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由此可见,艺术包含的领域可以是广泛的,但揆诸现实,艺术的本意被扭曲,艺术价值被异化,人们在钢铁丛林中左冲右突,却失掉了自己的精神源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甚至快到忽略掉了初心,忽略掉了精神,忽略掉了心灵,艺术是文明的见证,而艺术之殇则是时代的悲哀,艺术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本身的用料,而在于其背后的深思,艺术之殇来源于时代,时代来源于人,人的归宿是灵魂,而灵魂则是艺术的最好表达,解铃还需系铃人,息艺术之殇,必归灵魂之异化。 现代艺术之殇表现在各种圈子的不同层面,在艺术的源头艺术圈中,部分艺术家追名逐利,不重作品灵魂,部分收藏家唯利虚荣,收藏只为其噱头,部分艺术评论家曲解艺术本意,捧高红人,打击新人,整个艺术圈上下一条线都逐渐的忘记初心,艺术的价值不再是其本身的灵魂深击与价值表达,不再是其意识形态与真实,而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价值。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自立》中谈到:“艺术不是模仿,而是创造,他将表现阴郁中的阴郁,阳光中的阳光”,而现在的艺术反而变得从主流中下定论,谁火谁就对,什么出名什么就是潮流,什么有噱头什么就贵,一场艺术作品的拍卖会,两张完全相同的画,可能会因为作家的名字而让其商业价值差出100倍甚至1000倍,说难听一点,这甚至可以称之为人类文明的倒退,人类的灵魂异化了,只有作家臻于那昙花一现的灵感,将灵魂注入作品,艺术评论家致力于解析作品背后的真实,破解色彩背后的奥秘,艺术收藏家能理性的选择艺术价值而非商业价值,艺术才能停止异化,艺术圈的灵魂才能停止异化。 那么何为艺术呢?依笔者之见,有灵魂的东西都可以算是艺术,音乐不一定是艺术,没有实体的东西也不一定不是艺术,简单举个例子,某传世名曲《只因你太美》,他确实是一首音乐,但我认为他不是艺术,因为他单纯只是用来吸引眼球的出道曲目,他没有灵魂。但许多人对他进行二创,俗称当小黑子,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黑坤文化,其背后本质上就是理性的人对这种饭圈文化的一种反对与控诉,那么这种文化能称为艺术吗?我认为也不能,你说他有灵魂吗?或许有吧,但更多的是一种嘲讽和单纯的抵制和好玩,他也没有独立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想表达的形象,本质上其实就是站在社会乱象对立面的另一种社会乱象,顶天了也只能算是略微有点艺术性,或者更准确的来说是有思考性。那现在的各种网文小说能算的上是艺术吗?当然不能,那看到标题都可以猜到整个故事情节的狗血剧情,千篇一律的互抄互仿,肤浅的社会思考,什么网文女主瞎谈情情爱爱,爱可不是放纵,是克制。那么什么可以称之为艺术呢?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诗歌,有人可能觉得奇怪,诗歌它又不是画,又不是舞蹈,又不是音乐,怎么能称为艺术呢?那我倒想反问一句,大多数诗歌都是诗人在经历物质与信息的交集之后,写出的心中所想,写出的目之所及,写出的言之所意,而诗歌作为一种文体,本身也是形象,那么他为什么不能被称为艺术呢?这是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大部分普通人总认为艺术离自己很远,跟我没有多大关系,而稍微懂点艺术的人也浮在表面,就拿恐怖美学举例,大部分人去到艺术博物馆,看到恐怖美学艺术品,“哇好恐怖……”“哇好吓人……”“哇,这是什么妖魔鬼怪……”“这就是艺术吗?好厉害啊”“这什么破画呀,就随便画这么几笔都能拍到4,000万,那我们家小孩的那些画不能卖出几十亿了吗”“艺术也太赚钱了吧。” 啧,果然高手在民间,嘴强王者的艺术素养和评价能力又怎能企及这些凡人所能,我等鄙人实在不可高攀。 且不谈这些高价的画作,是否有噱头和炒作的成分,就那种傲慢愚蠢,猎奇低俗的大师,还是少指指点点吧。 娱乐至死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总喜欢将恐怖苦难藏起来,歪曲恐怖美学的本意,将他们用作寻找刺激的工具,寻找够了,就继续回到现实,逍遥自在,留艺术家一人,独自在风中摇曳,接受一切痛苦,恐怖美学的本意绝非单纯的吓人,他是以至善至爱之美凿刻痛苦长夜,剖析痛苦和恐惧,寻找真正的真实,而可悲的是,在这个时代越真实的东西反而往往在世俗眼中是病态的,正如梵高巴赫的伟大艺术家,往往越超前的艺术越难以被众人理解。 