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步兵战车的火力体系配置?(转自知乎)

(已经同意转载)

啊,火力配置啊?
首先你得明确你的基本战略目标吧?
是打算像东正男儿那样追求不服就干捅穿完事呢?还是像北约废物那样欲拒还迎弹性防御呢?



基本战略目标确定后,进攻方步战和防守方步战的主要打击目标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
进攻方步战需要面对大量的、无穷无尽、临时的、永备的、半永备的、各种材料、各种高度、各种建造方法的防御工事,除此之外还得面对防守方从我方前期火力准备和坦克手指缝中漏掉的装甲车辆;
防守方步战的主要目标就单纯多了,大量的、前赴后继的、浩如烟海的轻重装甲车辆,基本不需要面对工事类目标;
无论哪一类步战,进入城镇区域后都需要面对四面八方神出鬼没的破甲弹头以及IED,这时武器的威力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需求,而是变成了对防护以及感知能力的无尽需求,最好是每个车组乘员都有一个独立的观察-火力通道,以求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火力尽可能覆盖整个上半球(多炮塔神教复活的前奏?哈哈哈)。
还有就是主要打击目标的重要性排序、机械化步兵班的编成、步战和班组之间的关系等因素。
然后来捋一捋步战上通常配备的武器以及它们的主要目标:
中/小口径机枪:
主要是扫无防护目标,现在重型防弹衣/插板普及了,7.62×51 NATO[1]都有点扫不动人了(所以说用5.8当并列机枪的都不知道在想什么[2]),更别说有效击穿击毁带装甲的车辆或者厚实一点的掩体,也不知道会不会往8.6之类的更大口径演变,8.6打钢芯甚至脱穿才开始算有点威胁了[3](应该能有6~7KJ的枪口动能,1公里外应该可以穿个8~10毫米的RHA)。多作为主炮的并列机枪,或者出现在遥控武器站上。




大口径机枪:
无论是北约的12.7mm还是华约的14.5mm,使用钢芯穿甲弹都可以有效击穿除钢筋混凝土承力框架外几乎所有城镇建筑、大多数野战掩体、18吨以下装甲车辆的侧面甚至正面基甲,没记错的话12.7钨芯脱穿可以穿28mm RHA@500m,而某国不讲道理的14.5钨芯脱穿甚至暴涨至48mm RHA@1000m。
但多作为APC或者轻装甲车辆的主武器或者MBT的辅助武器,基本没有在步战上出现过。



35/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
基本只出现在遥控武器站上,与机枪配合使用,主要用来弥补中/小口径机枪“能穿不能爆并且弹道比较直”的痛点,打步兵利器,但是受限于低初速[4](一般在250mps以下,专门的“高速”榴弹也就400mps不到)不可能有穿甲弹种,只能用高爆弹(引信可选碰炸/延时,定时或者近炸的就挺贵的了)和破甲弹(等效RHA穿深不过百,糊不动带着附加格栅的轻装甲车辆,只能指望蒙中动力舱散热口之类的地方),无人机之类的“轻小慢”目标就算有空爆弹也不一定能打中。

20~30mm口径的机炮:
基本就是进化版大口径机枪,弹头口径大了就可以往里塞装药做成榴弹了,换用翼稳钨针弹基本可以稳穿除重型装甲车辆(例如MBT、重步战、重装输等)外的所有地面载具(30mm炮打90~100mm/1.0km的穿深还是能保证的,25mm的M791能打25mm@60°/1.3km,PGU-32/U能打30mm@30°/1.0km,20mm的我没留意,鶸了点),有个高级火控+定时引信榴弹(貌似30以下口径没法玩编程引信甚至定时引信?)的话可以尝试一下防空,但是基本打不动由原木、土笼、岩石、钢板、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等多种建筑材料建成的半永久工事;



