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万象】梁永安的爱情课01:有的初恋可能是一个悲剧,有的初恋可能是一个永恒

【视频文稿,感恩梁老师开讲!】 人生因初恋而美好


Part 1:人生因初恋而美好
“初恋对人来说是特别关键的,我们在社会生活里面可以看到,在情感生活里面也可以看到。个人失去初恋之后,他后来找的人大部分都不如原来那个初恋。越找越好这种情况比较少。”
“其实在内心深处特别怀念的还是初恋。为什么呢。
因为初恋首先来看,一般来说比较年轻,比较年轻就比较单纯。一个人的时候,内心是最重要的,他会从直觉上去看到一个人,喜欢一个人。
第二方面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他对爱情的彻底性比较好。”
“我们人生不是说每个阶段或者作为一个整体都很好。实际上真正作为一个人生,必须有生老病死。有一个什么阶段啊,比如中国传统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就是说这么一个架构。”
“好像生活是可以用一个流程来描述的,但这个流程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里边的那些片段。就是说在你的人生里面有没有一个精神的高峰,或者说情感的高峰,或者是事业的高峰。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人生才会获得一种精彩。
“一个人能不能有初恋,对一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关键点。在我们回望整个人生的时候,它也是一个最根本的关键点。在年轻的时候,你有巨大的这种冲力,你有这种向往去投入进去。然后你在长大以后,成熟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种心境了,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种勇气了。你考虑问题的方式也变了,你的参照系也变了。所以这是非常珍贵的,对人来说,一生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对生命来说是非常遗憾的。”
“在现代社会里面,去遇到初恋,或者说打开初恋,它的障碍比传统社会要大得多。因为人会疑虑。人面前有各种可能,有时候你会不舍得把自己的全部决定放在这么一个初见上,放在这样一个初恋上。所以在我们人性深处有时候对于初恋的投入可能是有所保留的。”
“从历史来看,人生往往是因为初恋而美好的。因为有初恋,所以对生活的定义变了。以前对生活美好的定义可能就是有一个好工作,然后你的成绩很好,然后你去留学了,或者别人肯定你了,你会觉得生活就很好。但是初恋之后你才发现生活是另外一回事,“美好”的定义变了。”

不是我是风
6.5
弗里达。劳伦斯 / 1991年1月 / 百花文艺出版社
“你看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夫人弗里达。她写了一本回忆录,她写了本书去回忆她和劳伦斯的经历。叫《不是我,而是风》。那个时候她已经31岁,有3个孩子。在英国,当时称这样的女性,叫作领扣已经打开的女人,就是已经嫁人了。而且她的丈夫是个大学教授。
对她来说,在英国传统社会里面,这已经是很好的生活了。这个时候呢,23岁的劳伦斯来到她们家,是想请她的丈夫写一封推荐信去德国教英语。那个教授不在家,教授的夫人来开门。就在那一瞬里边,劳伦斯看到这个女人,忽然一下子,就满眼都是那种阳光。
然后他回去就给那个教授夫人写信。其中有一句话说,你是全英国最美的女人。当然男性的表达要比女性含蓄的多。其实在开门那一瞬,这个教授夫人,她忽然看到一个年轻人,面容比较严峻,但是眼神里面透着一种凌厉的光。她觉得看到这个人,身体修长,步履轻盈。我们说一个女性爱一个人的时候,她不会去描述得很清楚,这个人很帅之类的。劳伦斯夫人看到他,心里忽然一种东西她说不清楚。后来他们毅然决定走到一起,私奔掉了。
所以压力特别大,整个社会排斥他们,所以因为排斥而幸福,因为他们不可能过平常的生活了。所以我去英国的时候,我们去劳伦斯的故居去看,那种红砖房,一个矿区旁边的镇,是种中产阶级还算比较完整的生活。但劳伦斯就跟这样的生活告别了。他们当时写的书也不被接受,不被出版。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互相依靠,然后才能有一种生活的继续。”
“很少人能够真正把文学变成一种生活,而这两口子在与社会巨大的这么一种对抗里面,去依靠文学,依靠创作。一步一步一步,最后建立起一个自己也没想到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初恋是特别特别重要的。今天在大学生活里面,我接触的很多就是把初恋当作一种训练,当作一种体验。因为初恋的成功率现在太低了,所以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初恋不过是不恋白不恋,但是后面肯定不是跟这个人,就把初恋给一下子瓦解掉了。所以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问题。一定要特别地重视,特别地珍惜。要认识它的意义。”


