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功能与界限

一个健康的家庭,其功能是:
(1)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感、温暖和抚育,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
(2)唤起成员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让家庭成员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3)接纳错误,家庭成员也会犯错,健康的家庭容许个体犯错,允许个人表现得不完美;
(4)家庭能够提供欢乐,让人能够轻松的做自己。

当家庭里有一个成员出现了严重的适应问题时,大多情况下意味着其他成员也面临了某些程度的问题,只是其他成员的自我防卫机制和扮演的角色比较能为社会接受。
在功能不良的家庭中,个体很容易被固化为某种单一的角色,被期望依照特定的“剧本”生活。常见的角色有:
(1)付出者:提供大部分的抚养功能,在家庭里贡献最大,往往会觉得疲惫、孤单、被忽略,但也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支持付出者的是不良适应性的罪恶感和过度发展的责任心。
(2)协助者:提供部分的抚养功能,提供归属感,试图安抚每个人的情绪,害怕被抛弃,担心其他成员无法自立;
(3)迷失者/独行侠:常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或独自在外玩耍,用逃避的方式面对家庭功能不良;
(4)英雄:让家人感到骄傲的角色(往往是因为不想让别人了解到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家庭中不和谐气氛被他人知晓),对外界展现美好的一面,但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5)开心果:为家中带来欢乐的角色,但缺乏表达痛苦和孤独的机会,像给人带来开心的小丑;
(6)代罪羔羊:将家庭功能不良的现象外化表现的角色,往往出现在所谓的“问题儿童”身上,其意义是为家庭承担外界的责难;
(7)父母的伴侣:孩子无法好好地当孩子,而是成为了父母的小配偶,常出现于单亲家庭或伴侣角色缺位的家庭中,成年父亲或母亲缺乏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伴侣,而把女儿或儿子当成这一对象,如丈夫长期在外不理家事,家里的妻子便将儿子当成“丈夫”向其倾诉自己的苦衷(如婆媳关系)。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通常会在关系中受到生理或心理的虐待,因为他们小时候的角色界限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关于界限。
界限有三种,个人界限,隔代界限和家庭界限。而每种界限都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封闭的界限(强势的)、弹性的界限(健康的)和模糊的界限(弱势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界限,用以保护自己。如果个人界限是模糊的,弱势的,则容易让周围的人对自己予取予求,无法拒绝别人,可以回想,自己是不是有很多次把别人的事情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最后累的精疲力竭(为什么不先好好照顾自己?如果真是自己重要的好朋友,那么应该会体谅并尊重自己设立的界限才是)。长期持续下去,则会发展成严重情绪问题(如凪的新生活中描述的“窒息感”),最终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封闭界限,没人可以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自己也不对任何人付出,谁也无法侵犯自己的界限。而封闭的界限虽然可以提供暂时的保护,但是代价却是让人变得孤独无助,以致于孤独到快要崩溃的时候,又转向另一个极端,想要通过帮助别人来交新朋友,压抑自己的成长空间最后让那个人利用自己,直到自己再次崩溃。
无法设定健康界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非常恐惧拒绝别人之后会被抛弃。而个人界限的不健康,则和隔代界限与家庭界限密不可分。
隔代界限区隔了孩子和家长、其他大人之间的关系。如果(1)家长不善于表达情绪,(2)不知道如何传达对孩子的爱,或是(3)大人本身的个人界限是封闭型的,那这个家庭的隔代界限也会呈现出封闭型,孩子会常常觉得孤独(他们从来不跟我们玩,不尝试理解我们的感受,好像一点都不关心我们)。还有的家庭是模糊的隔代界限,大人和小孩之间的界限非常不清楚,非常容易出现情感**,即上边提到的“迷你伴侣”,孩子成了“妈妈的乖男孩”、“爸爸的贴心棉袄”,成为家长分享心理困惑的对象(在父母离婚后,侵犯隔代界限的情况更容易发生,父母从孩子身上寻求本是配偶提供的情感支持)。而这会掠夺孩子本身应形成的安全感。
家庭界限指的是在家庭里和围绕家庭所产生的疆界。封闭的家庭界限中,不鼓励家庭成员表达意见,将自己家与别人家“隔离”,不希望家庭成员与其他家庭有过多互动,很少看到有人来家中作客;而模糊家庭界限则没有团结性,家人进进出出,没有明确的限制和规范,就像一群漫无目的的人到处游走,无法定义家庭和外在世界的分野。
来源:《小大人症候群》