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线列步兵的出现,两军对战排队枪毙,都不怕死?
著名的排队枪毙,欧洲线列步兵的出现。欧洲人学会了让士兵和水手排列成阵,并且坚守自己的位置,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火力。
一直到1590年,火枪和火炮最大的弱点仍然是他们的射速太慢、精度太低。因此,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加上几分运气,骑兵或海盗的突然袭击可能会在火器完成重新装填前就将其消灭。拿骚伯爵威廉·路易在1594年想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当时,荷兰正在与西班牙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以争取国家的独立,而威廉·路易是荷兰军队的统帅之一。

威廉·路易在阅读古罗马人记述如何更好地使用标枪的文件时受到了启发。合格的火枪手可以在大约30秒的时间里完成一次齐射,但如果他们不一齐进行射击,而是像罗马的标枪手一样排成6排,每一排一齐射击,效果是不是会有不同呢?第一排先开火,然后向后转,穿过其他几排人走到队伍后面去;就在他们向后走的时候,第二排可以开火;而在第二排向后走时,第三排再开火;依此类推,等到第六排也完成了开火并向后走时,第一排就已经准备好再次开火了。因此,火枪手们不再是每30秒进行一次大齐射,而是每隔5秒钟进行一次小型的齐射。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近乎不停地发射弹丸,阻挡住那些冲上来的骑兵或是海盗了。

事实证明,在现实中实践这一做法,尤其是对垒那些会用火枪还击的敌人,要比理论上听起来困难得多。但到17世纪20年代,瑞典军队把威廉·路易的理论变成了现实。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改变了“射击–后退”的做法,而是让士兵前进10步射击,随后停留在原地装填弹药。用古斯塔夫军中的一位苏格兰军官的话说,其他“几排人向前超过第一排,随后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射击,直到所有人都开过一轮火,再继续循环……士兵们只向前进,决不后退,要么战死,要么取胜”。

同时,古斯塔夫发现,要想让步兵齐射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其他兵种也需要重新部署。野战火炮需要集中部署,从而可以用这些可移动的炮位加强步兵的火力,而骑兵则要放弃使用火器。在16世纪,骑兵通常双手各持一把手枪,冲向敌人的步兵,并在近距离开火,随后逃开。但这样的作战方式在连排发射的火枪面前等于自杀。古斯塔夫让骑兵们回到了冷兵器时代。他通常让骑兵远离敌军步兵,直到敌人不小心暴露出自己的侧翼,或是敌人的步兵团士气溃散,开始逃跑时,他才会派遣骑兵手持马刀发动冲锋。

古斯塔夫意识到,要顺利地达到这些目标,军队的规模也要更大。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可能投入了大约30
000人;而当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席卷全欧洲时,军队人数激增。在17世纪40年代,大国一般都拥有15万人的军队。法国军队的数量在17世纪70年代达到了20万人,到1691年和1696年则分别达到27.3万人和39.5万人。在1701~1713年,又有65万法国人参军入伍。线列步兵很快成为了欧洲国家的常见步兵兵种,直到后来新武器的发明,后膛装填步枪和马克沁机枪的出现,使得步兵在接近敌军前就会承受巨大的伤亡。在20世纪初,步兵开始慢慢接受以轻步兵散兵阵型作战,但是,仍然以线列步兵战术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