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社交恐惧症 孩子胆小,害怕,害羞,是得了社交恐惧吗?
天津河北安怡医院是一家以精神与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集诊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为一体的二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医院构建了完善的临床心理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门诊部设立精神科、内科、中医科、睡眠门诊、抑郁症诊疗门诊、中医精神科、心身障碍科、心理康复科、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脑功能检查与治疗中心等多个专科与亚专科。住院部开设男病房、女病房,和开放式家庭病房,配备空调、电视、冰箱、无线网络和24小时热水,独立卫生间。开展了个体、团体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设有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热线、网络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在恋爱、婚姻、就业、升学、工作、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开展系统的精神康复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精神康复措施,使心理创伤较重的和正在恢复的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增进了健康,减少了精神的衰退与疾病复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很多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嫌麻烦或者不喜欢而不愿意与人交往,自称是社交恐惧,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社交恐惧的人并不是“不想”与人交往,而是“不能”与人交往,也就是做不到社交这件事。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
其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挫败、羞耻或尴尬,而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逃避反应。
比如,担心言行被人审视,害怕自己出丑,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害怕使用公共设施等。
可以这样说,社交恐惧症的孩子形成了对人的“过敏反应”。
在和人的社交和互动中出现心理和身体的“过敏表现”——面部充血、内脏充血、大脑充血、四肢缺血,及脸红、耳朵红、心慌、气紧、胸闷、头晕、脑子空白、手抖、乏力、肢体发冷、甚至晕厥。
社交焦虑症目前的全球患病率为5%~10%,终生患病率为8.4%~15%。
也就是说,10个人里就可能有1至2个人得这个病。
社交恐惧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引导或治疗,会经历比较多的挫败,可能成为失学、工作困难、重度抑郁、物质滥用和其他社会或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
同时,社交恐惧症者一定会在过度的社交恐惧反应中出现社会功能的缺失。
受到不少的批评、否定或贬低,获得他人的认可、鼓励与支持的难度比较大,找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降低,学业和工作往往发挥不出水平。
加上因为害怕社交,社交恐惧症严重者通常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拒绝与医生或心理咨询师沟通,也很少接受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

社交焦虑障碍的DSM-5诊断标准

A.个体由于面对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时而产生明显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交谈、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或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B.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C.社交情境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D. 主动回避社交情境,或者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现实威胁不相称。
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
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H.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反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I.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
J. 如果有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则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过度的。

孩子有这些情况吗?

① 对社交场合的恐惧或焦虑是不合理的、强烈的。
② 会试图逃避社交场合,或是带着痛苦去忍受。
③ 身体上会出现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症状,比如脸红、心跳、发抖、出汗、结巴等等。
④ 害怕自己被别人评价(尤其是批评等负面评价,少数人也怕被表扬),同时尤其害怕自己的焦虑被别人发现。
⑤ 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
⑥ 总是会被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引起恐惧或焦虑,不是偶尔。
⑦ 正常生活受到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1
为什么会得社交恐惧症?
目前的研究对社交恐惧症的确切病因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临床普遍认为,社交恐惧症主要是由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如某种身体系统的异常亢奋或激素失调)和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家庭因素)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哪些因素可能会诱发社交恐惧症?
除了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因素外,个体的内向性格、自信心极度不足、印象深刻的不愉快经历等原因往往会造成个人的精神苦恼、痛苦,可能会引发社交恐惧。
3
哪些人容易得社交恐惧?
性格内向的人:性格内向和社交恐惧都有害羞的表现,不容易引起注意,容易演变成社交恐惧。
自信心极度不足的人:自信心不足是社交恐惧的典型表现,若不经过疏导,严重者可能会演变为社交恐惧。
有特殊不愉快经历的人:曾经在公共场合有不愉快的经历,导致其的精神痛苦,从而回避社交,久而久之形成社交恐惧。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社交恐惧症的发病与遗传相关,有本病家族史者更容易得社交恐惧症。
4
普通人怎么预防社交恐惧?
重视并加强心理教育,社交恐惧容易被认为是胆小、怕人、害羞性格,及时恰当的心理疏导教育有利于健全身心健康。
适当地进行社交技能锻炼,不要总是宅着,可以从和陌生人交流开始,循序渐进,比如参加小型聚会等。
对可能出现紧张的活动或场合事先进行必要的准备,避免可能出现的紧张和焦虑。
对社交产生自我怀疑时,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5
正确认识社交恐惧,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果对社交产生恐惧和焦虑,并且经过自我调节后效果不明显,或者焦虑、恐惧等情绪带来的身体焦虑反应过于频繁、强烈,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消除社恐,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学业有成,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