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战巡】美国 依阿华级 依阿华号(Iowa)的一生及历史照片(下)
书接上篇~

朝鲜战争
1952年3月,依阿华号战列舰驶往韩国水域。
1952年4月1日,依阿华号的姊妹舰威斯康星号的旗舰职务解除,依阿华成为第七舰队司令罗伯特·布里斯科(Robert P.Briscoe)中将的旗舰。
1952年4月8日,依阿华在元山-新津(Sŏngjin)附近发射了主炮,目标是打击朝鲜军队的补给线。
1952年4月9日,在海军其他舰艇的掩护下,依阿华号再次与朝鲜军队交战,这一次是针对敌方部队的集结地、补给区以及水原丹及其周围地区的可疑炮位。
1952年4月13日,为支持韩国1军团的行动,依阿华炮击敌人阵地,消灭了100余名敌军士兵,摧毁6个炮台,并炸毁一个师总部。
1952年4月14日,依阿华号进入元山港,炮击了敌人仓库、观察哨和铁路编组场,然后离开,重新加入联合国援助科松周围地面部队的舰队。
1952年4月20日,依阿华号炮击了坦川的铁路线,摧毁了四条铁路隧道,这是她在三八线以上的第一次战斗。随后依阿华开往钦东和科松,对朝鲜阵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轰炸。
1952年5月25日,依阿华号与她的姊妹舰密苏里号抵达距离俄罗斯边境约48海里的朝鲜工业中心崇敬附近海域。抵达后,依阿华着手炮击清津的工业和铁路运输中心,之后她便南下前往援助美国X军团。在前往美国阵地的途中,依阿华再次炮击了南金,摧毁了该地区的几条铁路隧道和桥梁。
1952年5月28日,依阿华重新加入支持X军团的美国舰队主体,对元山港的几个岛屿进行了猛烈炮击。
1952年6月9日,依阿华号上的一架直升机救起了一名被击落的飞行员,这名飞行员来自普林斯顿号航母(Princeton CV-37)。当时,普林斯顿号正与第77特遣部队以及其他航母合作,这些航母参与了对朝鲜补给线、部队集结地和基础设施的轰炸行动,同时,这些航母也在执行近距离飞行任务,以支持地面部队对抗朝鲜军队。
整个6月,依阿华都在马扬道、丹川、崇金、楚多-索科霍以及元山港口等地区执行炮击任务,以支持联合国军队和韩国军队的作战。
1952年7月,约书亚·W·库珀(Joshua W. Cooper)上校担任依阿华号的新舰长,他在朝鲜战争的剩余时间里一直负责该舰指挥。
1952年8月20日,依阿华号从汤普森号(Thompson)驱逐舰上接收了9名受伤人员,此前汤普森号在炮击新津的敌方阵地时被中国志愿军炮兵连击中。当时,依阿华正在新津以南26公里处航行,在接收到受伤的驱逐舰船员后,依阿华掩护汤普森号撤退到更安全的水域。
1952年9月23日,联合国驻韩部队总司令马克·克拉克(Mark W. Clark)将军登上依阿华号战列舰。期间克拉克观察到依阿华号在行动中使用主炮第三次炮击元山地区,破坏了敌人一个主要的弹药库。
1952年9月25日,依阿华号向敌人的铁路线以及带有30节车厢的火车开火。
1952年10月,依阿华号加入了“诱饵行动”的部队。他们要把敌军吸引到科霍,并将他们带到战列舰大炮的攻击距离之内。在这次行动中,依阿华号向两栖部队指挥舰麦金利山号(Mount McKinley)提供了防空支援。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依阿华号对元山、松津、科霍、查霍、托伊霍、辛坡、洪南和仁川北部地区的目标进行了43次炮击,并参与了27次轰炸行动。在这些行动中,她的主炮塔和副炮塔向敌方设施发射了16689发炮弹。












第二次退役与重新服役
1953年7月,依阿华的海军军官们登上了前往北欧的海上训练船,不久后参加了北约的一次重要演习“水手行动”。在水手行动中,依阿华号担任第二舰队司令埃德蒙·伍尔德里奇(Edmund T. Wooldridge)中将的旗舰。演习结束后,依阿华在弗吉尼亚州进行了作业。
1954年9月,依阿华成为美国大西洋舰队战舰巡洋舰部队指挥官R.E.里贝(R.E.Libby)少将的旗舰。
1955年1月至4月,依阿华号作为第六舰队司令的旗舰,进行了一次到地中海的长途航行。
1955年6月1日,依阿华号作为海军学员训练舰出发,回国后进入诺福克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全面检查。后来,依阿华号继续进行间歇性的训练巡游和作战演习。
1957年1月4日,依阿华号离开诺福克,随第六舰队在地中海执勤。完成任务后,依阿华的舰员们开始在南美进行训练巡航。
1957年6月13日,依阿华号参加了在弗吉尼亚州汉普顿路附近的国际海军检阅。