Part 2:初恋改变命运
“还有就是说,初恋它还改变你整个人的命运。劳伦斯那种是他们的选择,所以转向了文学,如果他没有这个初恋,他们还是搞文学,命运还是这个方向。”
“但是有的初恋不一样,初恋会让人从自己原来的追求方向上变成另外一个方向。这是初恋里面特别有力量的一部分。”
榆树下的欲望 (1958)
7.6
1958 /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德尔伯特·曼 / 安东尼·博金斯 索菲娅·罗兰
榆树下的欲望 漫长的旅程
8.5
(美)尤金·奥尼尔著 / 1983 / 湖南人民出版社
“像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奥尼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剧作家。他的话剧《榆树下的欲望》特别地好。它里面讲的是一个农庄主的三个儿子。小儿子伊本,他和两个哥哥不一样,他特别热爰土地,而那两个哥哥就想往城里跑。
最后老爹七十岁宣布自己跑掉了,到世界周游去了,一年都没回。三兄弟一看,肯定死在外面了。一商量怎么办,后来这个伊本他就说你们两个哥哥到城里去,你们喜欢去城里,你们喜欢去城里,你们把地给我,然后我以后赔给你们钱,补偿你们。两个哥哥一听很高兴,太好了,各得其所。没想到,刚刚商量好传来了消息。老爸第二天就回来了,还带了个年轻的妻子。老爸七十多一点,那个妻子二十一。这三个兄弟极为震惊。第一天傍晚的时候,你看伊本和他新的后娘艾比。两个人在进门的瞬间一对眼,马上就明白了。伊本马上明白后娘的出现是因为她渴望土地,她想通过这个婚姻获得土地。而艾比一眼就看出来老三是她的死对头,他也爱土地。所以这两个人就变成仇敌互相仇恨。”
“我们说人都成长在黑暗中,我们经常不知道自己在黑暗中。一个人一般是有两种黑暗,一个是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潜意识里面里装着什么,你的渴望是什么。往往就不清楚。”
“还有一个就是你不太清楚世界的黑暗,两个黑暗夹在中间。一个人是用一点微弱的光亮在看自己的人生。
所以这两个人在微弱的光亮里面,他们互相敌视。但他们不知道其实他们内心深处是一种人,他们是真正的一个路子上的人。所以他们最后有一天忽然爆发剧烈的争吵,吵着吵着,艾比这个后娘就对着伊本说:别看你对我这么凶暴,其实我要告诉你,你的内心里面是最爱我的。伊本一听简直莫名其妙,简直不能相信。后来艾比说:五分钟,我现在回我的卧室,五分钟之后你就会跟过来。伊本一看,简直可笑,看她走,走了以后嘴里念念有词,怎么会呢怎么会呢,一边说一边挪着步子,咚咚咚地就走到人家房子里去了。”
“两个人终于相爱了,相爱之后,两个人才发现:在土地之上还有更高的生活,我们在追求那么多东西,但是因为有了初恋,我们才发现生活其实有更高的,更符合我们内心的一种方向。”
“后来他们两个有一个私生子,伊本的爸爸一开始不知道,还高兴以为是自己的孩子,风言风语听到以后。搞清楚是他们的私生子,就故意挑拨他们的关系。他跟伊本说,你的后娘原来跟我说过,她就是想办法生个孩子,生了孩子就可以得到土地。这一下子伊本惊了,搞了半天是中了她的计。她是让他生个孩子。这下子就敌视起来。所以,最后你看这个悲剧结局,她亲手掐死了这个婴儿,来证明自己不是为了土地。但是伊本发现孩子死了,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去报了警,最后警察来捉他们了。在来捉的路上,这一点空隙里面,伊本和艾比两个人有一段对话,才忽然知道所有的一切。最后警察来了,把艾比捉去要绞刑。伊本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认为他是共同的谋杀,他也要跟她一起去死。”
“爱情里面像这种初恋,它真是让一个人完全改变了,完全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也是他们的内心地改变。一个人在忙忙碌碌的时候都忘记了一点,其实你内心深处永不会丢失。”
“远古时代我们是原始人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性灵。我们看见黎明闪电,会想象神,我们看见流水,可以叹息。这种形形色色的未来世界,前世今生,所以我们心里永远不是停滞在表面的这么一个短暂的生活里边。”
“我们内心永远是性灵化的。所以我们会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会忽然体悟到自己的来路,体悟到自己内心的本在。我们一下子会打开我们自己。然后那些无稽的世界,那些物质的世界,一下子就会退后了。这就是初恋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
“我们在二恋三恋四恋的时候,脑子已经变化了。你已经有对比了,你已经有一个框架了。你已经有一个,总的来说可以用理性来疏导的东西了。”
“但是初恋不是这样,所以我想这也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部分。”
Part 3:不被理解的初恋最深情


