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智性享乐主义(2-1-3-3)——伊壁鸠鲁的哲学:降服欲望、坦然面对

2022-01-13 21:10 作者:实在界的马奎尔  | 我要投稿

2-1-3-3.智性享乐主义(Intellectual Hedoism)

  • 代表人物伊壁鸠鲁
  • 场域论上是自然的维度和神圣的维度的对立。处于神圣维度的神是一种抽象且完满的实体,不对自然的维度进行任何干预,即不会降下神赐或神罚
  • 本体论,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本体原子与虚空组成。神圣维度中的神圣必然性任然存在,并控制着原子的运动,但原子并非完全由神圣必然性控制,它的运动方式是开放性的,会在神圣必然性的控制之外发生偏斜/突然转向(swerve)。伊壁鸠鲁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对世界进行分类,世界上的事物由此分为三类必然的,偶然的与能动的偶然的原子的偏斜运动相对应,而必然的则与神圣必然性相对应。偶然的代表着一种本体世界的不确定性,人的纯粹理性在此是受到限制的,无法把握物自体/本体层面,而正是因为如此,人类在伦理实践上的尝试以及困难的克服拥有了必要性与意义;而能动的使人类的意志自由有了可能性。两者使得伊壁鸠鲁的世界不再同德谟克利特的一样,是一个决定论式的世界,而是拥有了偏斜的自由
  • 认识论上,将经验作为中介调和真理观念与凡俗意见之间的对立。这里的经验实际上是一种包含着类比结构的经验归纳法类似于毕达哥拉斯的公约数,将日常生活中的凡俗意见进行理念化毕达哥拉斯是通过数/比例,伊壁鸠鲁是通过想象性的类比),由此将凡俗意见与真理观念联结,是经验主义科学的发源
  • 目的论上,用原子的偏斜运动调和神圣必然性(necessity)与堕落(decay)之间的对立。由此世界不再是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无限地毁灭与生成,而是世界本身就是无限的,永不会消亡,且敞开了伦理与意志自由的空间


伊壁鸠鲁式的享乐

  • 将伊壁鸠鲁的享乐解读成对物质享乐的追求是一种误读,伊壁鸠鲁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智性的快乐
  • 首先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种欲望;①必要的且自然的,例如食欲与居所,它们容易控制与满足②不必要但自然的,例如美食与肉欲,它们容易满足但不容易控制③不必要且不自然的,例如对于财富,权力,地位以及美色的追求,它们永远无法充分满足且会反过来控制自身,造成痛苦
  • 伊壁鸠鲁伊认为快乐即不害怕与不痛苦,并将快乐分为两种,分别为动态的快乐与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满足了必要的且自然的欲望不必要但自然的欲望的快乐;而静态的快乐即在不害怕与不痛苦的状态下,能够在宁静地进行哲学思考,由此与神圣维度发生关联。但实际上哲学的思考已包含着痛苦,因此伊壁鸠鲁的享乐并不是纯粹的,其中蕴含着欲望的辩证法,他是在痛苦中享乐


伊壁鸠鲁的死亡观

  • 伊壁鸠鲁认为人终有一死,而我们无需因死亡而感到不快乐。为当我存在的时候,我没有死,因此我无需恐惧;而当我死亡的时候,我感知不到,因此我没有痛苦I was not,I was ;I am not,I don’t care
  • 若以拉康精神分析的维度来看待伊壁鸠鲁的死亡观,在精神分析中,人的意识结构生来就包含着死亡驱力,人的欲望维度具有某种僵死的循环,因此伊壁鸠鲁的论证应该写成这样:当我存在的时候,我被死亡驱力所诅咒;而当我死亡的时候,死亡驱力则不再诅咒我,因此我就不再受其困扰了(I was not dead,I was deadly cursed;I am not deadly cursed,I don’t care


【主义主义】智性享乐主义(2-1-3-3)——伊壁鸠鲁的哲学:降服欲望、坦然面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