1957年9月3日,依阿华号启航前往苏格兰,参加北约的“回击行动”。9月28日,依阿华号返回诺福克。
1957年10月22日,依阿华号前往费城海军造船厂。
1958年2月24日,依阿华号第二次退役,进入费城大西洋后备舰队。
1980年代,作为罗纳德·里根总统和海军部长约翰·雷曼(John F.Lehman)的“600舰船”海军扩充计划的一部分,预备役的依阿华号战列舰被重新启用。在重新启用之前,依阿华号要进行现代化改装。
首先依阿华被拖到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附近的Avondale造船厂,拆掉了她所有的40毫米口径的高炮(20毫米厄利孔已在朝鲜战争时期全部拆除),这些装备对现代的战斗机已经没用了,此外还拆掉了四座127毫米火炮炮塔;然后依阿华号被拖到了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英格尔造船厂,在那里依阿华得到了最先进的武器。
1984年4月28日,依阿华号较计划提前改造完成,改造花费也低于她5亿美元的预算,正式重新投入使用。由在杰拉尔德E.格尼科上校的指挥。
最终改造后新增加的武器装备如下:
4个四管MK141储存箱式发射器,装备16枚RGM-84鱼叉反舰导弹;
8个四管箱型发射器,装备32枚BGM-109战斧导弹;
5具FIM-92毒刺防空导弹发射器(可视需求加装);
4座20毫米CIWS近防系统,用于拦截敌方反舰导弹和敌机;
RQ-2先锋无人机(1986年首次应用),最多可以携带8架,取代了以前用来引导主炮的直升机(直升机非依阿华携带)。
新升级的雷达火控装备如下:
SPS-49对空搜索雷达;
SPS-8高度指示雷达;
SPS-10对海搜索雷达,1985年升级为SPS-67对海搜索雷达;
Mk38主炮火控系统,配备Mk13火控雷达;
Mk37副炮火控系统,配备Mk25火控雷达;
CIWS VPS-2火控雷达;
Mark XII敌我识别系统;
SLQ-32(V)3电子对抗系统;
SLQ-25水妖鱼雷对抗系统;
引导导弹对地攻击的TERCOM系统。
在依阿华号战列舰的改装过程中,为了加快计划的进度,依阿华的引擎和炮塔的许多必要维修工作没有完成,海军强制检查和调查委员会的检查也被跳过。
1984年4月至8月,依阿华在古巴关塔那摩湾和波多黎各作业区接受了进修训练,之后便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新港短暂停留。
1984年8月6日,依阿华号通过巴拿马运河。直至1985年初,依阿华号一直在中美洲西海岸附近活动,同时还开展人员对人员的人道主义行动,地点包括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
1985年4月,依阿华号返回美国,进行一段日常维护。











北约演习
1985年8月,依阿华号战列舰与其他160艘船只一起参加了北约组织的“海洋之旅”演习,旨在测试北约控制海上航道和保持航运自由通行的能力。由于天气恶劣,依阿华和其他船只被迫驶出汹涌的海面,但依阿华利用这段时间练习躲避敌军。
1985年10月,依阿华在演习部队服役期间越过北极圈,参加了波罗的海作战行动,并于10月17日在波罗的海与美国和其他盟军舰艇作战时,分别发射了方阵炮、5英寸(127毫米)炮和16英寸(406毫米)炮。之后,依阿华暂时返回美国。
1986年3月17日,依阿华号接受了她逾期未交的保险检查,这次检查是在海军少将约翰·D·布尔克利(John D. Bulkeley)的监督下进行的。布尔克利发现该船在满功率发动机运转期间无法达到33节(61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并向海军作战司令和雷曼建议立即停止衣阿华的服役。雷曼拒绝了这一建议,而是指示大西洋舰队的领导人确保衣阿华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整改。检查结束后,依阿华号返回中美洲周边海域进行演习训练,同时向友好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1986年7月4日,罗纳德·里根总统和第一夫人南希·里根登上衣阿华,参加在哈德逊河举行的国际海军评估。
1986年8月17日,依阿华号启航前往北大西洋。
