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抛砖引玉:劳动崇拜与“服务”

2022-11-07 11:48 作者:廿v廿b  | 我要投稿

叠盾

本人所有观点均来自个人思考,概念都是自己随便做的,与其他人提出的其他概念并不矛盾,只是在我这里姑且用这个词。 本文的引号用于区分一些词汇的日常使用与语境含义,也有的是单纯为了方便解决“长难句的断句”,使之更容易阅读。 观念非常浅薄,欢迎辩驳。 劳动崇拜是什么

是我自己随便做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方便简述当下思潮的来龙去脉而创立的。 劳动崇拜的定义可以参考以下论述: 劳动崇拜,是人对于物品中,尤其是商品中蕴含的劳动要素的额外赋值。 是经济学基本假设“理性人判断”中不应当出现、却在现实生活中举目可见的市场行为。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早在大工业生产之前,劳动崇拜就与自然崇拜分庭抗礼,大工业生产之后,劳动崇拜与工业产品占比迅速上升的矛盾则日益突出。 与劳动崇拜相对是工业崇拜,表现为对工业要素参与的产品,即使其效用远低于非工业制品也更加青睐。这个现象在我国刚接触工业产品时表现更为明显一些。 不论是哪种崇拜,都已经形成其文化,深入到价值判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双向的作用。因此本文不加褒贬,我也没那资格。 劳动崇拜与“服务”

劳动崇拜会改变人对物品价值的界定,在思想上,把“劳动”从“售出者的成本”转变为“购买者的所得”。例如,相比花了4小时挑一份毛巾a作为礼物,花1小时手工织一份跟毛巾a一模一样的毛巾b就更让人感到温暖与“诚意”,即使前者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远大于后者。 在这个案例中,a与b在使用价值上是等价的,a的价值(劳动时间)也高于后者,然而市场的反馈却恰恰相反。

这是因为,这种赠与行为本身是一种“服务”。应当采取“服务”的价值判断逻辑。

而与其他常规商品不同,“服务”这种新商品是对人的劳动的最直接的体现,商品的购买者购买的就是劳动本身,而被赋予劳动的则是购买者的身体或者心灵。

正因如此,“服务”的价值就在于“人被他人所服侍”过程中“劳动的直接作用”。

“服务”是如此广泛的渗透在一切可购买或者可转移的事物之中。可以说,“服务”,就是劳动崇拜下对纯劳动的提取与追认。 劳动崇拜的结合与分离

这种劳动崇拜与崇尚天然的自然崇拜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反对添加剂的主要价值基础。这种崇拜的结果是,让他人手工做出来的产品会更有“被服务”的感受,而机器生产的则不具有、是一种“以工业充手工式的以次充好”、甚至让人感到被欺诈。 而劳动崇拜与工业崇拜的结合,则往往体现在“各类消费主义的叠buff过程”。但是这两种崇拜的重叠受众太小,以至于没有什么“看上去正常的例子”。只有各种千年酒窖、小罐茶啥的多少沾一点。 而劳动崇拜也可以从物品中剥离出来,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甚至这种剥离出来的属性会超过其原本依附的实在物质。 比如在路边摊吃现烤的烧烤,会比“把工厂生产好的料理包直接放进微波炉加热,得出来的同样品质的烧烤”要更具有风味,这种价值上的认同才是人们去街边烧烤摊的主要缘由,而不是单纯的想吃顿肉。那种露天环境下的独特体验,完全可以用劳动崇拜来说明。 这与“人类大脑对于事物认知受到外界影响”的机制有关,而不是忠诚的接受自己感觉器官的反馈。比如很多事物并不甜,很多黄色其实是绿紫色,但是经过“教育”,大脑会把难以处理的信号归类到已知的内容之中。这是个唯物的过程,且已经被医学研究证明。 后边的过程涉及到太多“情感与价值还有劳动之间如何量化”的问题,我还不是很能清晰地讲出来。以后懂得多了再写下一篇。 劳动崇拜的个体生活影响

劳动崇拜提供给人一种额外的精神享受,但是在购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相应的“鉴赏能力”。 因此,对于基础生活物品以上的事物,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金钱花费,产生不必要的“无物可买”的焦虑。 一定程度上,这种消费反作用于市场,也引导出了更多的、被剥离的劳动崇拜。空无一物的劳动崇拜最后会演变成精神的无端空虚与孤独感,(比如进入不了某些鞋圈、手机圈),或许是精神内耗的一大来源。 结语

在大工业生产的时代背景下,手工劳动逐渐让出市场、只以小范围散户经营存在。诸多“手工时代的美好体验”就此消失。现阶段的劳动崇拜反弹更像是汽车转弯过程中的不舒适体验。它很难说是“选择了劳动崇拜之后必须承担的代价”。

这种从他人的劳动享乐的思想似乎很难说是什么积极的想法,然而,劳动崇拜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的本质,是“没有无媒介的情感作用”最好的注脚,是“千万年来人类社群普遍从事生产而诞生的”朴素道德。 总而言之,我的结论是:我不是很有资格指摘它。也不知道他接下来要去往何处。毕竟相比于一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未来社会,一个“具有崭新到现代人无法接受的社会价值观的”未来社会更加难以想象--这恐怕也是目前一切未来蓝图的瓶颈。 完

抛砖引玉:劳动崇拜与“服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