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倾听,表达,让我们学习一种生命的语言

2023-06-30 13:55 作者:快服三人行  | 我要投稿

1、语言暴力 

“就你这个成绩绝对考不上大学!”

“这么胖还整天就知道吃!”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了,你再看看你,一事无成!”

“就你这个条件,找对象还挑三拣四,难怪单身!”

“读书读这么多,还不是个打工命!”

“我当初真是瞎了眼才看上你!”

“什么都做不好,卷铺盖走人吧!”

……

曾经,人们仅仅把对他人身体造成故意伤害的行为称为暴力的行为,而针对精神方面的暴力一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贬低、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评价等,一句有意或无心的恶语,都是语言暴力,都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心灵。

近年来,“PUA”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无论是在感情中还是在职场上,这种不易察觉的语言“软暴力”,已成为损害我们精神健康的元凶之一。

我们可能没意识到,我们不仅是语言暴力的受害者,也会在无意中成为语言暴力的加害者

《非暴力沟通》一书向我们讲述了在随处可见的日常对话中,我们会无意中说出“暴力的”语言,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属于生命的语言是什么样的。


 

2、谨慎评价

小李被领导委派了一项任务,但他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完成。

请思考一下,该怎么描述在这个场景中的小李。

“小李是个糟糕的员工。”

“小李的工作能力不足。”

如果你的描述是这样的,那么恭喜你,陷入了事实与评价的混淆不清中。

如果你是小李的领导,带着上述观点与小李交流,那么你们的交流必然不会顺利,因为你已经对小李有了先入为主的评价。

“小李未能按时完成任务。”

这是对上述场景中的小李最准确的观察,不带有评论,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只有客观地观察到小李发生了什么事,领导才能在与小李的沟通中充分了解他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原因。

因此,当我们在对话中夹杂着自己的主观评价时,他人往往会认为我们在批评他们,从而产生抗拒心理,阻碍有效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它提倡我们在描述观察时,清楚地说出特定的时间和情境。

例如,“伊丽莎白·特拉斯是历史上任期最短的英国首相”,而非“伊丽莎白·特拉斯是最糟糕的英国首相”。


 

3、表达感受

马歇尔在实践非暴力沟通时经常遇到如下情况: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在询问他当时的感受后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我提醒他,虽然他用“觉得”这个词,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

我请他再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地说:“我没什么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说他真的没有感受,他只是习惯性的压抑以至于无法感受的到了。

《非暴力沟通》

从小到大,家长、老师、领导都会教育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于是,我们逐渐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样说话和做事。

我开始与我的感受渐行渐远,只能在深夜里独自“Emo”。

但是,在沟通中,如果我们从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只关心他人的感受,会阻碍我与他人建立起互通的桥梁。

允许自己表达感受、袒露脆弱,有助于化解冲突。

在表达我们的感受时,不要忘了谨慎在感受中表达自己对他人或某物的评价。


例如:“我感觉你不爱我了。”

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实际上是在评价他人。

“你主动联系我的次数在逐月减少,我感到很伤心。”

这才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对方就不容易觉得自己遭受了误解,而大概率会解释我观察到的事实是出于什么原因。


 

4、说出需要

童年时期,我们总会向家长表达我们想要什么吃的、玩的。不管家长最终会不会屈服于我们的撒泼打滚,我们总是乐此不疲。

但是,等到我们长大了,我们还会肆无忌惮地向他人索求我们所需的东西吗?

雨果曾写道:“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

长大后,我们懂得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我们越来越耻于开口向他人寻求必要的帮助。

但是,不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不会向他人表达自己的需要,我们就无法解决由他人激起感受问题。

他人的言行举止或许会激发我们的感受,但绝非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

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只有我们适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别人才会知道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需要哪些帮助。

例如:“我们公司官网上有漏字错字,这让我非常生气。”

这是一句表达感受的话,比起“这公司的官网做得一塌糊涂”的表达是一种进步。但它依然没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的需要。

“看到我们公司的官网上有漏字错字,我感到非常生气,因为我希望公司的官网能为公司呈现出专业的形象。”

一旦大胆说出了需要,就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5、请求而非要求

既然我们能向对方大胆表达需要了,那么我们就会希望对方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

但是,这个阶段如果不小心,就会让他人觉得我在强制要求他满足我们的需要。

比如,当我们想让别人打开窗户,我们可以说:“可不可以帮我打开窗户?”而不是:“打开窗户。”

除了委婉地表达自己地请求外,我们要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尽力避免模糊、抽象或模棱两可的语言,说明白我们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

马歇尔在书中提供了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个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说:“我希望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

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她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

于是,大家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少花一些时间工作”和“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说出来才知道,这两件请求之间隔着多么遥远的距离。

《非暴力沟通》


 

6、生命的语言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非暴力沟通不仅是对于自身沟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一项引导他人正确表达的技能。

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自身要注意客观观察、勇于表达感受和需要、提出请求,也要引导他人在描述事实时不带有主观评价、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需要、最后倾听他人的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在对话的双方间建立起生命交流的桥梁,通过同理心理解矛盾、化解矛盾。

非暴力沟通是让沟通双方彼此敞开内在生命,用积极、真诚的力量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与敌视


倾听,表达,让我们学习一种生命的语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