1986年9月,依阿华号参加了“北方婚礼”演习,她将海军陆战队运送上岸,并协助武装直升机。9月5日至6日,在演习中依阿华号向苏格兰的愤怒角靶场发射了主炮,以支持一次模拟两栖攻击,在10小时内共发射了19枚16英寸(406毫米)炮弹和32枚5英寸(127毫米)炮弹,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作业。在实弹演习中,依阿华的一小部分海军陆战队被派上岸以监测损伤,并反馈战舰进行炮击修正。演习之后,依阿华访问了英格兰和德国的港口,然后于10月返回美国。
1986年12月,依阿华号战列舰成为海军RQ-2先锋无人机(UAV)的试验台。这种无人机的设计目的是作为战列舰主炮的空中侦察机,从而使主炮可以在不需要飞机或直升机等侦察机的情况下精确打击敌人。先锋无人机通过了测试,并于同月在依阿华进行了首次部署。
1987年1月至9月,依阿华在中美洲及周边海域开展活动,并参加了几次演习。
1987年9月10日,依阿华号驶往地中海,加入第六舰队。这期间她一直留在地中海,直到10月22日,依阿华号脱离第六舰队,前往北海作战。








两伊战争
1987年11月25日,作为“诚挚的意志”行动的一部分,依阿华号战列舰过境苏伊士运河,启航前往波斯湾。
两伊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198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106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198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和英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了更大的危险。
波斯湾当时是战争的战场之一。伊朗试图切断从美国和欧洲经由科威特领土运往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的武器运输,由此这些国家的船只经常遭到伊朗军队的袭击。这一阶段的战争后来被称为两伊战争的“油轮战争”阶段。
依阿华和其他在海湾活动的船只被指派护送科威特油轮从科威特港口到公海。由于美国法律禁止军舰护送悬挂外国国旗的民用船只,依阿华护送科威特的天然气和油轮从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重新标记为美国商船,并指定了美国的名字。
1988年2月20日,依阿华号从波斯湾出发,经苏伊士运河,启航前往美国。
1988年3月10日,依阿华号抵达诺福克进行日常维护。
1988年4月,依阿华号参加了一年一度的舰队周庆祝活动,然后返回诺福克进行检修。
1988年5月26日,弗雷德·穆萨利(Fred Moosally)接替拉里·西奎斯特(Larry Seaquist)成为依阿华号的舰长。
1988年8月25日,在检修结束后,穆萨利在切萨皮克湾带领依阿华号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试航检查。试航过程中,穆萨利在浅水中遇到操纵船只的困难,险些与“莫涅斯特”号护卫舰、“法拉古特”号驱逐舰和“南卡罗来纳”号巡洋舰相撞。为避免碰撞,依阿华号不得不在海湾主航道外的软泥中搁浅。幸运的是,一个小时后,依阿华得以在没有损坏的情况下自救并返回港口。
整个8月和9月,依阿华号都在进行海上试验,然后在10月开始在佛罗里达州和波多黎各附近水域进行进修训练,期间该船通过了推进计划操作评估。
1989年1月20日,在别克斯岛附近进行的一次未经授权的炮击试验中,依阿华号发射了一枚16英寸(406毫米)的炮弹,炮弹飞行距离达到了23.4海里(43.3公里),创下了有史以来射程最长的16英寸(406毫米)炮弹的记录。该记录也是目前世界上运动中的战列舰对目标的最远有效射击记录。
1989年2月,这艘战舰启航前往新奥尔良进行港口访问,然后启程前往诺福克。
1989年4月10日,第二舰队司令造访了依阿华号战列舰。

炮塔爆炸事故
1989年4月13日,依阿华号启航参加舰队演习。
1989年4月19日9时55分,在一次炮兵演习中,依阿华的2号主炮塔发生了严重的炸膛事故。
依阿华的二号炮塔中水兵们正像往常一样用推杆将炮弹和发射药送进炮膛,但此时炮塔内部发生了剧烈爆炸,火光浓烟弥瞬间漫整个海面。爆炸产生了接近1500摄氏度的高温和近280个大气压的压强,瞬间将炮塔内部的水兵全部炸死,还产生了大量含有氰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浓烟,随后第一次爆炸的高温引燃了存放在炮塔底部的发射药,引发了二次爆炸,9分钟后,在密闭环境内的高温高压气体引发了第三次爆炸。这次爆炸共导致47名水兵阵亡,成为了当时美国海军最严重的炮塔炸膛事故。
