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八)

2023-10-12 18:44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字文增减 古时候形容阴影的字是“景”字,比如《周礼》里这句“以土圭测景”就是。从葛洪编撰《字苑》开始,才开始在“景”字边加“彡”而成阴影的“影”字。 古时候的战阵的“陣”字是“陳”,比如“灵公问陳”就是。到王羲之作《小学章》时,在“阝”旁加“車”字为战阵,现在我们所见魏晋时期的书,一般都是写“影”或“陣”字,这是后人所改后,再出版的,不是当时的原始的文本。 《春秋》说“汉东之国隨为大(大意:汉水东面的国家里,隨国最大。)”之后杨坚建立隋国,他感觉“隨”有接续周、齐时期的不安宁处,于是将“辵(走之底)”去掉,为“隋”。现在欧阳询的《九成宫碑》依然写“隨”字,可类推是当时原本的意思。 古时候的“ 疊(叠)”字,用三个日和合为“曡”,新莽时期,王莽认为三个日太盛,于是将三个“日”改为三个“田”。现在东汉时期的碑文,“疊”字依然是写三个“日”的曡。 古时候的“對(对)”字,在“丵”下是口(输入法无这个字),按照《说文》的说法,汉文帝认为口太多,说明不真实,于是将“口”改为“土”,成“對”,但是读《大夫始鼎铭》,可以了知“對”从土很早就有了。 古时候的“辠(罪)”下面是个辛字,秦始皇认为这个“辠”外形像“皇”,于是改从网从非的“罪”(有上网下非的字,输入法无这个字)。 古时候的“卲(劭)”字是从刀,南朝宋太子名“卲”,因为他讨厌这个“卲”字,觉得会召刀,于是将刀改为力。 汉朝人写“洛”为“雒”,因为汉朝是火德忌水,所以将水去掉用佳。到了魏朝因为是土德,土是水之母,所以将“佳”字去掉,依然用水。 “帋”字有时候会写作“纸”,因为古时候人们是在缣帛上写字,所以从系为“紙”,之后蔡伦剉旧布捣作紙,因而这个字从巾为“帋”。 兰荼二种 世人会说“春兰、秋兰,各有不同芳香,有些人不知道秋兰比春兰更香。” 有二种兰花,邵伯温说“叶子细的,是春花,但花开得少;阔叶的是秋花,花开得多。”《离骚》说“纫秋兰以为佩”,还说“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现在沅澧间所生的兰花,春天开的花是黄色的,秋天开的花是紫色的,的确黄色的春花不像秋天的紫花芳香浓郁。 世人认为古时候的“荼”字,就是现代的茶,他们不知道有好几种荼,不单指一种。《诗》所说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乃是指苦菜,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苦苣”之类的。《周礼》有“掌荼”,《毛诗》还说“有女如荼”,这个荼是指苕荼,也就是萑苇。只有“荼檟”的荼,才是指现在的茶叶。 世人只知道“兰”“荼”但不知道来历,所以在这里说下。 鲁直渔父词 徐师川说:张志和的《渔父词》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顾况的《渔父词》说“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黄鲁直结合二人的词,作《浣溪沙》,说“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儿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阳细雨转船头。” 苏东坡说“鲁直这首词,清新婉丽。里面作的最得意的,应该是用山光水色来赞美女子的玉肌花貌,真是证得了渔父家风。但刚出新妇矶,便到了女儿浦,这渔父是不是太阔浪呢?” 我个人读权德舆的诗,也有说“新妇矶头云中敛,女儿滩畔月初明”。唐朝人中,不止顾况用新妇矶对女儿浦。 望云怀乡 狄仁杰登上太行山,他在山上见白云孤飞,对左右说“我家人住在这白云下面”,看着白云,郁闷好久。这正和《北史》的元树的意趣相同;元树到南方,每回见到嵩山上的白云,都会仰头望云歔欷。又,梁瑄很久没回家,他的弟兄每次见到东南方有白云,便会站立惨然许久;杜子美有诗句说“每望东南云”,用的正是这个意趣。 鸾栖枳棘 近代有人作县尉启,因误用鸾栖枳棘,被人当成笑话传。这人听到后,自己惭愧得无法自解,说“簿尉一事耳。” 我个人以为尉用簿事虽然不对,但古时候真有人这么用,也不能太过分笑话人家;作者竟然用簿尉一事来辩护,那就不对了。如果是的话,何取乎用事?我读刘长卿的《送任少府任淮南诗》,里面有句说“惜君滞南楚,枳棘徒栖凤”,是分辨明白以簿事为尉用。而且不但是尉用,张说的《送广武令岑羲序》,里面说“河洛东门,俯栖鸾于制邑”,将栖鸾用来比喻县令。这些都有可能是出于一时率然而作,难道可以用来印证自己的过失吗? 秕缪皮傅 现在考校格式,“有文理纰缪不考。”注解说“完全不符合义理,即是纰缪。” 这两个字,可在《礼记大传》里见到,说“五者一物纰缪”,翻《礼部韵》,说“纰,篇夷切,缯坏的意思。”我个人读《后汉 卢植传》,里面说“《周礼》诸经发起秕缪。”注解说“秕粟不成,借以说义理乖僻。”