35~57mm口径的机炮:
口径更大了,威力大了,可以玩的花活也更多了,碰炸/延时/定时等多模引信可以换着花样上了,AHEAD弹也可以玩了,MBT炮塔的侧甲也可以尝试着摸一摸了(仅限于57mm炮发射的翼稳脱穿),但是实际上拆工事还是很辛苦(威力不够,射程也不够,40mm埋头弹只能在1km内穿200mm厚的混凝土板,看着很强,但是仔细对比一下就知道在这个距离上有不少步兵火力可以够得到步战,能不能让你安安稳稳轰工事还真的很难说,随时会被揍,穿深也不够);





我知道很多人喜欢空爆破片弹(代表之一为厄利孔的35mm AHEAD弹,以下简称为“空爆弹”),以空爆弹打战壕的视频/动图为论据比较常见。
但是,35mm AHEAD甩出来的是152块3.3g破片,合共501.6g,按照1000mps的速度,动能为1650J。如果说这是防空弹,得优化,那也行,换成50颗10g破片,速度同样为1000mps的话,动能为5000J。
没什么概念是嘛?小威力步枪弹的弹头大概4g左右(也就是说AHEAD的破片威力也就跟小口径步枪弹差不多),全威力步/机枪弹的弹头重量差不多就是10g,初速差不多就是1000mps。
我们来复习一下7.62NATO全威力弹的穿透能力:M80普通弹可击穿50英寸(1.27m)松木板、10英寸(254mm)松砂介质、3英寸(76.2mm)混凝土。

这点破片的威力对构筑完善的军用工事来说真不算啥...双层沙包完事。
低压线膛炮(其实你们都知道我想说的是2A70):
主要依靠高爆榴弹打各种土木工事,不过由于炮口初速比较低(3UOF19是355mps,3UOF17更只有区区250mps,没比40mm中速榴弹好多少,真·大号榴弹发射器),可以视为无穿甲能力,面对比较坚固的工事就会懵逼,个人认为需要配套研发装备双级串联战斗部(自锻/破甲+高爆燃烧/云爆/温压)的攻坚弹(参考DZJ08、PF89A、PF98A、WPF89-2等);



当击中目标时,大锥角药形罩首先爆炸,形成高速的爆炸成型弹丸,击穿目标的装甲或其他防护后,随进环通过穿孔进入到装甲车或工事内部,然后爆炸,破片套产生破片对内部的人员进行杀伤,而燃烧环则对易燃物和可燃物品进行纵火。(来源:枪炮世界)

大口径低压炮还有一个好——能打炮射导弹,有效射程4~5.5km,破甲深度大约能到750~800mm的样子,穿五常的三代MBT正脸是不可能了,侧后还能蒙一把,除此之外还能在车内装填,不需要车组成员或者随车步兵在车外手动装填,三防比较容易做;



CTA 40mm埋头弹机炮上可以大幅度缩短炮尾长度的耳轴进弹的平面旋转式供弹-击发机构基本不可能用在大口径炮上,一是这种机构的气密性比不上螺纹式或者楔式炮闩,二是大口径弹药的长度大大超出了耳轴可容忍的宽度(9M117M1都快有1米2长了,还没算发射药筒,而根据40mm埋头弹的φ65*L220尺寸做个简单但不一定准确的估算,57mm弹药差不多就是这种机构的极限了)。


各种反坦克导弹:
这就不用多介绍了,破甲深度通常是7~8倍口径的水平(听说可以达到10倍口径了?),也可以通过更换战斗部来攻坚,但是鉴于飞行速度不高(M=1.5基本属于顶天了,通常为亚音速,以便于中段修正)容易被主动防御系统拦截,以及射流容易被干扰或破坏的特性,实际效果得打个折扣。不过由于射程远、价格贵,适合远远地蹲着,打了就跑。

各种便携/近程防空导弹:
很少有步战装这玩意(装了的基本都转职专业防空车了),不过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空中威胁,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这个;




定向能武器:
主要是激光器,可以用更低成本应对无末段机动能力的迫击炮弹和火箭弹以及越来越多越来越小的无人机,对地面目标的效果不确定如何,但是复杂的地表大气环境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只需要拉烟甚至是扬尘就可以大幅度削弱甚至是豁免激光攻击,而且布设对应的防护涂层难度也不大;除了激光武器还有微波和声波,前者主要是电磁攻击,后者主要用于非致命性行动,例如维和和治安。