事故发生后,美国海军立刻成立该事件的调查委员会,并在三个月之后出示了第一份调查报告,报告称引发这次爆炸事故的元凶是当时在二号炮塔的克莱顿·哈特维格中士(他也在这次事故中丧生),他因与同性伴侣感情破裂的问题而产生了报复心理,随后带着自制炸弹在二号炮塔引爆导致了这次事故。
这个调查结果显然是极其荒谬的,民众和阵亡士兵家属对此结果表示强烈不满,人们开始组织进行示威和游行。在这期间,人们普遍相信是由于静电或者是粉末脱落引发了此次爆炸,但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
1991年10月,在越来越多的批评声中,国会迫使海军重新开始调查该事件,但海军还是以应付的态度来敷衍。最后国会实在忍无可忍,自己成立了调查组进行调查,但大部分来自依阿华的原始爆炸碎片已经被海军清理干净(明显是为了销毁证据),不过调查组还是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经过对当时二号炮塔退出的炮弹上的残留火药进行分析后,调查组发现当时舰炮在发射时并没有按照章程使用更先进的D-845型无焰发射药,而是使用了二战时期的老式D-846型发射药。调查组随后在实验室中对D-846型发射药进行安全测试,在经过50个小时的电脑模拟实验后,发现D-846发射药在被塞入炮膛后相互挤压,最大的承受压力为19兆帕,一旦压力接近这个临界点时,如果出现违规操作就容易引爆膛内所有的发射药。调查组随后进行了实际测试,在进行了18次碰撞跌落实验后,发射药包爆炸并炸毁了测试仪器,验证了当外部压力达到1.27万牛时,D-846发射药会产生自燃,而此时将发射药推进炮塔的推杆如果速度达到4.3米/秒时,发射药会有16.6%的概率引发自燃爆炸。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这一发现导致海军在这一事件上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当时的海军作战部长弗兰克·凯尔索上将公开向哈特维格的亲属道歉,结论是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故意杀害其他水手的动机,后来因此事海军改变了战列舰的火药处理程序,并对发射药包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在自动装填杆上增加了表明装填速度的颜色代码,让装填手能够识别相关动作,减少误操作发生意外的可能。
但这一炸膛事件仍然是全世界海军在和平时期行动中最严重的炸膛事故之一。这一事故也导致依阿华号没能参与1990年8月爆发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最终退役
随着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解体,美国的最大威胁已经解除,国防预算大幅削减,此时保留战列舰被认为是不划算的。也或许是因为炮塔爆炸事故的原因,总之在短暂服役19年后,1990年10月26日,依阿华号战列舰最后一次退役。
1996年,美国《国防授权法》第1011条要求美国海军将1995年被海军除籍的两艘衣阿华级战列舰恢复海军舰艇注册;这些战列舰将在美国海军预备舰队(或“后备舰队”)中维修。海军将确保恢复的两艘战列舰都处于良好状态,并能重新启用,用于海军陆战队的两栖作战。由于依阿华号因炸膛事故炮塔受损,海军选择其姐妹舰新泽西号加入后备舰队。因此,新泽西号和威斯康星号被恢复到海军舰艇注册处,并重新列入预备舰队。
1999年,《斯特罗姆·瑟蒙德国防授权法》要求美国海军部长将依阿华列入海军舰艇登记册。该法案还要求海军部长根据《美国法典》第10编第7306节的规定,从海军船只登记册上注销新泽西,并将战列舰移交给非营利实体。法案还要求受让人将战舰安置在新泽西州。海军在1999年1月做出了改变,允许新泽西作为一艘博物馆舰在她同名的州开放。
1998年9月24日至2001年3月8日,依阿华号战列舰启程前往加利福尼亚州的过程中。先是停泊在费城海军造船厂,后来停泊在罗德岛纽波特的纽波特海军站。
2001年4月21日,依阿华号抵达旧金山附近的绥孙湾,并加入了预备舰队,在那里她一直处于预备状态。
2006年3月,依阿华号从海军船只登记册上再次被除籍。她一直留在绥新湾锚地直到2011年。
