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明代的小说评点和李贽对水浒的批评
一、所谓“评点”
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主要是对白话小说的理论批评,它自明代中叶开始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当时小说理论批评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作品的评点、为作品写序或跋、笔记杂著中的一些片段记载和评述。
“评点”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使读者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意图。评点的方式灵活多样,有眉批、行间夹批,有插入行文中间评述,有回前总评也有回后总评,甚至全书总评。评点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
二、李贽对《水浒》的评点
李贽是明代最重要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家。他的小说批评观点集中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他首先开始评点白话小说,把小说批评和社会批评结合起来,把《水浒传》《西厢记》等称为“天下之至文”(《童心说》)
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主要借批评《水浒》来进行社会政治批评,抨击朝廷腐朽黑暗,痛骂贪官污吏,揭露假道学的虚伪性,赞扬“率性而为”的言行。
三、其他人的小说理论批评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篇《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评论,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通俗长篇小说的专论。
最早评论《金瓶梅》的是署名欣欣子的《金瓶梅词话序》,开篇就说“寄意于时俗”,道出了这部小说的特点。
还有余劭鱼《题全像列国志传引》、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和《惊世通言叙》、凌濛初《拍案惊奇序》和《二刻拍案惊奇小引》、睡乡居士《二刻拍案惊奇序》等。
四、明代从嘉靖、万历开始,在具有启蒙色彩文艺新思潮和李贽等人的影响下,小说理论批评形成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涉及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小说应当与正统诗文有同样的地位,认为小说是“六经国史之辅”,有益于“世道人心”。
注意到了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艺术魅力,表现了对小说审美特征的比较深刻的认识。
探讨了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
①张尚德、余邵鱼:认为历史小说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要按照历史著作“实录”原则来创作
②可观道人、陈继儒:历史小说创作只要基本不违背正史即可,可以适当有一些虚构的内容。
③熊大木、袁于令:强调小说必须有虚构,不仅可以写与正史记载完全不同的内容,而且与史书不同正是小说的特点。
明代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批评明确地提出了“幻中有真”的思想,作家的幻想愈充分,寄寓的意义愈深刻,所反映的生活真理也就更普遍、更确切。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完全可以比现实主义作品有更高的真实性,有更深广的现实意义。
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在艺术分析上运用古代诗文书画的传统美学观点,探讨了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理论:
①它认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主要成就,是在于它具有“传神”写照、“咄咄逼真”的特点,达到了化工境界。
②指出了《水浒传》人物塑造之所以能做到个性鲜明,正是因为作者擅长于确切地描写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做到“同而不同处有辨”。
③最后,容本评点认为《水浒》人物塑造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生活有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广泛的接触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