但换而言之,这些懂艺术的“大师”,或许还能寻得世间的一片见不得光的光芒之地,而大多数人,甚至连这块地都别想找到,白天当社畜,晚上报复性熬夜,追星,高举消费主义大旗,争作什么所谓的新时代独立女人,将女权捧到天上,以为自己是皇冠上的明珠,却殊不知自己连珍珠蚌的蚌壳上的水滴都算不上,搞畸形审美,男生涂脂抹粉,对镜贴花黄,女粉丝就一个一个宝宝的叫着,笔者的攻击性没那么强,我就姑且把它算是一种非主流的审美,毕竟现在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嘛,你说对吧?但至少我个人认为这种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审美不应该出现成为主流的趋势,这种审美态度更不应成为助长不良社会现象的挡箭牌,搞得现在到处都流行着饭圈文化,拉踩骂战,恶意拉票,诋毁互撕,人身攻击,无恶不作,对社会负面影响极大,这难道不是社会乱象,不应大力扼杀吗?就连二次元这个本来还有发展希望的新兴文化也被饭圈文化大幅影响,直接将守旧和接受新事物矛盾的文化代钩给大幅放大,老一辈不了解的人普遍认为二次元文化是畸形的文化,新一辈青年则大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直接出现沉迷将自己完全放入其中,用二次元所打造的美好世界来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与其逃避不如坦然接受,然后用自己的努力尝试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娱乐至死的风气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也是影响巨大,人们用掉大量碎片化时间在刷各种短视频上,跟着潮流玩各种各样无聊的梗,什么“蓝色妖姬秒杀博尔特”,“马宁做美国伊朗足球比赛裁判防止爆发战争”,“对着健身区黑子up主骂细狗”,我只能说,6。 有句话说的好,不玩梗的男生最帅气,保持理智,要有素质。 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字真,所谓过了20岁就要养老,本质上就是失去了诗意的生活,灵魂被异化,荷尔德林的一句话就特别适合现在的年轻人:“人充满劳绩,但还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看见了脚下的六便士,忽略了头顶的月亮,是很危险的行为,当物质洪流漫过心灵堤防,艺术所表达的灵魂,则成为了唯一的窗口。 每当你在星空下怅惘,不断与自己周旋,静待花开终有时的时候,你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所谓艺术,就是灵魂的表达,艺术的优点在于超脱,在于把物体从目不暇接,纷然杂陈的物体中分离出来,这种超脱不是抱怨,不是感慨物是人非世态炎凉,不是诉说生不逢时,不是给自己灌注一杯一杯的毒鸡汤,更不是瞎打鸡血,不是俗气的“超燃励志”,他是对自己灵魂的表达,是在不太平的时代,做出更好的自己,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我想说的是“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更好的时代”,我们新青年应学会在艺术的催化下找到属于自己的月亮,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自我实现”,马尔库塞称其为“对自我的肯定”,王阳明称其为“吾心即为真理”,笔者则将其称之为“自我灵魂的表达”,他,就是一种没有实体的艺术,他,就是解开现代艺术之殇在普通人方面的钥匙,他,没有好坏之分,他是富有哲理的,是辩证的,是理性的。 星海横流,岁已成碑,粗陋者泛泛是客观事实,我们无可辩驳,但我们能做的是将艺术与艺术性代入生活,艺术是文明的见证,而艺术之殇则是时代的悲哀,而解决艺术之殇需要每一个人同心共进,不管你从事艺术与否,艺术总能给每个人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类有共识性,在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而好的艺术可可以轻易的把他的最终秘密告诉我们,而我们也可以同样把心灵托付于艺术,这便是艺术的真谛,也是文明的意义,更是灵魂的心。

论现代艺术之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