2006年3月17日,海军部长提及了依阿华和威斯康星,为两艘被捐赠用作博物馆军舰扫清了道路,但美国国会还惦记着战列舰提供水面炮火支援的作用。作为讨论结果,国会通过了第109-163号《2006年国防授权法》,要求战列舰在再次被需要时能保持战备状态。国会下令采取措施,确保在需要时,依阿华可以重返现役。这些措施与1996年《国防授权法》中规定的衣阿华在“后备舰队”期间维持现状的三个条件非常相似。
2007年3月,位于前马岛海军造船厂所在地瓦莱霍太平洋广场的历史船舶纪念馆和斯托克顿集团提交了将该船作为博物馆的提案,试图将该船安置在旧金山的瓦莱霍太平洋广场。
2007年10月,海军通知瓦莱霍集团,如果他们融资到位并且斯托克顿集团和旧金山集团分别退出或未能在2009年4月25日提交最终申请,那么瓦莱霍集团将是唯一可行的收购依阿华的候选人,他们的申请将得到进一步审查。
2009年4月25日,美国依阿华州参议院通过决议,支持依阿华号战列舰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雷岛作为博物馆船。(话说依阿华号战列舰为什么不安置在依阿华州?当然是因为依阿华州属于内陆,没法停泊战舰)
2010年4月12日,依阿华州州长签署了SJR2007号法案,它正式成立了一个由10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为将来接纳依阿华号战列舰的组织筹集了大约500万美元。在依阿华州参议院最初版本SR19中,支持瓦莱霍集团的声明实际上可以用于任何接收战舰的组织。
2010年5月13日,海军宣布将重新开始招标程序,理由是瓦莱霍集团缺乏进展。
2010年5月24日,联邦公报正式将依阿华号的招标程序重新开放给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城市或非盈利组织。
2010年5月26日,美国海军收到了太平洋战舰中心的意向书,该意向书申请将依阿华号战舰维持为博物馆舰。
2010年9月2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支持太平洋战舰中心将依阿华号战列舰带到洛杉矶的提议。
2010年10月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港口委员会暂时欢迎依阿华号战列舰作为洛杉矶的博物馆船。
2010年11月4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港的87号码头成为依阿华号战列舰作为博物馆船的推荐地点。
2010年11月18日,洛杉矶港港务局一致通过决议,支持87号泊位成为美国依阿华号的未来基地,为太平洋战舰中心向海军递交完整的申请扫清了道路。
2010年11月21日,太平洋战舰中心向美国海军提交了获得依阿华号战列舰的初步申请。
2011年5月31日,太平洋战舰中心向美国海军提交了获得依阿华号战列舰的最终申请。
2011年9月6日,美国海军将依阿华号战列舰正式授予太平洋战舰中心。太平洋战舰中心决定将依阿华号安置在洛杉矶港。
2011年10月28日,依阿华号战列舰在拖拽下抵达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里士满港。她要先在这里暂时进行修复和改造,以扩大可供游览区域,在此期间也作为博物馆开放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拖到洛杉矶港,并永久停泊在那里。
2011年12月10日,依阿华号战列舰在美国加州里士满港作为博物馆向游客开放。在里士满港举行的战列舰博览会展出了包括16英寸炮弹、战列舰短片以及其他展品。
2012年5月26日,依阿华号在拖船的拖拽下开始了前往洛杉矶港的旅程。
2012年6月9日,依阿华号战列舰在南加州海岸抛锚。人们对她的船体进行擦洗,在清除任何入侵物种或污染物后,沿着世界邮轮中心正南方的主航道,依阿华在圣佩德罗87号泊位永久性抛锚。
2012年7月7日,在太平洋战舰中心的管理下,博物馆对正式对公众开放。




依阿华号的柚木甲板承载过三位美国总统以及无数国内外政要。虽然她的名气相较于密苏里号可能差了一点点,但作为世界海洋中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船只之一,依阿华号获得过的引以为豪的成就仍令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惊叹不已。
资料参考与照片来源:https://ww2db.com/;舰R百科;美国国家档案馆。UP实在水平有限,文中难免会有很多错误,还恳请各位大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