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骗流量也不是忽悠人!绝对正经地介绍传奇坦克T-34的前世今生


在2020年的6月24日,俄罗斯顶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压力举办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的红场阅兵仪式。与以往的阅兵仪式相同,这一次阅兵仪式带领地面装备前进的仍旧是T-34中型坦克。31辆T-34/85式中型坦克排成整齐的方阵驶过莫斯科的红场。
T-34中型坦克诞生于苏联卫国战争的枪炮声之中,它凭借自身生产、维护简便的特点,迅速在苏联装甲家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举成为了红军的主战兵器。77年前,苏联红军的战士们正是驾驶着T-34坦克从库尔斯克的原野直杀向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时至今日,仍然有相当数量的T-34坦克服役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位愈战愈勇的“老兵”呢?我们还要把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20年代。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正式成立。在众多帝国主义包围之下刚刚诞生不久的红色政权迫切的需要大量装备战斗车辆来保护自己。1924年5月,GKB OAT设计局在莫斯科成立。它的任务就是研制纯履带式战斗车辆并协助工厂建立起生产线,使图纸成为实际的产品。然而,由于缺乏很多必要的工具、设备和技术人才,GKB OAT早期几乎是一事无成。尽管如此,但GKB OAT仍然尝试与本国的几家工业实力比较坚实的机械制造厂合作。这其中就包括哈尔科夫机车厂。
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在1923年设计并制造了“共产主义”履带式拖拉机。因为有生产履带式拖拉机的经验,因此GKB OAT设计局认为他们具备研制坦克和打造坦克生产线的良好基础。

时间来到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挥兵入侵波兰,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幕。
还在恪守一战时老旧战术的各国没有料到海茵茨•古德里安已经打响了一种新战术:闪电战。而德军的闪电战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战果,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机动性好的坦克。

德军在欧洲摧枯拉朽的攻势让苏联国防部倍感压力。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比BT-7轻型坦克更加优秀的坦克来应对有可能爆发的战争。
此时的哈尔科夫机车厂在GKB OAT设计局的帮助下成立了哈尔科夫设计局。该部门的领导人正是赫赫有名的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他被后人誉为“T-34之父”。

根据苏联军方的要求,新型坦克首先要注重的就是装甲的防护能力。科什金借鉴了A-20式坦克的坡形装甲理念,新型坦克的正面装甲有32度的倾斜,侧边也有49度的倾斜。正面装甲有45毫米厚。炮塔为铸造式,长六边形。车体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新型坦克从正面来看几乎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坡形装甲的好处在于根据三角原理,一枚水平射击来的炮弹击中装甲后,需要击穿的装甲厚度相当于三角形的斜边。因此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倾斜的前装甲厚度相当于90毫米的直面装甲。这就使得T-34坦克在不增加车体重量的前提下防护能力大大的提升了。

为了使新型坦克的机动能力不逊色于德国坦克,科什金一行人在油箱、底盘的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新型坦克的内置油箱容量达到460升,车体后部可以外挂2~6个39升的后备油箱,最大行程可以达到540千米。
另外,这款新型坦克的履带有足足50厘米宽。可以确保它不管在泥泞的沼泽还是冰天雪地中都能通行无阻,自由驰骋。甚至后来在1944年冬天,德军都将T-34称为“雪地之王”。
1940年一月份,新款坦克的原型样车下线。为了能够获得量产的资格,科什金亲自率领机械师们在零下40度的严寒天气把两辆样品车从哈尔科夫开到了莫斯科。沿途没有出现任何大的机械故障。新型坦克的灵活性给斯大林和在场的所有苏联领导高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新型坦克终于被获准量产,并被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但遗憾的是,作为T-34坦克的设计者,科什金因为在冰天雪地环境中驾驶时感染的肺炎而去世了。为了纪念他的功勋,苏联后来还专门发行了一枚邮票,这枚邮票将科什金的头像和他的T-34坦克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1942年,斯大林为科什金追授了【红星勋章】


T-34中型坦克,战斗全重32吨,装甲厚度18~65毫米。火炮的口径最初为76.2毫米,后来改为85毫米。备弹77发。辅助武器为一挺火焰喷射器,后改为两挺7.62毫米机枪。
公路最大时速能达到55公里/小时,最大的行程能够达到540公里。能够翻越0.75米高的障碍和跨越2.49米宽的壕沟。以及能爬上30度的陡坡。

1941年,纳粹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苏联人民开始了艰苦而血腥的卫国战争。在战役伊始,苏联老旧的T-26和BT-7坦克在德国三号、四号坦克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德军的装甲师一路长驱直入杀向莫斯科。
情况万分危急,为了保住战争实力,苏军统帅部决定立刻将大批军事工业企业转移到安全的地区。哈尔科夫机车厂被转移到了下塔吉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在那里,他们利用【乌拉尔汽车制造厂】的厂房继续打造大量的T-34坦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面对德军的三号、四号坦克,新型坦克T-34很快就占尽了上风。
新型坦克的出现让德军大惊失色,他们将此称为“T-34危机”。
德军为了对抗T-34危机,在短时间内就设计出新型坦克“虎式1型”和“黑豹”。黑豹坦克装备有80毫米的倾斜式前装甲,它的KwK42型75毫米火炮足以彻底粉碎T-34的前装甲。
1943年7月12日,希特勒发动了“城堡行动”。在库尔斯克,普罗霍洛夫卡的草原上,苏德双方的坦克几乎是同时发动了进攻。
德国的“黑豹”和“虎式1型”在1500外就开火了,不断有T-34坦克被击毁。不得已,苏联士兵只能不顾巨大的损失,全速使用T-34坦克冲撞德军的坦克。最终,苏联以高出德军十几倍的伤亡代价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全面胜利,从此彻底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在1940年至1946年间,T-34各型号总生产量达到了58549辆。根据统计,T-34坦克在1941年的产量是3014辆,而到了1942年就增加到了12553辆。在1943年更是达到了45229辆!
T-34坦克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战争中也继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还参加过1950年的【朝鲜战争】;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1965年的【越南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等等。几乎哪里有战争,哪里就会有它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