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联米格-17SN战斗机,机炮可以上下摆动的特殊实验机

2021-05-16 05:50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炮塔战斗机曾是战机发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最初的战斗机本身就是将枪械安装在可转动的枪座上,可以看作是炮塔战斗机的鼻祖,当协调器出现后,安装航向机枪/机炮的战斗机形制成为主流,随着战机性能的提升,安装在炮塔内的枪炮很难在载机高速运动中击中目标,似乎就要宣告炮塔战斗机走向没落,可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炮塔战斗机在二战后来了一次回光返照,米格-17SN实验机就是其中一款产物。

米格-17是苏联在1950年首飞的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该机有多个后续型号,米格-17SN就是在1953年展开测试的一款实验型号。米格-17SN测试的对象是炮塔式的火炮系统,这套武器允许战机以非常规的角度攻击目标,例如在咬尾盘旋攻击时利用炮塔获取更大的攻击角度,又或者在水平飞行时利用炮塔扫射地面目标。

米格-17SN的炮塔安装在机鼻上,这一设计需要对战机做出大幅度的调整,因为米格-17原本是机头进气。实验机将进气口改为机身两侧进气,进气道外侧连接机翼,腾出的机头空间安装了机炮炮塔,飞机整体延长了约1米。

机头安装的是SV-25-MiG-17武器系统,这套系统重469千克,它有3门TKB-495型23毫米机炮,虽说是炮塔式结构,但是机炮并不能像我们常见的炮塔那样旋转、俯仰,米格-17SN的机炮只能进行俯仰调节,火炮向上约27°,向下约9°。3门机炮并不排列在一起,而是机头左侧上下并列2门,右侧单独安装一门,3门机炮联动控制,单门机炮理论射速为250发/分钟。

要想依靠飞行员手动控制机炮命中目标几乎不可能,飞机配置了一套雷达系统和自动定向仪,同时还有一套特殊的光学设备。飞行员座舱盖被加大,以便于提供更好的视野。

尽管飞机的外形看起来要比机头进气的结构更先进,但是米格-17SN的测试并不顺利,首先战机的飞行性能不如米格-17,最大航速慢了约60千米/小时,爬升到5000米的高度慢了约0.4分钟,最高升限低了约500米,格斗性能差了不少。

当然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和战斗机最重要的炮塔测试相比并不重要,那么米格-17SN的炮塔表现怎么样呢?测试发现机炮偏转角度过大后射击后坐力会直接影响到飞行,超过10°的偏转后已经失去射击能力,另一个问题是机炮的瞄准系统复杂且不准确,因此这种战斗机炮塔还达不到实用标准,它被判定为没有继续开发的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50年代也是导弹大发展的时代,空空导弹技术的成熟让战斗机获得了更高效的远距离精确打击能力,越来越多人开始信奉导弹万能论,认为机炮在超音速时代已经是过时且无用的设计,或许这也是米格-17SN停止研发的原因之一。

米格-17SN机长约12.3米,翼展约9.6米,高约3.8米,机翼面积22.6平方米,空重4152千克。


苏联米格-17SN战斗机,机炮可以上下摆动的特殊实验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