不过最后那两个主要用来防空的东西装上之后,还有没有空间来搭载其他武器甚至是步兵,也是个问题。
代入到现实中东西方各阵营的步战,就很容易看出双方步战为何选择这样的火力配置。
机炮+低压炮:机炮打轻装甲和简易掩体,低压炮打机炮打不动的掩体,以及扔导弹打对面漏网的装甲车辆,低压炮打不动的要不留给其他作战单位,要不步战负责压制,然后步兵下车清剿。

机炮+ATGM:在掩体后面卖头,机炮扫人和打轻装甲,导弹打重甲目标分担己方坦克的压力,打完赶紧在友军掩护下换阵地+装填,然后周而复始。

进入城镇区域后,首先最好要搭载一大堆口袋级多轴无人机(大疆御Mavic级别的大小,能带手雷级的战斗部当自杀式无人机就更好了)用来扩展己方视野,扫除战场迷雾,遥控扫雷车那种能爬楼梯的小东西能带的话也可以带上。


然后加一座大射界(射界能多大就要多大,最好是-25°~+90°)的遥控武器站(至于往上装啥武器倒是不太要紧,随便,保证有穿有炸就可以了,反正7.62穿甲弹就足够击穿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大部分东西,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中口径机枪+榴弹发射器),再给步兵班带个60迫。其实我还想给驾驶员加个热成像仪(所有潜望镜都加上,最好还是带显示屏那种,不用凑前去看),再加上航向机枪。



防护上就简单了,从里到外,钢制基甲+复合装甲模块+ERA/NERA+格栅/铁丝网,一层不够堆两层,堆就完事了,加上百来二百毫米厚的V形车底附加装甲,还可以再加上无线电信号屏蔽器(压制无线引爆的IED/地雷)和枪声定位系统(反狙击手)。





除此之外,步战在机械化步兵班里面的指挥关系也对火力配置有影响。
步战受班长指挥作为班组火力核心的话,班长一般可以作为车长编入车组,下车步兵一般负责清除对坦克/步战有威胁或者坦克/步战打不到的目标,这样的话步战可以少预留一些座位和空间,使用吊篮炮塔安装大口径火炮并且增加待发蛋数量,下车步兵也不需要带太多的重武器(再重能有步战武器重?),大小火箭筒各带一些就可以了,反坦克导弹可以交给步战来打。
而如果步战是受步战分排或者排部指挥的话,那很可能步战和步兵之间的关系就相对比较独立,步战有可能被抽调去加强某个方向而不是固定配属于某个步兵班(例如美帝机步排的4辆布莱德利就由排军士长统一指挥),那么步兵们就需要考虑独立作战的问题了,反坦克导弹肯定得自己带,火箭筒也不能少。在这种关系下的步战,不穿透车顶的顶置炮塔+机炮+ATGM是比较合适的搭配,可以腾出不少空间来容纳步兵们的各种大小弹药。
作者:夜深请闭眼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661625/answer/2154664842
来源:知乎

