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西的蜥脚类——纪念巴西博物馆被火烧毁

2018-11-24 13:16 作者:骨爬二代-赤帅雷神  | 我要投稿

几个月前,巴西博物馆被火焚烧了,很多珍贵化石被烧毁,今天就整理了巴西的全部蜥脚类,让大家有个大概了解,也以此纪念这次火灾

图中为巴西的全部蜥脚类

图中的蜥脚类从左到右依次为:本地农神龙,阿达曼提龙,马拉尼昂亚马逊龙,布氏包鲁巨龙,普氏三角区龙,巴西南极龙,风神龙(非模式种),舒氏布氏盗龙,植食性巴西巨龙,巨大南方海神龙 ,托氏黑水龙,马氏塔普亚龙,莱氏特里福龙,弗氏冈瓦纳巨龙,是瑞氏乌贝拉巴巨龙,坎德拉里瓜巴龙,马萨卡利神龙。

下面为其中部分品种进行介绍

南方海神龙——巴西最大的蜥脚类南方海神龙 Austroposeidon——巴西晚白垩世新巨型巨龙类恐龙巴西包鲁组晚白垩世(坎帕期~马期)新巨型巨龙类蜥脚类恐龙,身长估计约25米,首次证实巴西也存在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大 南方海神龙 Austroposeidon magnificus

(化石网报道)据中央社(何宏儒):因缺乏研究资源,1953年出土的巴西最大恐龙的化石今天首度公开展示。生活在逾6600万年前的这种恐龙,具有小头、长颈、巨体、长尾的特徵,体长25公尺比双节公车更长。法新社及「Digital Journal」报导,命名为「Austroposeidon magnificus」的这种恐龙被宣告是巴西最大恐龙,今天首度公开展示。知名巴西古生物学家普莱斯(Llewellyn Ivor Price)1953年发现牠的时候,只剩下一点沈重的脊骨部位化石碎片。研究人员当时就知道挖到宝了。不过他们当时没人、没资源可帮忙厘清这只恐龙到底有多大。接下来60年悠悠岁月,他们只能将化石碎片暂存里约的地球科学博物馆(Museum of Earth Sciences),直到现在。在逾6600万年前的全盛时期,这种长颈草食动物长25公尺,比1部双节公车还要长,牠可以惊人速度吃掉树木。1片几乎完整的脊椎骨及许多其他椎骨碎片陈列在博物馆上方展间的1块黑布上。旁边吊着1片依比例绘制的巨大復原图,呈现「Austroposeidon magnificus」可能的外观:小头、长颈、巨体、长尾。博物馆馆长甘伯斯(Diogenes de Almeida Campos)坦承,对1项大发现来说,耗60年研究确实缓慢,因为直到他学生班德拉(Kamila Bandeira)的博士论文以这种恐龙为主题,过去4年才将图像一片片拼凑起来。最壮观的恐龙都在沙漠或大片裸地发现,像是美国西南部、阿根廷南部或蒙古等容易出土的地方。2014年在阿根廷出土的恐龙化石估达40公尺,是现知最大恐龙化石。跟其他恐龙遗迹一样,「Austroposeidon magnificus」是在圣保罗附近1项道路工程中凭运气被发掘。甘伯斯说,只发现到几片化石,没有找到整个骨架,代表这种恐龙突然灭绝。巴西浓密植物群落中可能还有许多类似发掘等待探索。

吃肉的蜥脚形类——舒氏布氏盗龙

在巴西南部晚三叠世早期Santa Maria组(Carnian),也是全世界最古老化石层之一的同地点发现新蜥脚形亚目。

新蜥脚形亚目——舒氏 布氏盗龙 Buriolestes schultzi,根据新系统发育分析布氏盗龙属于蜥脚形亚目恐龙最原始和基干成员,体型约1.5米。根据布氏盗龙的祖征牙齿形态显示它的牙齿很适应摄食动物(faunivory),可能摄食小型脊椎动物。这是首次在蜥脚形亚目发现肉食性恐龙的证据,也证实了蜥脚形亚目恐龙早期成员可能是掠食者。布氏盗龙的发现也提供关键数据推断最早期恐龙的进食行为,如何从肉食性演化成杂食性或植食性。