“还有一部分就是,我们说边缘化的初恋,不被理解的初恋,其实是最深情的。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恋爱心理里面有一种误区:就希望获得外部的肯定。”
“我们有很多说法,比如说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有很多条件句,这样的条件句用人为的方式去排除是很难的。你内心深处总是觉得是一种阴影,哪怕你很爱这个人,但是环境不肯定你,你总会觉得内心深处有惶惶。但是实际上,这种不被理解的初恋,往往更纯粹。”

图片来源:一席 万象
情人 (1992)
8.2
1992 / 法国 英国 越南 / 剧情 传记 爱情 / 让-雅克·阿诺 / 珍·玛奇 梁家辉
情人
8.1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 2005 / 上海译文出版社
“所以我们看杜拉斯的《情人》。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逻辑,里面有点不伦。但是放在一个小说的环境里面,你就会觉得特别地好。

16岁的法国殖民者的少女,遇到一个华裔的男青年。两个都是在社会的边缘里面。这个女孩子尽管是一个白人殖民者,但是她在家里是不受重视的,母亲只重视她的哥哥。所以她穿得就不协调,一个男人的帽子,穿着一个有镶边的鞋。浑身都是没有被精心呵护的样子。所以是在生活里被冷落在一边的孩子,再遇到这个华裔男青年。男青年尽管有钱,但他是被封建婚姻,封建家统治的一个人,所以他特别不喜欢自己要去打开的生活。所以遇到这样的一个人。”
“两个人碰到一起,立刻就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命运的共同感。他们后来为什么会走到一起,种族也不一样,越南当时的印度支那社会里面,他们的层级也不一样,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所以这里面他就显得特别的,好像比较另类。但是正因为另类,它会排除掉所有世俗的那些杂七杂八,只有唯一的向往。”
“而且它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所谓边缘就是知道不能实现。一旦知道不能实现,就非常解放,就非常珍惜,而且彼此之间不会有太多的压力。”
“如果要期待永恒的话,各种细节都很敏感。哪里出现一点微动,哪个地方风吹草动都会受影响。男青年也知道这个女孩子作为一个殖民者的孩子,不可能嫁给他。而这个女孩子也知道,他要跟另外一个家族规定的女人结婚。都知道。所以就走出了常规的这种。”
“我们说从初恋到成熟的恋爱,最后到结婚的这么一个轨道。所以这种恋爱在我们中国社会,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根本就不会开始。因为知道这个一开始,它后面是没有结果的。但是恰好这种实际上,它是我们的生命里面特别特别优美的一部分。”
“我们在新的打开的现代社会里边。以后会遇到大量的这种情况。怎么面对。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需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然后在我们的生活里面,给这样的情感一个空间。”
Part 4:初恋不是托付终身的家


“在我们的生活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初恋确实不是你的落点。概括地说,初恋它可能不是你能够托付终身的家。”
“这里面产生了一个什么间题,就是男女的差异。从人类学角度看,男性去爱一个人,他頁的是爱一个人,比较简单,就看到这个人了,然后他内心里非常非常地就那么很单纯地去爱一个人。但是女性不同,女性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面,在人类历史上。女性是从这个家到那个家,她从小就知道要离开原来的家,要去另外建立一个家。
所以她在对待爱情的时候,她里面比男性要多一些东西。就是这个爱情它是不是能达到一个家的要求。父母在给孩子的惯性上也会这样。很多女孩子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开始是一种情感,出发点触动点是情感,但是落实点还是要有一个家的框架。”
“家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很丰富多变的。在中国这么一个变化的社会里面,它的重要的主题就是城市化,那么就会产生很多的初恋悲剧。从乡村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里面,很相爱的一对农村男女,来到城市之后不一样了。女孩子想在城里安个家,这时候男生到了城市里面,他要奋斗很长时间,才能够把这个家真正建成。貝备这个条件很不容易。”
“我们看欧洲中世纪,贵族是长子继承制,第二个儿子以下都拿不到什么钱。他们都要奋斗到35岁,去当骑士,做个小买卖,然后很努力很努力品后才能购置一份小家产,才能有资格去娶个妻子。所以现在一个农村青年,他跑到城里来,真正要达到建立一个家的要求很难很难。”
恋恋风尘 (1986)
8.6
1986 / 中国台湾 / 剧情 爱情 / 侯孝贤 / 李天禄 辛树芬
“看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你看那一对阿云阿远,到了城里面,那么相爱的一对青年。阿远在城里,后来又去当兵,阿云一直在等他,写了那么多信,退伍前三个月,