你把步兵战车视为轻坦和装输融合的产物就好理解了。
所以毛子设计bmp-1的时候是给它安了一门低压滑膛炮和反坦克导弹,那门低压滑膛炮是拿spg-9无坐力炮改的,所以一开始只有破甲弹,武器配置体现的是以反坦克为先,也有一定的拆工事能力。后来又为bmp-1的73滑专门研发钢珠榴弹,强化了对敌方步兵的杀伤力。
到bmp-2的时候毛子用效果更好的小口径速射炮+双人炮塔取代了bmp-1的低压滑膛炮+单人炮塔,而小口径炮对步兵杀伤效果较差的问题则通过加装ags-17榴弹机枪来解决。
再进一步到bmp-3就体现了毛子“我全都要”的想法:兼职导弹发射筒的100低压滑膛炮+30速射炮,反坦克、反步兵、拆工事齐活了。
而米帝的思路则和毛子有很大不同。在布雷德利问世之前,米帝的轻坦和装输是分开的,轻坦的主要职责有二:支援轻步兵,和为装甲部队侦察敌情。至于装输如m113,按米帝的定位就是标准的战场taxi,用途其实和摩托化步兵的卡车差不太多。
所以米帝在轻坦上面玩的花活比较多,在m551谢丽登上试验过和bmp-3类似的152低压滑膛炮兼职导弹发射筒,结果嘛确实是不咋样,所以到80年代的m8ags上就回归传统了105线膛炮了
米帝对于步兵载具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经验主要来自越战,其产物也不过是多了两挺机枪的m113acav,再加上低压滑在谢丽登上的失败,所以米帝对步兵战车的武器配置就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小口径速射炮+反坦克导弹。至于小口径炮对敌方步兵杀伤不大行的问题,在冷战时期还不那么突出,因为假想敌基本都是坐着装甲车辆的机械化步兵。这个问题在冷战以后才比较明显,所以就出现了30~50中口径速射炮配合编程空爆弹的武器配置。
总体来说,小口径速射炮+反坦克导弹算是比较通用的配置,能够应付步兵战车所能面对的大部队敌情。大口径低压炮则是拆工事的廉价选择,适合需要面对敌方大量土木工事的战场环境。中口径速射炮虽然会付出备弹量减少的代价,但是可以有效提高对装甲车辆的破坏力,而且配合编程空爆弹也可以大幅提高反步兵能力(当然毛子的选择是用榴弹机枪)
作者:亲魏吴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661625/answer/2159286590
来源:知乎

另外防护方面简单讲一下,防守方撤退时都会有预案,会破坏桥梁道路等基础措施,所以作为攻击矛头的坦克/步兵战车必须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较强的火力及火力持续性,而这就引出了苏联/中国步战的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具有良好的无准备浮渡能力,可和M2以及黄鼠粮那蹩脚的浮渡能力不一样了,
限制了车辆重量提高,防护上不去,正面不过防护12.7毫米/20毫米能力,侧面不过防护7.62毫米能力,但是对于防护炮弹破片已经轻武器足够了,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会失去浮渡能力,这个就看取舍了
至于中国步战发展太简单了,由于不可名状的原因,是抓到啥用啥,特殊渠道搞来的BMP1仿制后就是86,换装仿制的30速射炮就是86A,仿制BMP3武器系统加上自己设计的车体就为04,加强装甲降低了浮渡要求的为04A
当然这么看来中国可是很认同苏联那一套的,就算防御作战也讲究个攻势防御,坦克限制重量,步战仍重视浮渡能力,在北方威胁几乎消失后,可能的作战对象也就变成收复台湾,另外就是关系紧张的印度了,强调这两点倒也不是没什么问题
再就是讲下西方国家的步战,无论是黄鼠粮还是M2以及武士,本身就是作为防御作战的一部分,在西欧配合坦克抵挡对方的装甲洪流,由于在主场作战,撤退都有相应预案以及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所以西方国家坦克以及步战设计的相对更重,不注重浮渡能力,都是装备速射炮+反坦克导弹,主要就是对付对方突入的坦克、步战车以及人员,理论上防御作战也不会遇到那么多临时火力点,速射炮也能应对,防护方面由于敌方装备的30速射炮以及轮式装输大量装备的14.5机枪,防护压力更大一些,所以正面防护一般大于20/30毫米,侧面大于12.7/14.5毫米,另外由于载弹没那么多快乐,生存性要好一些而已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无穷小,具体现在最近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由于双方过大的国力差距而虎头蛇尾,西方国家也不可能和中国/俄罗斯进行地面冲突,主流的作战样式变成了治安战,防护一下子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鉴于敌方除了路边炸弹以及RPG7零星攻击也没有更多的火力,速射炮加上些新技术也就能应对
所以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步战越来越重,主要是侧面防护上了一个台阶,增强了防地雷能力,加装主动防护等措施,长期处于治安站环境的以色列特化到极端,梅卡瓦底盘加装一个机枪遥控站
德国研制的美洲狮以及英国的阿贾克斯,就有些跟龙王比宝似的,本身就是二流强国,德国二战就有把消耗品做成工艺品的传统,英国就有些自阉了,步战当坦克用也是有些想太多了,毕竟日已落帝国也就能理解了
而大国里美国正在考虑M2的换代车辆,由于要考虑到海外部署以及可能的空运不可能设计的太重,大概率还是M2的重置增强版本
俄罗斯已经没能力进行大规模冲突,基本上推翻了之前研制思路,也推出了一票大家伙
而中国由于有现实中冲突的可能性(收复台湾、中印冲突、半岛冲突),还是继续装备04A,基本上除了防护差点其他的全都要的节奏,新步战也在观望中,不过随着埋头弹的成熟或者昭示着一种新趋势,40毫米埋头弹威力更大,装药更多,基本对西方这一票重型步战通杀,口径更大能部分替代大口径火炮,而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加强防护,也可以不放弃浮渡能力,模块化设计也可以需要时披挂更重型的装甲,可甜可咸,不失为一种万金油的搭配
另外鉴于城市冲突成为主流,步战和坦克在城市冲突中防护和火力还是不足,类似俄罗斯的火力支援车、雌虎、防雷车这样的特化车辆还是可以考虑装备一批,不过由于特化的太严重,不具备大规模装备的必要了
作者:其实挺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661625/answer/1755214268
来源:知乎