确实是有这么一个意思。 现代人讲肤浅是指皮肤,按扬雄的《方言》的说法是“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傅’(大意:秦、晋人说“皮傅”,是否认其人所说。)”。也就是说有人完全不了解其中核心,只是知道了类似皮肤这么薄的部分,便强行编造附会的意思。所以在《张衡集》里面有句话说“后人皮傅,无所容篡。” 杜诗言荔枝 杜甫的诗说“侧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宫与玉壶;云壑布衣台背老,劳生重写翠眉须。”欧阳修认为是“劳人害马”,之后又引用西汉害马作为出处,来证明这二字是有所源的。 我个人以为这二字最初不是说荔枝这件事,杜甫的诗句是有别的根据。汉和帝时期,南海进献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完全不顾危险,一路奔腾,即便途中有人出意外死了,也都不管,只顾赶路。唐羌上书说“交州献荔枝,生鲜致之,驿马昼夜传送,至有遭虎狼之害,顿仆死亡,不绝道路。(大意:交州送来的荔枝,为了保证能新鲜献上,驿马昼夜不停传送,即便路途遭受虎狼,马受惊,人因此掉下马而死,也不管不顾一直赶路。)”杜甫的诗所说的“劳人害马”,讲的就是这件事,作者因为感叹时事,而引这件实际发生过的事来说,绝对不是虚构。杜子美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才,却被丢弃在丘壑,到老了都没被重视而伤感。而那些水果只是因为有人喜欢吃,为了及时送达,即便是劳人害马,全不体恤,必须按时,当时的政治已经烂到这个地步了,实在是太伤人心。杜子美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因而题名为“解闷”。杜甫又有诗说“忆昔南州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这首诗可验证“劳人害马”说法是正确的理解。有人竟然曲解杜甫的诗意,而认为“劳生重写翠眉须”,里面的“须”是指须眉的须,实在是太穿凿了。 我个人又考究,上贡荔枝是从赵王佗开始;荔枝新鲜送达的弊端完全不是开始于汉和帝,是延续武帝的。读《三辅黄图》,说武帝攻下南粵,便建造荔枝宫,连年将荔枝从交趾移植到荔枝宫庭院,但没有一株存活,之后再没有移植,那个时候开始每年上贡荔枝。负责运送荔枝的人疲敝于道,害苦了当时的百姓,到后汉安帝时,才停止上贡荔枝。 萧华传 《唐书 萧华传》说“上元初,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辅国用事,求宰相,华拒之,辅国怨。会肃宗大渐,矫诏罢华为礼部尚书,引元载以代。方代宗谅暗,载助辅国,贬华为峡州司马卒。(大意:上元初,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李辅国当权,他请求担任宰相,被萧华拒绝,李辅国因而极为怨恨萧华。之后,等肃宗病危时,伪造皇帝诏书罢萧华为礼部尚书,萧华原本的职务由元载顶替。在代宗谅暗时,元载辅助李辅国,贬萧华任峡州司马卒。)”唐书是这样记载的。 我个人考究刘长卿的《祭萧华文》里面说“龙潜少海,公佐储闱,朝有巨奸,动履危机,十年调护,不处嫌疑,国移大盗,公隐虏围,忍受拘逼,誓酬恩私,果翻贼党,来赴京师,天地载开,君臣相逢,独持一心,翊戴两宫,明略戡难,丹诚徇公,辅国佞幸,敢乱朝经,潜申谠言,请夺禁兵,谋泄隙开,反为所倾,仓卒之际,播迁无名,东出昭丘,南浮洞庭,寄身沧江,泛若浮萍,水国生疾,炎州促龄。”读完刘长卿的祭文,可以了知萧华曾经辅佐储宮,调护非常到位,曾经被敌人掳获,全节而归。萧华离开京都,史书说是李辅国当权,他请求担任宰相,被萧华拒绝,导致李辅国怨恨他,不知萧华曾经向皇上请命,夺取李辅国的兵权,但因为谋划不严密,反而被李辅国击败。史书有说“贬萧华任峡州司马卒”,但祭文里面是说任江州刺史,而且说“水国生疾,炎州促龄”。按此可以推理,萧华任江州刺史时,于任上得病,而后又被贬到南方为卒,这些在《萧华传》里面没见到提起。 温庭筠 按《唐书》记载,温庭筠人聪明,思惟敏捷,经常替人写文章。大中末年,朝廷提拔人才任有司,极为重视廉洁,而庭筠竟然替八个人作文。执政极为鄙视他的为人,授方城尉。 我个人读他的诗集,里面有《开成五年抱疾不赴乡计书怀百韵寄殿院徐侍御、察院陈李二侍御、苏端公、书少府兼呈袁郊、苗绅、李逸》一诗,诗中有说“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昔皆言尔志,今亦畏吾徒。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积毀方销骨,微瑕惧掩瑜。蛇矛犹转战,鱼眼自囚拘。欲就欺人事,何能逭鬼诛?”当时比大中末年还早二十年,庭筠心中的不平之气,已经可在诗中见到,可以了知很多诗,不止在大中末年。再考《东观奏记》,里面有裴坦之所作的《责授庭筠随州随县》。

《野客丛书》 宋 王楙(三十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