恐龙的起源一直是学者们不断探究的。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石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证据。

这种奇特的蜥脚形类恐龙被命名为舒氏布氏盗龙(Buriolestes schultzi)。体形非常小巧,大约只有1.5米。前肢较小,后肢较长,是典型的两足动物,与四足行走的庞大蜥脚类恐龙截然不同,其口中锋利如同刀片般的牙齿是它最独特的地方,因为典型的蜥脚类恐龙牙齿呈现类似勺子的状态,更合适采食植物。布氏盗龙则不同,是以小型动物为食的掠食者。这是首次在蜥脚形亚目中发现肉食性成员的证据,也证实了蜥脚形亚目恐龙在早期是掠食者。布氏盗龙的发现也为早期恐龙的食性提供了关键证据,如何从肉食性演化成杂食性或植食性。

 除此之外,在对布氏盗龙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重新定义了早期恐龙之间的分类关系。使得一些曾经不属于恐龙的基干恐龙形类成为了恐龙(如西里龙),一些曾经属于基干兽脚类的则变成了更原始的基干蜥臀目恐龙(如埃雷拉龙)。

来自巴西的基干泰坦龙类——莱氏特里福龙

莱氏特里福龙(Triunfosaurus leonardii),来自巴西的东北部盆地,距今大约139.8–~145.Ma(贝利亚斯阶)。属名来自发现地,巴西的特里福盆地。种名则是献给古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Giuseppe Leonardi。

特里福龙是冈瓦纳大陆目前最古老的泰坦龙类,同时也是目前最古老的基干泰坦龙类。进一步支持了泰坦龙类起源于冈瓦纳大陆的假说。特里福龙的骨学特征类似与安第斯龙与门多萨龙,但相比二者更略微衍化。

该地以往发现过大量零碎的泰坦龙类化石以及足迹,特里福龙的发现对于研究泰坦龙类的起源于演化有重大的意义。

下面还要再说最后一个,前几天王小絮也讲过了

三名研究人员,其中两名与圣玛丽亚联邦大学,另一所圣保罗大学,已经挖掘出三只早期祖先的遗骸,这些恐龙后来将在地球上漫游。在他们发表在生物学快报上的论文中,RodrigoTempMüller,Max Cardoso Langer和SérgioDias-da-Silva描述了他们在巴西南部发现的三种完整且保存完好的恐龙骨骼。

骨骼遗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25亿年前,将它们放在晚三叠世,或者更具体地说是诺里安。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比他们的后代小得多,身高只有5英尺,重约200磅 - 他们的头很小,可以用人手握住。遗骸代表了一种新的恐龙物种 - 它们被命名为Macrocollum itaquii,并且是由Gondwanan Triassic分类群的其他成员组成的包层的成员。他们是素食主义者,脖子很长,这使他们能够获得更高的食物来源。他们也只是两条腿走路。在巴西仍然是超大陆Pangea的一部分的时候,恐龙踩到了地球。

先前的研究表明,晚三叠世期间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是裸子植物(没有花朵产生种子和锥体的植物)和蕨类植物。长长的脖子可以使恐龙达到比同一时期生活的其他生物更高的水平,给予它们明显的优势。

研究人员报告说,在5吨岩石内发现骨骼遗骸非常接近,并且它们保存得非常好。他们认为,他们一起死亡的事实表明他们可能也在一起生活,证明早期的恐龙是社会生物。他们还提出,M. itaquii骨骼遗骸的发现将填补一般恐龙和蜥脚类恐龙的进化史,或许可以解释他们的后代如何变大。他们注意到早期Norian岩石中的化石非常稀少;因此,这一发现可能会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兴趣。

不过这位并没有出现在第一张图里,因为——那时他还没有被科学家描述

巴西的蜥脚类——纪念巴西博物馆被火烧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