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法和历史哲学)3
三、道德
黑格尔把道德称为主观意志的法,抽象法是客观意志的法,那么道德的道德意识是主观意志的法。主观意志的法,就返回到了动机。效果,在法律当中它已经承担了,我造成了损害,我为此承担了责任。在主观上面,就回到了它的动机。黑格尔反对康德那种形式主义,只强调动机而不顾效果。黑格尔认为,凡是道德动机,都要考虑效果,但是康德有一点说得对,即使考虑效果,那也是从动机出发的。所以我们要看他是不是故意。道德的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故意。我们在法律上也强调这个,这个人有没有作案动机,他是不是故意做这件事的。在很多不能上升到法律的事情上,一个人做了坏事,可能造成的损害很小,但是在道德上是要不得的,那么我们就要看这个人的动机,他是不是故意的,只要是他是故意的,那他就要负道德责任。他是有意这样做的,而不是在梦游,在昏睡的时候无意识的做出这件事,那他就要负道德责任,这就是故意。
第二个环节,就是意图。意图是和故意有不同之处的,意图当然也是故意,但是意图是要考虑他的效果的。故意有时候是可以不考虑效果的,我愿意这样,我就是想要这样,他就是顽皮,就是好玩,他也要负道德责任。但是我们问这种人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可能回答不上来,因为他没有想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有意图的。意图是考虑到后果,他想要达成某种目的。这是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是道德特别关心的,但是法律不太关心这个。只要这个事情是你故意做的,那你就得承担法律责任。至于你本来的意图是想干什么,法律不太管,你可以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造成了坏的结果。法律上不太管这个,它只考虑这件事是不是你故意的。至于意图,是道德上考虑的事情。法律和道德是有它们的分工的,我们经常说,他要负法律责任,那么道德责任要由他自己去想,自己内心受到谴责。这个是要分开的。
那么更高的意图就是良心。凭良心做事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是好事,但是也不尽然。你凭良心有时候也做坏事,而且往往做出来的坏事更大。极左分子是这样的,恐怖主义分子也是这样的,他们凭良心做出来的坏事往往比那些不凭良心做出来的坏事更加骇人听闻。所以良心是不是真的那么良,既要考虑动机,也要体现在效果上。在这方面,黑格尔认为康德所谓的“为义务而义务”是不存在的,没有什么为义务而义务,凡是一件道德的事,都是既考虑动机也考虑效果。当然做事要凭良心,但是良心的毛病就是标榜自己完全没有利害的考虑。它考虑效果,也是从良心的主观意愿的效果来考虑,我做好事要有好的结果,但是我做这件好事,我自己是没有利害考虑的,我不自私。黑格尔认为,这种唯动机论的良心,它最容易堕入伪善。不管是文革时期的那种凭良心干坏事,还是极端恐怖分子做的那些事,其实都是伪善。就是形式的良心可以作为恶的出发点。
黑格尔由此就展开了对伪善的批判。伪善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我本来就有坏的意图,但是我把自己说成是有良心的,其实本来是没有从良心出发的。这是一个层面上的伪善。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伪善,就是他确实是凭良心,他们的主观意图确实是好的,想要实现一个理想的目标。你一看他们,就会觉得他们是好人,天真纯洁,但是呢,不择手段。而历史它往往不是根据你的主观意图是好是坏,而是根据你采取的手段、对社会的实际影响,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只要我的目的是好的,那么我的灵魂并不受到谴责,黑格尔说,这是典型的伪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那个目的实际上是你脑海里的,手段才是现实的,是要对他人发生作用的,是要对历史产生影响的。但是黑格尔对伪善的谴责并没有走向极端,他还是把握分寸的,就是人其实都是伪善的,都是有意识的自欺,人性本恶。人性本恶有一个好处,就是说当你意识到人性本恶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谦虚,你就不会把自己的道德评价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意图之上,比如我的灵魂啊,我的意图啊,我的良心啊。你的出发点是坏的,你不要以为你从良心出发你就是好的。当你自以为从良心出发的时候,你就已经是伪善了,你要认了这一点,那么就能够使你关注它的客观效果。你把自己的良心好不好先放到一边,你想一想自己做了什么事情, 你想一想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道德意识有这样一种作用,一旦你意识到主观伪善不可避免的时候,你可以从你的主观转向客观,你就可以建立一个客观自由的体制。那就是伦理。
黑格尔对伪善的批判,并不是说他就认为我们可以把伪善都克服掉,他认为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人性本恶嘛。但是另一方面他认为,这种恶劣的人性恰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这一点马克思是非常欣赏的,马克思认为说人性本恶比人性本善更深刻。人性本来是恶的,但是这个恶促成了善。善和恶之间恰好是一种辩证关系。如果大家都没有坏的动机,那历史就会停在原点,人们就会住在伊利园里。但是正因为人类有恶劣的倾向,所以人们就发展了历史和文明,并且建立起了伦理。伦理就是主管的法和客观的法的统一。抽象法是客观的,道德是主观的,那么伦理就是主客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