收不到信了。最后还是接到一封什么信呢,阿远接到自己弟弟的信说:爸爸不让我给你写信,但是我不得不给你写,阿云已经嫁人了,嫁给谁了呢,嫁给邮递员。
阿云是个很老实的女孩子,阿远当兵了,结果她接触最多的就是邮递员,整天互相写信,最后跟邮递员熟悉起来。
而这个邮递员不管在社会阶层里面他再低,但是他是个城里人。阿远最后被分手,非常痛苦,站在面向大海的悬崖上面哭。

最后阿云带着她的新婚丈夫回故乡,连阿云的爸爸妈妈都不想理她。从乡村的父母来看,你这样做太不好了。但是从女性对生活的期待上,她也有她自己的无奈。”

“初恋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有时候确实不是托付终身的一个家。它是你的一份情,这是一种我们在初恋时会面对一个分别的情况。”
Part 5:从感觉出发到理智结束


“还有就是,初恋为什么会消失。一开始从感觉出发,最后从理智结束。这就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一个青年,他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给人提供理智,社会给人提供不停复杂化的标准。”
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3)
7.9
2013 / 澳大利亚 美国 / 剧情 爱情 / 巴兹·鲁赫曼 /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瑞·穆里根
了不起的盖茨比
8.4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 200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为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得特别好,里面的黛茜你说她不爱盖茨比吗。她年轻的时候跟盖茨比谈恋爰,最后她真正要跟大富翁的儿子汤姆结婚的时候,你看黛茜哭,下午要出嫁,上午在屋子里哭,哭得那么痛苦。为什么呢?
因为出发点的时候,她原来是爱盖茨比的,盖茨比又英俊又聪明,结果他就是缺钱,盖茨比比较穷。所以黛茜后来,从这点一点冷静下来,就不能嫁给他,从理智出发,她嫁给汤姆特别好。她后来就这么出嫁。”
“我们经不起社会的格式化,社会的格式化使人脑子产生了一种逻辑。对生活的解释和定义就会越来越平衡。也就是说人生的加法越做越复杂,同时呢,欲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所以初恋承担不起这一份重担。”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9.1
居伊·德·莫泊桑 / 2018 / 天津人民出版社
“看莫泊桑的小说《幸福》,两个人私奔跑到一个荒岛上,能够相爱终身,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幸福。但如果他们不是跑到意大利的荒岛上,而是跑到罗马去了,面前是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店,然后社会上每天散发着消费的气息。这俩人还能走到一起,还能维持到底吗?那个女的原来是贵族小姐,又高贵又漂亮,城市里会给她的诱惑不得了的。”
“我们社会里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我们好像拒绝很多东西。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追求纯粹的情感,追求高远的情怀,好像说起来都是这样的。去发个言啥的,你在想自己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想说我是这样的人。
但实际上潜在的那些广告,那些无形的视觉,方方面面,它悄悄地移植给你很多很多东西。所以内心里面其实埋了太多的欲望,所以到一定的时候,这些东西都会释放出来。它会化为你的逻辑,所以这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Part 6:在分手中体会自己人生的极限


“在分手中,它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对自己重新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分手中,你可以体会自己的极限。”
“但这也有它的好处,我们一生其实是活得非常朦胧的。什么叫朦胧,就是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最高能做到什么,最低能做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不是对自己很清楚的情况下度过一生的。”
“但是初恋它有时候会推动你去触摸激情,看看能不能达到。你终于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人。“

