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古代行刑,选在“午时三刻”?换个时间不行吗?还真不行

2023-02-19 10:22 作者:历史大探讨  | 我要投稿

据记载,古代判官在签令牌时,刑房书吏将死刑犯的姓名标子倒着呈给判官,签字后的牌子刑房书吏会故意一拖拽。

在死刑犯的名字上留有一个打勾的字样,暗意是笔签下的死刑令牌,而且这支判罚了的笔会被弃去,不再使用。


监斩官前往刑场时会在官服外套上红色的衣服来辟邪,行刑完成后,监斩官会绕道前往城隍庙上香,也是为了让跟着的亡灵安息,到了衙门口,放完一挂鞭炮,官轿才能进去衙门。

我们看古装片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古代官员审判犯人时会说:“拖出去,午时三刻问斩”,那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问斩呢?

执行斩刑的时间规定

汉时候,董仲舒写的《春秋繁露》里对四季做了注解:春天是庆,夏天为赏赐,秋天用来惩罚,刑罚放在冬天。


他认为认为秋天和冬天才是行刑惩罚的季节,后来延续到“秋后问斩”。

在唐朝开始,按节气秋分之后到第二年的立春之前,是执行刑罚的时间,宋、元、明、清也是按这个规定执行,在这两个季节也有不能行刑的日子。

如:不是晴天或天色未亮的时候不能行刑,正月、五月不能行刑,九月祭祀或祭祀日不能行刑,一个月里根据月亮形状也有不能行刑的日子如:朔月、上弦月、下弦月的时候。


行刑的时间一般是在一天中的十五点到十七点,即未时到申时之间执行问斩。到了明清之后,犯人行刑时间变成了午时三刻,在《水浒传》第四十回里,宋江被押赴刑场,午时三刻一到,刽子手正要举刀之时,李逵等人赶到劫法场,救了宋江。


为什么古代行刑,选在“午时三刻”?换个时间不行吗?还真不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