先说结论,个人支持120迫榴+机枪。
步兵战车在战斗中会遇到这么几种目标(多少)需要自己对付:步兵、工事、轻载具、坦克、直升机。固定翼战斗机什么的就完全不是装甲车辆所要考虑的了。
然后来挨个分析六种目标最适合应对的火力,以及次一级适合的火力:步兵是机枪/任何口径的高爆弹;工事是大口径高爆弹/导弹;轻载具是机炮/导弹;坦克是导弹/大口径高爆弹;直升机是导弹/机炮。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北约的步战车完全不考虑大口径主炮,因为他们在预想的WW3欧洲地面战场是防御-反击思路,尤其以前段的防御为核心,华约地面部队进攻时不可能开着个水泥碉堡往前冲,北约也就用不着给步战车装最适合打工事的大口径主炮了。
而苏联的步战车则完全相反,作为需要硬啃筑垒地域的一方,步战车非常需要高爆弹,因此冷战期间的三代BMP里有两代带着大口径主炮。
我军以攻防兼备为指导思想,在对台、对印方向都有啃工事的需求,大口径主炮是刚需,这也是为什么04式照抄了BMP3的武器系统。
那么现有的大口径主炮步战车面临什么问题?答:反坦克能力不足。
由于炮塔体积有限,步战车无法在装备大口径主炮以后,再装备威力足够的反坦克导弹(红箭-73显然威力不够)。BMP-3/04的反坦克手段是100mm炮射导弹,反坦克导弹都是破甲战斗部,威力和口径有密切联系,100mm的战斗部打个M60没问题,但要是在攻台时碰上M1,那就只能是鸡蛋糊脸的效果了。
因此需要采用口径更大的120mm迫榴炮,虽然这个口径的战斗部不能做到击毁M1正面,但一发下去足够M1缓一瞬,我军步战车的战术选择空间就能大得多。
选120迫榴的话,30mm机炮必然没了,但会有很大问题吗?并不。取消机炮会损失对轻载具和直升机的火力,但实战中面对轻载具时,一发HE照样能打,换一发反坦克导弹打掉一辆装甲车也非常划算;至于反直升机,没有专门火控和高仰角的步战车机关炮效能有限,我国已经开始给装甲车辆装小型相控阵雷达,倒是可以弥补一下火控,但既然有了雷达,那炮射导弹反直升机岂不更有利?
作者:timej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6661625/answer/2795077872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