都柏林人
8.6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 2010 / 上海译文出版社
“像乔伊斯写的《都柏林人》,《都柏林人》这个短篇小说集,里面有15个故事。写从小孩到老人。其中第四篇《伊芙琳》,伊芙琳这个女孩子过的是一种很平淡的小市民生活,后来她爱上了水手弗兰克。弗兰克要带她去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去打开一个新的生活。所以,一下子伊芙琳特别高兴,特别兴奋,要去新的生活,要摆脱原来这些灰蒙蒙的日子。”
“所以我们在恋爰里面经常可以看到,那种初恋显得人好像焕然一新,在这个焕然一新里面。他根本就没有把里面的那些困难,那些压力,那些艰难,根本就没有想过。
所以那种启动很快的初恋往往很不靠谱。没有把这些东西真正地在心理上把它消化一下。”
“伊芙琳后来跟弗兰克约好,第二天早上灰蒙蒙的天,两个人朝着码头跑了。码头上人山人海,弗兰克被人流冲到前面,伊芙琳在后面一点点距离。她要跨过一个栏杆就可以上船了。结果没想到就在栏杆那个地方,她扶着那个铁栅栏,一步也迈不动。”
“这是有高度象征性的,跨过这一步以后,新的世界是完全不知道的。而原来的生活尽管很差,但是是可知的,可预计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可依赖的。所以我们很多人就会在这个关键囗上,宁可过那种在自己心里面落满灰尘的生活,也不去打开有点惊心动魄的,那种新的世界。”
“伊芙琳在那一刻非常绝望,她扶着栏杆看着弗兰克。弗兰克回头看她,说伊芙琳快来快来。结果她看到伊芙琳的眼神里边,没有什么惜别之意,甚至也没有一丝爱恋的神色。但是伊芙琳也明白了,自己做不到这样一种向远方的生活。”
“因为以往的二十来年,已经在内部把她的灵魂给消蚀掉了,所以只有在脑子里的浅浅的一层愿望,使她要私奔。但是真正行动的时候,已经没有力量了,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的状态。我们很多人在谈爱情谈向往,那不过就是谈谈而已。真正要去动是动不了的,真正要去动还是要找现实的,还是要找车子房子。这种情况太多了。”
“知道自己的极限,如果知道的话,内心深处也就很甘心了,就建设一个小生活。这也是一个非常让人感觉有点悲伤有点伤感。但是可能在某个历史阶段,普遍的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状况。”
Part 7:在初恋放下中看到新世界


“还有就是在初恋里面,那种分手,有时候也不见得是坏事。在初恋的放下里面,有时候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有时候是因为看到了新的世界,而放下了初恋。”
印度之行 (1984)
8.0
1984 / 英国 美国 / 冒险 剧情 历史 / 大卫·里恩 / 朱迪·戴维斯 维克多·班纳杰
印度之行
8.8
[英] E. M. 福斯特 / 2016 / 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国作家,福斯特写的《印度之旅》,后来大卫·里恩把它改编成电影,特别好。奎斯特这个英国女孩子,她到印度来看她的未婚夫。这个未婚夫在英国的殂民社会里面,是个特别标准的好青年,忠于职守,看上去,觉得这个人又英俊,是个非常好的结婚对象。
但是到了印度之后,她先去看了那些充满性爰雕塑的神庙,那种原始意象。后来到了山上,进了那种原始的山洞里面,忽然感受到一种震撼,脑子里面的一片清除。原来的那种固有的白人社会建立起来的那套东西,都在那种震撼里面消失掉了,她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回望这个山的时候,看到那么多英国人对印度本土人的歧视,她深深地感到痛苦。所以在回望这个城市的时候,忽然她一下子明白,她那一刻,她发现自己已经不爱自己的未婚夫了。所以正因为有这么一个不爱,最后她跟原来的生活做了一个告别。最后那个印度医生被诬告的时候,她终于能够站出来为他洗清。站在了整个白人社会的对立面。”
“放下初恋的时候,其买有时候是我们对世界的一个重新的打开,对世界的一个重新认识。”
“尤其我们中国现在目前处在一个转型社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以我们今天的角度,我们根本就无法预测五年以后的生活。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的有些初恋,可能是在未来的生活里面,它肯定是会被放弃的。所以总的来说,初恋和分手这么一个关系里面,其实有很多很多复杂的内容。”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压力比较大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在几十年前,我们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人只在一个单一性里生活。所以那个社会里面,我们认定一种情感的轨迹就是从头到尾,白头到老,这样一种观念。”
“然后我们在生活里面不光是情感,其实我们整个的生活也是一元化的,除了种地还是种地。但我们今天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在你这个生活之外,还有别的生活,什么叫远方,什么叫生活到别处。今天我们在地域上是大大拓展了。拓展以后,你的初恋和你的分手,放在新的历史语境里面,它的意义变化了,价值也变化了。”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特别珍惜初恋,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珍惜分手。都是你的延伸点。所以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我觉得不适合把分手作为一个特别悲情的东西。比如说分手就是特别悲情。然后初恋,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面。在某种意义上说,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悲剧,有的初恋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永恒,都不一样,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