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40度的天拔鸭毛”上热搜,“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

2023-08-30 18:18 作者:半耳聆  | 我要投稿


前几天,一段“妈妈在40度的天拔鸭毛”的视频,引发了热议。

视频发布者是一名江西女孩,作为女儿,她坦言自己很讨厌妈妈那种“没苦自找苦吃”的性格。

比如,今天家里杀了一只鸭,妈妈偏要在40度的太阳底下拔鸭毛,而在不远处就是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女孩说让拿到大厅里,她一起帮忙,妈妈却来了一句:真矫情。

宁可一边流着汗水,一边在40度的高温下干活,都不愿意把鸭子拿到附近的阴凉处拔毛。

而且,女孩说妈妈不会调节情绪,从小到大,只要家里来客人,她做饭准备食材的过程,百分百会吵架,如果没有按她的标准,哪个步骤没做对 她就会一下子暴躁起来,开始骂人……

这个视频乍一看也没什么特别,不过是万千家庭中再普通不过的缩影,然而当我们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再去审视这位勤劳的母亲,很多人都会觉得很窒息、很生气、很无奈。

窒息就窒息在,没有苦,即使创造苦难也要吃。

生气就生气在,好似必须要通过做很多事,或者自虐的方式才能展示自己的价值。

无奈就无奈在,父母这一代悲苦的一生中,因为可控的东西太少,所以只能靠发脾气,来发泄他们的控制欲。

我无意去批判这种教育,因为我的父母也是一样,我更多的是心疼、理解和无奈。

这也是我做这期视频的初衷:理解。

我想,对子女最好的慰藉,就是父母用心享受生活。

视频评论区里,有无数网友也说出了自己的无奈:

我婆婆,他儿子做了一大桌菜,炖鸡鸭猪蹄啥的,荤素都有,她偏偏拿着馒头去厨房啃了半个洋葱,出来说她吃饱了


最搞不懂的就是有洗衣机为啥不用


我恨他们的封建愚昧,也心疼他们的劳作辛苦



前一段时间,一条243万点赞的视频,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满满一桌菜,女儿劝妈妈吃虾,妈妈说:我不爱吃那玩意,一共也没多少,我就吃点虾头就行了,好的都留给你们就行了,我就吃点你们剩的就行。

女儿问为啥呀,妈妈急头白脸地说:啥为啥呀,我都是为了你们吗,你说我自己在家,能吃这么好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

我省吃俭用供你啊,你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是对不起我。

整段视频,代入感拉满,拧巴又窒息。

就像有网友评论的:

一句吃虾,她把大招都放了。


家长很擅长把一件小事变成你的人生批斗会。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家长最大的悲哀:太过爱家人和孩子,而不懂得爱自己。

同时,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经常使用的“愧疚式教育”。

这种用诉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教育方式,会常常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并且一代代传递下去。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撒野》里有句话说:

“我讨厌有人为我牺牲,为我放弃什么,我不需要。你走你的路,不要停你懂吗。”

“太过沉重的付出,我会无法承受。”

“所以,我的整个童年都是以一种“卑微的姿态”在度过……到头来,你还要埋怨我。”


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就教训他,吃鱼要把刺少的鱼肚留给父母,自己吃刺多的鱼背,这样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所以,为了当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孩子,网友就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在后来的十余年,只要餐桌上有鱼,他永远只吃鱼背。

本以为那么多年的坚持和付出,会换来父亲的夸赞,结果,那天中午,在饭桌上,他跟父亲讲起这件事,一脸满怀期待父亲会是怎么样的回答。

可谁知,父亲听完后一脸不屑地嘲讽道:

“你会有这么孝顺?我看就是你爱吃鱼背肉!”

这一刻,父亲的话让他彻底寒了心,他的内心世界就像崩塌了一样。

愧疚式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甚至会带来很大的反噬。

让原本温柔的性子,变得极端化,要不十分叛逆,要不极度自卑。

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难有健全的人格,自卑、胆小、怯懦,成年之后会感到痛苦、无助,继而主动远离父母、逃离原生家庭。

这些年,类似这样的教育屡见不鲜:

妈妈为了让女儿吃苦,给女儿买无座票

一位父亲,赤裸上身,嘴里叼着烟,苦口婆心地教育哭红眼的女儿:

“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热醒了。

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

发这种视频的初衷,也许是想以此教育屏幕前的孩子,也许是想让网友肯定这种教育方式。

然而评论区,还是有很多清醒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问题所在:

你的苦难和劳动工作不是孩子造成的。

这些年,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在这些教育的过程中,明显伴随着精神控制与施压。

充分展示家长权威的父母,完全陶醉于”吃苦才是最好的教育“这一吃苦叙事中,他们借此表露着自己伟大的良苦用心。

苦就像一种安慰剂,哪怕一事无成,你一无所获,一说起来自己这辈子吃饱,就觉得非常光荣。

然而这种教育,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是试图用一种“苦”去对抗和消解另一种“苦”,而不是陪孩子一起克服具体的“苦”。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事实上,吃苦教育也好,挫折教育也罢,其重点永远都不是吃苦、不是制造挫折,而是通过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孩子一种面对挫折、面对苦难的能力。

遗憾的是,大部分崇尚吃苦教育的家长,对吃苦教育的理解和实践,都仅仅停留在“吃苦”的阶段——“为了吃苦而吃苦”。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代有一代的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吃苦叙事。

但是,“有一个使命我们不该遗忘,我们生于这片土地,并非为了承受苦难,我们是为了幸福而生。”

愿共勉。

好了,我是半耳聆,感谢关注。



“40度的天拔鸭毛”上热搜,“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